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护理体会

2012-01-29 07:31权华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3期
关键词:枳实胃管灌肠

权华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1],如治疗不及时,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将给患者带来手术的痛苦。2009年10月~2010年10月笔者所在科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00例,男51例,女49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7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民族等方面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均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补充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应用抗生素及能量支持。试验组给予大承气汤煎剂(生大黄15 g,枳实15 g,厚朴20 g,桃仁 10 g,木香 10 g,丹参 30 g,冬瓜子 30 g,浙贝母 10 g,砂仁10 g)分别胃管注入和灌肠,并配合中药穴位贴敷。

1.3 护理

1.3.1 起居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整洁安静,阳光充足,温度适宜,保证充足睡眠。

1.3.2 中药灌肠护理 上述中药加水750 ml,浓煎成500 ml,取125 ml,温度39℃ ~41℃为宜,采用小量不保留灌肠法,灌肠液面高于肛门30 cm,肛管插入直肠10 cm,每12 h灌肠1次。10岁以下患儿,将中药浓煎成300 ml,取75 ml,按上述方法,采用较小肛管灌肠。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嘱其尽量保留药液10~20 min再排便。如患者感觉腹胀或有便意,嘱其张口深呼吸,放松腹肌,并降低灌肠筒的高度,减轻腹压。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2],如发现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应立即停止灌肠并及时与医生联系,采取急救措施。

1.3.3 中药胃管注入护理 温度38℃ ~40℃为宜,注药前后胃管内均需注入少量温开水,以防管腔堵塞。取煎剂125 ml,每12 h从胃管注入1次,闭管2 h。10岁以下患儿取75 ml,同法胃管注入。及时观察记录注入时间、种类、量、患者反应,并注意引流液的色泽、性质和引流量,正确记录。保持胃肠减压管畅通,防止扭曲受压,如有堵塞可用少量生理盐水低压冲洗,及时清倒负压吸引内的胃液。妥善固定胃管,留有一定的长度,以免翻身或活动时胃管脱出。

1.3.4 中药穴位贴敷护理 中药敷脐[3],采用中药大黄15 g,芒硝20 g,枳实10 g,川厚朴 15 g,研末,取适量用白醋调成膏状,贴敷于神阙穴,外用敷料盖住并以胶布固定,每12 h换药1次。注意观察肠蠕动情况及贴敷部位皮肤有无红肿、丘疹等过敏反应,记录贴敷时间。

1.3.5 心理护理 患者长期留置胃管,自我形象絮乱,心理负担较重,精神紧张、烦躁不安。护理人员应轻言细语,帮助患者消除顾虑、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成功病例,增加信任感,取得合作,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6 饮食护理 早期应禁食,并做好口腔护理,待胃肠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可进少量流质饮食,如无不适,可过度到半流质、软食、普食。应少量多餐,不宜给牛奶,豆浆等产气之物。

1.3.7 生命体征的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血压、脉搏、呼吸情况。

1.3.8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由于肠功能未恢复,在输液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和准确记录出入水量,必要时留置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输液所需容量和种类要根据患者呕吐情况、胃肠减压量、缺水体征、血液浓缩程度、尿量和相对密度、血清电解质、血气分析、中心静脉压监测结果而定。

2 结果

试验组50例,治愈17例,有效31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对照组50例,治愈8例,有效26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68%。两组治愈率、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不完全性肠梗阻多为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过障碍,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关格”。《医贯》曰:“官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其病机多为肠道痞塞不通、气血不畅、通降失调,不通则痛、气滞则胀、气逆则呕。取大黄、枳实、厚朴、桃仁、木香、丹参、冬瓜子、浙贝母、砂仁加水煎服及灌肠,及枳实、大黄、川厚朴、芒硝研末外敷脐部,利用其攻积导滞、通下逐水、活血化瘀、消食化积、逐痞通经之功、通过神阙穴特殊解剖位置,药穴合用,效用互助,达到疏通脏腑经脉、下气降逆、疏通肠腑气机之目的,促进胃肠蠕动,保护肠黏膜,促进肠内毒素排出,减少细菌及毒素移位,抗菌消炎,改善微循环,加快胃肠功能恢复。笔者所在科根据上述治疗原则,采用中西医治疗及护理干预方式,以促进胃肠蠕动及肛门排气,收到了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护理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护理措施得当,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通过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心理反应,能及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病程,降低治疗费用。

[1]郭彦.常见病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指导[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6.

[2]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3]周凤丽.敷脐散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失常60例[J].光明中医,2010,(9):1662 -1663.

猜你喜欢
枳实胃管灌肠
张仲景运用厚朴、枳实探析*
重症昏迷患者可视喉镜在胃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不同胃管固定法对急诊昏迷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影响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识别真假枳实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不同温度退黄灌肠液治疗肝胆湿热型黄疸90例
大黄牡公灌肠散质量标准研究
急性中毒患者胃管置入方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