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八股文的特征及其功能

2012-01-29 10:47平,张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八股文科举考试文体

胡 平,张 逸

(1.教育部考试中心,北京 100084;2.周口师范学院政法系,河南 周口 466001;3.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我国历代文书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文书产生很早,“现存的殷商甲骨文卜辞以及铜器铭文,其中有些可算作是当时的文书了”[1]。随着文书用途的发展与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文书一词有了很宽泛的含义,包括“一、诗书古籍;二、公文、案卷;三、契约;四、文章与书法”[2]四项内容。本文拟从广义文书的角度,对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文章专用的八股文,作一简要分析。

一种文体从开始出现,到人们承认这种文体的存在,其中掺和了很多因素,这里既有惯用的手法,也有文人达成的共识,还有使用者的推介。当然,时代背景条件的需要是其促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八股文是随着科举考试内容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它“专为考试的,由朝廷规定,由社会制约,命题作文,限制内容,不能稍有增减变动,格式固定,不可改变”[3]124。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八股文同其他文书文体的形式一样,也成为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百年里有无数的读书人经历了这种文体的写作,为这种文体花费了心思。虽然八股文在形式上要严格遵守四书五经和儒家的诠释作为唯一写作内容的限定,但是它的产生的确是社会的某种需求,它发挥的功能曾得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为选拔优秀人才和整合教育资源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一、八股文溯源

八股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并吸收了众多文体的特色,随着科举考试发展的应用而产生。考试内容的变革,从思想领域为八股文的确立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明代颁行的科举定式为:“初场试《四书》义三道,本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考一道;三场考试经、史、时务策五道。”[4]53从中可以看出,题目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内容,题型以论、诏、诰、表、判、策论等形式出现。论,即议论文;诏,特指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诰,是皇帝专用于告诫臣工或任命和封赠官员的命令文书;表,指下言于上之文书,也是重大吉庆祥瑞及称谢恩典的专门上书;判,即判断题目是否正确,并要阐明理由;策论,策是策问,论为议论,即试题提出有关经义或政治时事等问题,以议论文方式回答。其中诏、诰、表是典型的古代公文写作的文体形式。考试之所以设立这些题型,目的是考查考生对不同文体的掌握情况。科举定式还特别强调第一场和第三场的考试内容要表现八股文体。

清代的科举考试基本沿袭明代旧制,顺治二年(1645年)规定:“乡试第一场,试四书义三篇、经义四篇;第二场,试论一篇,诏、诰、表各一,通判五条;第三场,试策五道。”[5]在以后举办的科举考试中,三场试题的内容发生过若干变化,乾隆时期将诏、诰、表、判的题型陆续取消,增加了五言八韵试贴诗的考试;康熙年间曾一度停止使用八股文,但很快便恢复;清代后期在维新派的大力推动下,科举考试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1901年8月29日慈禧特发诏令:“著明年为始,嗣后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6]并指定除考四书、五经义一场考试外,其他两场考试均不准使用八股文体。

启功先生道:“应考作文章的人都必然具有许多古代文章技巧的素养,在作文或答卷时随手运用出来,就自然形成了多项功能、多种形式拼合而成的综合文体,逐渐定型于八股文,成了明清科举考试各种文体的最主要部分。”[3]36八股文的形成,主要吸纳了不同朝代科举考试的特色。

其一,唐代科举进士科采用的诗体,也叫“赋得体”。通常以五言律诗的结构作为赋诗的标准,文体有一定的平仄和对偶,有和谐的音节,有整齐的章句,通常含有首联、次联、颌比、颈比、腹比和后比几个部分,“赋得体”为八股文的形成带来对仗、排偶的要素。试赋题,“赋实为诗的变体,也讲究对偶、韵律、用典、字数等体例格式”[4]297,从破题、转承、收结、押韵等内容上,“已经看出唐代进士试赋与后来八股制艺在作法上的渊源关系”[7]。

其二,宋代把唐代进士科的以试诗赋改变为考经义,并成为科举考试制度中正式使用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也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主要内容。王安石认为考试诗赋的内容,“而于国家政务并不实用”,他主张在科举考试中使用经义文章,摘《五经》句出题,要求学生作文解说,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儒家经学的理解程度,还能让学生阐发“微言大义”,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宋代的经义文章早已有大量的排偶语句出现,“宋熙宁中以经义取士,虽变五七言之体,而士人习于排偶,文气虽疏畅,而两两相对犹如故也”[8]247。

其三,元代在以经术为先的思想下,科举考试内容被规范化和儒学化。《四书》、《五经》作为必考的内容,要求学生以程朱理学对经书的注释来解答、阐述问题,从此确立了程朱理学在以后八股文领域占主导的地位。

明代初期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尚没有形成严格规范的程文式样,基本沿袭宋代和元代的经义文章,遵循对儒家经书和注疏的理解,“百余年中皆恪遵传注,体会语气,谨守绳墨,尺寸不逾”[8]253。而八股文在体例和行文程式上的基本定型,则是明代建立百年后,“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以后”[9]。这时出现了八股的标准化范文,“始能以古文为时文,融液经史,使题之义蕴隐显曲畅”[8]253,“中式文字纯正典雅,宜选其尤者,刊布学宫,俾知趋向”[10]。标准范文,是特为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提供的写作参考。

二、八股文的特征

八股文又可称四书文、八比文、时艺、制艺、时文、制义、经义等,它在文体上有严格讲究,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部分,其中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部分必须使用排比、对偶两两互相对应的文字,即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组成,一共有八股文字,故称八股文。

(一)写作结构

自明代延至晚清的经义八股应试文的结构要点:“一是‘破题’,二是‘比’即对偶,三是‘讲’,四是‘起’、‘领’、‘承’以及‘转’、‘合’之类的连接方式。”[3]115下面例举明嘉靖乙丑(1565 年)始中进士归有光(1506-1571年)在其考试中撰写的一篇四书文,题出自《孟子告子》:“《诗》曰:‘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题目为《诗曰天生烝民》。从归有光作答的此文中,可以明显看出八股文的主要成分和写作结构[11]:

大贤引诗与圣人之言,所以明人性之无不善也。

——破题,用两句散写点破主题。

夫性出于天而同具于人者也,观诗与孔子之说,而性善之言不益信矣乎!

——承题,用三、四句散写承接意思。

孟子告公都子之意至此,谓夫性善不明于天下,盖自诸子之论兴而不能折衷于圣人也。昔孔子尝读烝民之诗而赞之矣,诗言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是诗人之所以为知道而通于性命之理者也;盖造化流行,发育万物者,莫非气以为之运,而真精妙合所以根柢乎品江者,莫非理以为之主,惟其运乎气也,而物之能焉,惟其主乎理也,而物之则具焉。

——起讲,用十余句散写说明题意。

肖形宇宙,谓之非物之象则不可,而有不囿于象者,即此而在,其本然之妙,若有规矩而不可越,是声色象貌,皆道之所丽焉者也;禀气阴阳,谓之非物之形则不可,而有不滞于形者,随寓而存,其当然之法,若将范围而不过,是动作威仪,皆道之所寄焉者也。

——入题,比开始。起股,两股对偶成文。

有一物必有一物之则,天下之生久矣,天不变而道亦不变,盖有不与世而升降者矣;有万物必有万物之则,生人之类繁矣,同此生则同此理,盖有不因时而隆污者矣。

——中股,两股对偶成文。

是以懿德之好协于同然,而好爵之摩通于斯世。

——过接,用两句散写。

仁统天下之善,义公天下之利,天下均以为仁义而孜孜焉,乐之不厌,以为其出于性耳,不然,一人好之,而千万人能保其皆好之乎?礼嘉天下之会,知别天下之宜,天下皆以为礼知而忻忻焉,爱之无穷,以为其性之所同耳,不然,则好于一人,而能保其达于天下乎?

——后股,两股对偶成文。

可见天下之情一也,而同出于性,天下之性一也,而同出于天。

——束股,两股对偶成文。

性善之说,折衷于孔子,而诸子纷纷之论,不待辨而明矣。

——收结,用三四句散写结束。

(二)文体规定

八股文重章法,它将散文与辞赋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新的文体。作为中国古代特殊的似骈非骈、似散非散的文体,是骈散两种语体的杂交,为此,也带来相应的规定。

破题,是在文章开始时先将题义点明,即点破题目的要旨。八股文的破题规定只用两三句来说明全文的主题,概括题义。之所以称之为“破”,刘熙载所言:“破题是个小全篇”,“全篇之神奇变化,此为见端”。破题的重要性在于本身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承题,用三四句直言承接破题所讲的意思,以承接题义并申明之。它因题直称,所以在文章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起讲,为全文议论的开始,引申、讲明题义或说明题目的内容背景。起讲是简单扼要介绍全篇大意,但又不能将题意说完,“故最宜浑融,不宜刻露”。

入题,在经过破题、承题、起讲后进入文章的主要部分,这里用几句入题,为起讲后入手之处,比的分股即开始。

比,八股文也叫八比文,是全文的主干及精华部分,每两股成为一副对联,即两股对偶成文。但是,每一股的句子没有字数的规定,单看一股,就像散文,其对应的另一股字句长短必须相同,且人名地名、实字虚字等也须一一相对,声调平仄都要与之相当,这里就含有唐代五言律诗中对偶、韵律、用典、字数等体例格式的结构。整个股的意思也常常是单看一股则偏,再看一股则全。商衍鎏说道:“比者对也,起、中、后、束各两比内,凡句之长短,字之繁简,与夫声调缓急之间,皆须相对成文,是为八股之正格。”[8]249

收结,引申出文题下文的意思则是收结,又叫“落下”,用几句话作为文章的结束。

另外,八股文中各部分之间必须有固定的连接词,如“今夫”、“尝思”、“苟其然”等,每一部分的字数也有严格的限制规定。

(三)基本技巧

“八股文”其实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其结构形式多种多样,绝不是“八股”所能概括的。但八股文写作自有一套格式和技巧,文章的结构及各个部分的安排是按一定的程式,通常分两大部分:题头部分和主体部分。题头部分为破、承、起讲,说明题目所包含的内容。主体部分展开议论,根据题意阐发儒家的有关思想以及作者的见解、认识,通常包涵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共八个段落,后有结语。

至于八股文部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起承转合”[12]四字来概括。八股文的破题应是“起”,承题、起讲、入题应是“承”,用排偶来阐发见解的八个段落应是“转”,文章的收结应是“合”。如刘熙载所言:“‘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合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起合也。”[13]这里只是一个粗略的状况,其实八股文的写作还有许多严格要求,不同文章的内容格式也还有许多细微的变化。

对于全文主体部分的写作方面,常常是用起股来表现原题,以提起题意。起股涉及的东西宜写虚而不宜写太实,一般用四五句点到为止即可;中股为全篇的重心所在,写的内容既要切实题意,又要抒发题意,并还要留有不尽之意;后股是推廓题意,内容的写法要努力多用心思,可以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写出别出心裁的意境;束股是一篇文章的收束之股,内容宜写短,但笔法要严谨,它是比的部分归结之处。有些文章将束股内容写在起股之后,又叫“虚股”,用来点出题面,这时的后股也就有收束之意了。总之,“八比”成四对,每股短则一两句,长则一大段,还可以拉长分割,大股中夹小股,种种花样只是以对偶分解题意。

清末八股大家俞樾曾为八股文的写作做过这样的描述:

凡作八股文字,不过乡、会两试借作敲门砖耳。仆从前治举业时,每代阅文者设想,夫闱中阅文,犹走马看花,想其夜阑人倦之后,烛光摇荡,朱字麻茶,且又同此题目,同此文字,千篇一律,其昏昏欲睡久矣。故作文者,须用呼寐者而使觉之法,使一展卷,眼目一醒,精神一提,觉此卷文字,与千百卷不同,而自不觉手之舞之矣……其法第一在命意,同一题目,而我之所见深人一层,高人一着,读者自欢欣鼓舞而不自知。次之在立局,虽意思犹人,而局阵纵横,有五花八门之妙。又次之,在造句。虽格局有犹人,而字句精卓,有千锤百炼之功,亦足以逐去睡魔,引之入胜。凡此皆是代阅者设想。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虽非圣贤之道,而作八股文字,不得不尔。若徒向纸上捉摸,不向闱中揣摩,此是古者为己、不求人知之学,竟不如闭门著书为妙也[14]。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文章要想获得阅卷官的青睐,必须学会向闱中揣摩,明了主考官命的意图,即写文章时要注意三个特色:“命意”要深入,高人一着;“立局”要巧妙,出人意外;“造句”要精卓,字字珠玑。只有抓住这些特色,写出的文章才能“投其所好”、动人心魄、引人入胜,让阅卷官和主考官爱不释手,方能从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俞樾所说的“命意”、“立局”、“造句”,就相当于今天作文的中心思想、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而“命意”、“立局”、“造句”,实际上正是阅卷官在阅卷时所注重的三个方面。

三、八股文的功能

八股文毕竟是以一种考试文体而存在,其应试功能还是应该得到首肯的。政府选拔人才是“凭文而取”,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是符合要求的,需要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可见,衡文标准在科举考试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中间环节,在人才选拔中起着枢纽作用。其次,它直接反映统治集团选拔何种统治人才的价值取向,也就是所起的社会功能的作用。

(一)应用功能

1.立意明确。在中国传统文体中,八股文可以说是最直接论道的一种,它以“载道”为其最基本的追求,这个“道”即“理”,就是儒家为维持封建统治而宣扬的纲常伦理。从命题特点看,八股文的写作题材以《四书》为主,《五经》次之,阐释的内容为儒家经典的“义理”和儒家的思想精神,所以,它的立意非常明确,通过考试的手段来考查考生对四书五经的理解程度。

2.逻辑性强。八股文反映的是经义的内容,解释的是经书中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只有充分理解经书及经解所说的意思、背景和字句之间的关联,然后才有可能引申发挥。八股文的表达方式源自《四书》,其中许多对偶句仅是以意思相对,而不是追求语言形式的整齐。因此,全篇破题、承题、起讲、入题之间,各比之间,以及冒子与比、与收结之间都要有一种紧密的联系,要求很强的逻辑顺序和关系。

3.文体讲究。八股文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骈文和散文的合成体,八比是骈体,其他的则是散体。句式的不整齐能让文意疏阔、文气放纵,从而文势奔放;句式的整齐能让文意紧密、文气收敛,从而文势紧凑。两者结合,文气就一张一弛、一开一合,做到收纵有度,使事、情、理三项臻于完美的表达。另就主体部分的股对来看,八股文也是运用散行的排偶句式来助长文章的气势,达到对文章义理的阐发。整篇文章的文体有骈有散、有虚有实、有朴有华,讲究浑然一体,“既训练文才,又训练思路”[3]106。

4.行文规范。八股文吸取了“经义”的原则,语言渊源于《四书》的古朴风格,文体近似于传统文体中的论体,文章就自然有次序和条理。破题、起讲和分条议论的分股,让整篇文章形成了有理有法、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规范行文。其中对偶、声调是古代文章的艺术手法,对偶强调文字流畅、不堆砌华丽词藻,声调则强调语气有一气呵成之感。清末文艺批评家刘熙载对八股文的规范解释道:“以文言之,言有物为理,言有序为法”[13],即义理醇正精要、文法周密严谨、文辞质朴贴切、气势充沛流畅。

5.便于阅卷。八股文的产生是一种客观上的“不得已”,正因为应考人数不断增加,录取标准成为问题,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如果考试中不设一个写作的规范标准,在众多考官阅卷过程中难免出现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就不可能达到一致性的意见。八股文的程式化规定,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提供了一个统一规范的阅卷标准。作为一种标准化的论说文体,八股文带有必然性的选择,在这种阅卷“标准化”的流程执行中,一方面符合了选拔人才的某种“客观”需要,一方面也极大地残害了考生个性化的发挥。

(二)社会功能

1.贯彻国家的意志,选拔需要的人才。国家通过考八股文取才,个人以写作八股文入仕,无论是科举取士还是从经义文章到八股文,都带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由于科举的选官需要大规模统一考试,推行的八股文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文化表达方式,容易贯彻国家意志。察看中国古代科举的历史进程,几乎每种考试文体都可能出现流弊,但不管使用什么文体考试,都曾选拔过一些优秀的人才,八股也不例外。八股文虽然不具备全面选拔人才的作用,却用考试手段网罗了一大批有才华者,将大量的庸才挡在门外。从当时国家需要的人才来讲,具备政治才能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文学、经学基础,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多杰出的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这条途径选拔出来的。

2.以儒家思想为经典,培养良好士习。八股文对文人心灵的影响,远大于其他科举文体的作用。晚期封建社会是一个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个性解放的思潮虽然也冲击着作为精神支柱的程朱理学,可是走向仕途的唯一出路,却离不开以程朱理学为体系的儒家思想。在考试中要想做好经义文章,必须熟记四书五经这些主要经典,不仅熟记内容大意,也要逐字逐句熟记,不仅熟记正文,还要熟记朱注。只有对程朱理学和儒家经典的解释烂熟于心,面对题目时才能知其出处、知其章节、知其上文、知其下文、知其注解、知其历史背景。正由于时下科举考试中强调八股文的行文规范要求与相关思想内容,相继涌现出许多擅长撰写八股时文的名家,他们同时成为著名的学者。从这一点分析,八股文取士确实培养了文人群体良好的士习士风。

3.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文化素质。宋代王安石主张大兴学校,以道德文章合一的标准选拔教师,以儒家传统的经学理论和文献典籍教授学生,又将经义文章作为科举进仕的手段。明清代科举取士和学校考试承袭了此制,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从最低级的童生入学考试到科举顶峰的殿试之前,以及各级在校生员各种学业考试中,八股文的程式成为学生必须掌握和作答的方法。作为科举考试的文体,八股文需要功力的培养,而训练是和文化知识的传授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教育方面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写作的能力起了积极的作用。

4.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八股文来自各种文体而又不同于任何文体,“年深日久,它就有了一种特殊的调调,考生合,考官欣赏,都是在这调调上聚会,相视而笑,莫逆于心”[3]65。从技巧的讲究方面看,张中行先生认为:“在我们国产的诸文体中,高居第一位的应该是八股文,其次才是诗的七律之类。”[3]67作为一种重要文体,有着用词排句、段落呼应、音韵通畅、首尾一致、文字精练等特点,反映了博、精、风趣的优点,它在我国历史上存活了五百多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

四、结语

八股文自问世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总的来看贬者为多、褒者为少。八股文题目限于经书的内容,以程朱之学认识、见解为准绳,而不能有所超越,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八股文格式限制太严,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造成文章内容空洞,成了文字游戏。越到后来八股中独尊儒学的教学和考试的规定,进一步凝固和僵化着科举取士机制,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导致选贤任能目标的偏离。有关负面的影响,世人和今人对它的批评文章多之又多,本篇不再重复讨论。

联想到现代的学校教育,可以说许多教学内容的方式完全被模式化了,语文课程中的作文写作,有很多的范本可供学生参考,例如,议论文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立论和应用论据,都有固定的写作格式与次序,字数的限制也成为一项评分的参考。我们认为,这种写作的标准化与古时的八股规范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实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各行各业的人群为了接受或表达思想需要经常阅读和撰写这种文体,高考的语文科目中也时常出现议论文的形式。于是,为了适应高考的作文形式,一些中学的语文教学课上,教师让学生机械地背诵议论文的写作顺序和功用,如引论部分在开篇提出论点,解答“是什么”;本论部分分别证明论点或分析说理、解释论点,解答“为什么”;结论部分在最后回答“怎么办”;等等。有时不把一篇文章当做一个整体来理解,强行分解成字、词、句、段逐一讲解。由这种教育推演出来的作文评分标准,必将导致多数的学生只会写修辞学意义上的文章,而不会写有个性、有文采的文章。这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迅速地完成写作,从而减少失误,同时方便阅卷者能依据评分标准快捷地评卷。因此,议论文体的写作程序成为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方法,更多的是应付考试。这难道不就是新八股文的文体产生的功能吗?不难看出当今的高考模式中,作文都是从统一的格式、模式里训练出来的,生产着一批又一批的“新八股文”。

其实,就今天来看古代八股文仍有可取之处。它把主要的文章技巧,乃至把骈散、文理、人我等因素巧妙地融为一体,阐述中扣紧主题、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有理有据,为此形成了某种不可逾越的定式。但是这种文体也仅仅用于考场,并不是说要求古人无论作什么文章都得如此,也没有要求在古代公文的形式中出现。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文章格式,进而成为一个特殊的文体,它的最后功用只是确定为进学考试衡量文章的标准。至于如何评价它,启功先生说道:“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身并无善恶之可言。只是被明清统治者用它来做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些个烦琐而苛刻的要求。由积弊而引起的谑谥,不但这种文体不负责,还可以说它是这种文体本身被人加上的冤案。”[3]1

[1]张庆民.中国历代文书精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2]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第二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360.

[3]启功,张中行,金克木.说八股[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杨学为.中国考试通史:卷三[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三场试题题目成式附载旧例[S]//光绪《钦定科场条例》卷十三.光绪十一年刻本.

[6]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4[M].北京:中华书局,1958:4668.

[7]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175.

[8]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9]试文格式[M]//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六.道光嘉定西谿草庐刻本.

[10]选举一[M]//明史:卷六十九.乾隆四年武英殿原本刻.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方苞.钦定四书文:正嘉文卷六[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王凯符.八股文概说[M].北京:中华书局,2002:15.

[13]经义概[M]//刘熙载.艺概:卷六.同治十三年刻本.

[14]李风宇.失落的荆棘冠·俞平伯家族文化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44-45.

猜你喜欢
八股文科举考试文体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科举考试”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猴年贺岁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猴年贺岁
八股文,学还是不学
八股文进高中教材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