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肿瘤坏死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研究

2012-01-29 17:38张朝鸣余杨桦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21期
关键词:红斑狼疮系统性等位基因

张朝鸣 余杨桦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在近十几年来,一直受到重大关注。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β)、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s)、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及其多态性等方面都是研究者们热衷研究的课题。其中TNF-α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是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自身免疫反应效应因子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类多发的自身免疫疾病。SLE的病因,至今还不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其发病与TNF有相关性。进而,有学者认为,血清中的TNF-α可作为临床治疗的辅助参考指标。现就TNF超家族的相关研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综述如下:

1 血清中TNF-α含量与SLE

雷贞莉[1]对31例系统红斑狼疮患者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血清中的TNF-α含量,发现患者血清中的TNF-α水平远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同时当该疾病处于活动期时,其TNF-α水平将显著升高,当疾病进入缓解期时,患者血清中的TNF-α水平依旧显著高出对照组水平,提示处于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依然有淋巴细胞的低激活现象发生,说明必要的后续治疗与纠正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认为临床上对患者血清中TNF-α含量的检测是观察SLE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有文献表明:SLE可诱导细胞因子活化,包括TNF-α,是疾病活动的生物标志。张晓莉等[2]认为由T淋巴细胞分泌出的TNF-α,在细胞周期中断及淋巴细胞凋亡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其血液含量水平可以作为血小板的过早破坏程度的量化指标。研究中发现血小板减少患者体内的TNF-α水平显著升高,但经过治疗后其水平仍高于正常。由此得出结论TNF-α水平的高低变化可反映出患者体内异常免疫反应进程和其造血系统的损伤程度。袁舟亮等[3]采用DRVVT试验与ELISA试验测定41例SLE患者及25例正常人的血清相关指标,认为P-selectin与TNF-α均参与SLE患者APS的致病过程中,且P-selectin的作用强于TNF-α。另外,洪华等[4]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0例SLE患者血清中的MMP-9、TIMP-1和TNF-α水平,发现三者均参与SLE的发病机制,但血清TNF-α水平在SLE患者和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王晓寒[5]研究发现血清中TNF-α在活动期SLE患者明显高于静止期SLE患者及正常对照,而在静止期SLE患者及正常对照间无显著差异。此外,其还发现血清中TNF-α与发热有显著相关。孙然等[6]通过中医证型与现代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发现中医证型组与正常组比较TNF值均有差异,且风湿热痹组TNF水平最高且与脾肾阳虚组(最低组)比较有差异。在风湿热痹证的早期,机体免疫应答反应最明显,TNF水平处于最高状态,而当疾病由实证转为虚证,发展到脾肾阳虚证时,其水平较低。当中医的阳虚症状出现时,相应的机体免疫应答也随之减弱。同时,临床研究发现具有脾肾阳虚证体征的SLE患者的自身抗体含量较低,炎症反应也明显较弱[7]。由以上研究可以得出TNF可作为判断SLE急性期和缓解期的量化参考指标。

2 TNF的基因多态性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有报告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TNF基因的某些多态性在肺炎高风险的患者似乎更常见,特别是TNF-238A等位基因和相关的单倍体,显示与肺炎有最明显和一致的相关性。张江林等[8-9]以湖南汉族SLE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TNF-β*2等位基因与TNF-α*2等位基因分别对SLE有何影响。其研究显示:SLE患者的TNFβ*2等位基因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同时携带有此等位基因的SLE患者的肾炎发生率显著高于不携带此等位基因的患者,表明TNF-β*2等位基因与中国湖南汉族SLE患者的发病相关,并且这种相关性在狼疮性肾炎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携带TNF-α*2等位基因的SLE患者肾炎发生显著高于未携带TNF-α*2等位基因的SLE患者的肾炎发生率,表明TNF-α*2等位基因与狼疮性肾炎的发病相关,但未发现其与其他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9]。上述两种等位基因引起SLE的机制都尚待进一步研究,不过早有研究推论TNF-β*2等位基因产生TNF-β生物学活性降低,TNF-α竞争作用于两者的共同受体,由局部反应发展为全身反应,进而干扰正常的免疫调节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和SLE发生[10]。上述推论是在以我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为研究对象得出的。虽然只是推论,且研究对象在地域上有所差别,但其种族的相同性使得该推论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多个国家还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19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SLE是否有关做了研究。中山大学附属一院肾内科,卫生部肾脏病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nP)方法检测了106例SLE和119例健康中国汉族人TNFRⅡ196位的基因型。结果表明,SLE患者的TNFRⅡ196R等位基因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健康汉族人对照组,并由此得出携带有196R等位基因的个体其发病后更加危险[11]。此前,有外国研究[12]表明196R等位基因与高加索人家族性遗传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联,由此推得TNFRⅡ196R等位基因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易感基因。

3 可溶性受体sTNFRs

TNF-α作为促炎细胞因子,其发挥作用需要与可溶性受体sTNFR1和sTNFR2结合。王晓燕等[13]研究发现,SLE患者血清中TNF-α、sTNFRs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人,提示这两项指标可能与SLE疾病的发展和发生有关。dsDNA抗体对诊断SLE有较高的特异性,且与SLE的活动相平行,并可作为治疗的估价。研究检测dsDNA抗体阳性和阴性时,发现TNF-α及sTNFRs表达水平在阳性组明显高出阴性组,由此得出TNF-α及sTNFRs可能由抗dsDNA抗体进行介导,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由SLE形成的肾损害。

张开明等[14]对sTNFRs的作用作了更为具体细致的推测。其采用PBMC培养发现SLE患者血清中sTNFRⅠ与sTNFRⅡ水平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同时两者在患者体内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但此两者和临床症状评分与TNF-α的血清水平增高却显示无明显平行关系。此外还发现sTNFRs/TNF-α增大时,前者对后者有抑制和阻断作用;当两者比值减小时,前者对后者有稳定和协同作用。由于SLE患者的两者比值有异常,且sTNFRs增高,故在sTNFRs对TNF-α呈抑制和阻断作用。

4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

细胞凋亡信号向下传递是通过死亡配体与细胞表面TNF-ɑ受体家族结合的方式进行。游弋等[15]在探求SLE患者CD4+、CD8+淋巴细胞caspase-3及TRAIL受体的表达的过程中发现,死亡受体TRAIL-R1及TRAIL-R2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差异,在正常细胞中高度表达,而在肿瘤细胞中几乎不表达。正常细胞中的诱骗受体竞争性结合TRAIL,从而使正常细胞逃避凋亡诱导配体的杀伤。该研究将caspase-3的表达作为凋亡的信号标志并检测TRAIL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TRAIL的异常表达可能是SLE患者T淋巴细胞凋亡异常的重要机制。此外,You等[16]还采用反转录PCR来分析正常人与SLE患者的CD4+和CD8+T细胞的caspase-3和TRAIL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SLE患者的CD8+T细胞中的caspase-3和TRAIL-R2显著高于正常水平,而且其表达与SLE病情活动有较强关联。由此得出在SLE疾病中,TRAIL-R2信号通路可能有助于T细胞凋亡。

朱芸等[17]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RAIL表达水平,结果发现SLE组治疗前的TRAIL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活动期治疗前后其水平下降明显。由此反应出TRAIL与SLE疾病可能有某种理化联系,同时存在TRAIL水平越高,SLE患者细胞凋亡越明显,SLE疾病越活跃的关联性。

5 临床治疗

李平等[18]对同期收治的6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随机分组,均口服泼尼松治疗,观察组另加耳穴压豆。结果显示,两组血清IL-2、TNF-α、IL-6水平及SLEDAI积分在治疗后均有显著变化,其中观察组血清的TNF-α水平和SLEDAI积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认为耳穴压豆法治疗SLE疗效显著。梁小红[19]在运用白芍总苷(TGP)治疗SLE时发现,SLE患者通过常规临床治疗和加用TGP治疗后TNF-α水平逐渐下降,且比常规治疗组下降更明显,提示TGP能更有效地抑制TNF-α的表达,抑制免疫反应,并且可能有助于缩短病程。张广中等[20]对52例SLE患者给予养阴益气解毒方配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发现SLE患者在治疗前的TNF-α含量与IL-6含量均有明显上升;经过12周对症治疗后,观察到患者的IL-6含量明显下降,TNF-α含量也显著下降。由此可得出养阴益气解毒法对SLE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具有调节作用。

6 问题与展望

TNF与SLE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较多的是TNF-α,而TNF-β的相关研究则较少。对于TNF在血清中的含量高低与SLE的关系,国内外有很多不同的实验结论。但临床仍旧推荐运用其在血清中的含量来判断SLE的治疗效果。TNF的基因多态性与SLE的关系,主要是TNF-α、TNF-β等位基因方面的研究,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仍待进一步探究。可溶性受体则主要以sTNFR1和sTNFR2这两种为主要研究方向。至于TRAIL对SLE的影响,例如TRAIL受体信号通路的具体机制,尚且研究不多,有待继续开发。

[1]雷贞莉.3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TNF-α分析[J].成都医药,2003,29(6):341.

[2]张晓莉,张榕,蒋莉,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治疗前后血中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5,34(6):573-574.

[3]袁舟亮,徐元宏,胡安群,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抗磷脂综合征与肿瘤坏死因子α和P-选择素的关系[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11(3):214-216.

[4]洪华,张玲英,王智斌,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MMP-9、TIMP-1及TNF-α水平测定及意义[J].四川医学,2009,30(1):127-129.

[5]王晓寒.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检测[J].中外医疗,2008,27(21):3-5.

[6]孙然,侯云峰,于秀明.9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辨证分型的抗核抗体谱与肿瘤坏死因子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2):1125-1128.

[7]佳帆,摘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TNF基因多态性与其肺炎易感性相关[J].辽宁医学杂志,2008,22(5):275.

[8]张江林,刘稚然,谢红付,等.SLE患者TNF-β基因多态性分析[J].现代免疫学,2005,25(4):340.

[9]张江林,谢红付,刘稚然,等.肿瘤坏死因子α*2等位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性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3):136.

[10]付朝伟,沈福民,倪鹏生,等.肿瘤坏死因子β基因多态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2,6(4):263.

[11]魏长空,叶任高,李幼姬.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I19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SLE相关性及功能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9):1669-1674.

[12]Barton A,John S,Ollier WE,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polymorphism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II,but not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Ⅰin Caucasians[J].Arthritis Rheum,2001,44(1):61-65.

[13]王晓燕,王永福,李青,等.TNF-α及其可溶性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临床意义[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24(5):495.

[14]张开明,杨小英,尹兴平,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1,34(1):21-33.

[15]游弋,郝飞,邓永键.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CD8+细胞caspase-3及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的表达[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8):451-452.

[16]You Y,Hao F,Deng Y.Expression of caspase-3 and TRAIL recptors in CD4+and CD8+T cells of SLE patients[J].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2006,21(5):321-325.

[17]朱芸,刘凤霞,李明,等.TRAIL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65-66

[18]李平,刘英,谢彩霞.耳穴压豆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IL-2、TNF-α、IL-6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8,48(35):64-65.

[19]梁小红.白芍总苷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IL-2、TNF-α、IL-6表达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64-66.

[20]张广中,李媛丽,陈凯.养阴益气解毒方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干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6):731-735.

猜你喜欢
红斑狼疮系统性等位基因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
亲子鉴定中男性个体Amelogenin基因座异常1例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WHOHLA命名委员会命名的新等位基因HLA-A*24∶327序列分析及确认
DXS101基因座稀有等位基因的确认1例
伴脱发的头皮深在性红斑狼疮并发干燥综合征一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带状疱疹的护理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出血和脑梗死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