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

2012-01-30 02:47贡嘎江才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传播者团员青年团组织

贡嘎江才

(西藏藏医学院团委,西藏拉萨850000)

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孵化器,青年学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和中坚力量,这支队伍的建设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党组织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高校党组织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做好青年学生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促进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任务。

通过跨学科研究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践,笔者发现,作为传播者的高校共青团组织,有针对性地应用传播学理论来指导共青团工作实践,有利于形成更加有效的工作机制,与作为受众的青年学生实现高效传播互动,最终达到引导、教育、培养青年成长成才和营造健康向上校园舆论环境的良好传播效果,实现高校育人目标。

一、从传播学的传播模式认识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基本模式与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中,不同的学派和学者对于大众传播过程基本模式进行了多样化的阐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国学者G·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见图1)。可以看到,传播模式的四个要素是传播者、信息、媒介和受众。传播者把选择和经过组织的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传播者和受传者本身具有个性特点,传播过程受到各种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影响,受众对传播者具有反馈作用。

1.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即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组织与外部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换活动[1]。组织的目标和由此而形成的角色分工与协作活动是组织存在的内在依据,而组织传播在组织生存、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组织目标的确立,组织活动的实施,分工合作的协调,对外关系的联络与调整,都离不开传播活动。组织传播的过程,也就是组织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2.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模式

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模式的四大要素是:作为传播主体(传播者)的高校团委,作为受众的团干部和团员青年,传播活动的内容(信息)和传播载体(媒介)。高校团委依照团中央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方针政策,从大量教育素材和社会信息当中进行“内容选择”,整理出要在高校团组织内部传播的“信息”,通过会议、主题活动、校园公共媒体以及网络等媒介,对青年学生进行信息传播。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模式应注重分析作为受众的青年学生的个性结构和校园环境,考虑这些因素对高校共青团组织内部传播的影响;注重分析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的新变化,考虑这些因素对组织内外信息交互的影响;注重分析青年学生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馈,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媒介。

(二)通过有效传播渠道实现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传播功能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传播功能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内的团干部和团员青年连结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内承载信息运行,对外保持信息互动,以保障高校共青团组织工作目标的实现。

1.高校共青团组织内部传播功能的实现

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组织内的正式传播渠道实现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的功能。组织内部的正式传播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的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2]。下行传播是指高校团委通过团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对青年进行经常性教育、团员管理、开展主题活动和创业就业辅导等,实现高校共青团组织引导、教育、服务团员青年的功能。上行传播是指高校团委通过团组织网络,自下而上组织团的代表大会换届选举、共青团员推优、开展青年自组织活动等,实现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反馈,充分代表和维护团员青年的根本利益。

2.高校共青团组织外部传播功能的实现

高校共青团组织通过外部传播实现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一方面,通过与上级团组织、其他高校团组织、社会团体的交流,满足教育多元化的需要,推动高校团组织自身的发展与改革,为团员青年提供学术和思想交流的平台,培育团员青年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对外宣传和树立公众形象,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开展和参与更高层次的社会活动奠定基础。

二、作为传播者的高校共青团组织与作为受众的大学生

(一)当好共青团组织传播的“把关人”

1.卢因的“把关人”概念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他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阐述了“把关人”的概念。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者“把关人”价值观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3]。大众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总是能动地选择信息,决定信息的取舍,突出或者删除信息的负效内容,通过对信息的“把关”来影响受众。

2.高校团委应该当好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的“把关人”

作为传播者,高校团委承担着引导和教育青年的任务,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活动中进行信息筛选、课程设置和主题实践活动等工作,恰恰体现了高校团委“把关人”的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对信息进行“把关”,重点通过形势教育课,组织团员青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以业余团校和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为依托,以基层团干部为重点,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实施;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契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塑造团员青年的精神品格。

(二)当代大学生是具有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受众

1.个体差异论

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受众的当代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群体性,具体表现在年龄、文化程度、身份的相仿和日常生活环境的同一性。同时要看到,当前社会思想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加上个人成长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入学前形成的价值观有差异等原因,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性。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传播者必须客观而有针对性地对受众进行角色定位,对团员青年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规律进行充分的研究与把握,及时调整传播内容和传播途径,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2.主观能动性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作为受众的大学生对信息会产生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对组织传播当中的媒介和信息进行取舍,接受那些与自己观念相符或与兴趣相关的信息,排斥那些与自己观念相悖或不感兴趣的信息,他们是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活动中积极能动的行为主体。面对大学生受众的能动性,高校共青团组织可以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求知心理、求新心理、求同心理、求异心理、求趣心理和求美心理,通过更新传播内容、扩大信息量、优化传播手段、丰富传播技巧等办法来强化信息的吸引力,改变受众的固有观念。

三、传播学理论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中的意义和应用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与团的重点领域思想政治教育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两个人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者论题中,那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所感知,而那些得到较少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在这两方面则相应下降。”[4]这一理论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中有着较大的借鉴意义,作为传播者的高校团委,在为信息“把关”的过程中,可以依照信息的重要程度设置传播重点,通过多种媒介反复传播,引起学生对重要理论和知识的重视,强化传播效果。例如,结合团中央的工作重点,围绕引导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学生优秀品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调整学生知识结构五个层级的重要程度来安排、引导和教育团员青年的内容与形式。引导大学生理性、全面地看待国情和社会现象,既要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要不回避当前存在的问题;既要尊重物质财富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又要看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也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与推动。

2.“沉默的螺旋”理论与构建高校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

“沉默的螺旋”理论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包含三个命题:第一,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当发现自己的观点属于优势意见时更倾向于大胆表明观点;当发觉自己处于劣势意见时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第二,意见的表达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劣势一方的沉默,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促使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5](见图 2)。

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中,结合“沉默的螺旋”理论对校园舆论环境进行正面引导,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高校共青团组织依托业余团校等载体,在学校团员青年中开展团员教育评议活动和各类主题活动,形成活动全年度贯穿、组织上下联动、人人参与其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把团员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推向常规化和系统化。通过信息传播,形成强大的正面舆论气场,促使少数对政治缺乏关注、思想基础薄弱的青年学生提高觉悟,自觉向共青团这个先进青年组织靠拢,让谣言和消极思想“沉默”下去,防范不良风气和意识形态对校园环境的渗透。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与高校团干部队伍建设

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被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个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他同时也提出了“两级传播”的假设,即观念总是先从媒介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播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种两级传播的模式进行的。

在高校这个相对独立的环境中,高校共青团组织也可以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团干部和青年骨干的作用,形成从“意见领袖”到普通团员青年的两级传播。作为“意见领袖”的团干部和青年骨干是联系普通学生与上级团组织的纽带,也是普通学生熟悉和信赖的人,他们的意见对普通学生更具说服力。基层团干部的素质直接决定团的各项工作开展的质量,高校团组织应该选拔有责任心和号召力的人担任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通过各种培训、交流活动,增强团干部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支优秀的高校基层团干部和青年骨干队伍,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内的传播功能。

四、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中利用好网络传播这柄双刃剑

1.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作为独立于大众传播之外的概念,指的是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传播方式。其中的网络媒体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数字数据的综合信息发布平台[6]。目前,主要的网络媒体包含: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新闻和商业网站、论坛、网游社区、博客和微博等。其中,微博凭借难以超越的速度优势,成为网络媒体中的新宠,迅速覆盖了大部分青年网民。

2.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媒体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交互性,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交流,受众在选择接受信息的同时,作为传播者参与传播过程。在传播速度上体现为时效性,传播者通过互联网瞬间将信息发送给其他受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网络获取最新信息。在传播范围上体现为全球性和广泛性,互联网是一个按照公认的相关协议连接的分布式网络,任何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全球传播。在传播内容上体现为丰富性与多元性,形成多样化平台媒介,既是信息发布平台,也是生活服务平台、休闲娱乐平台等,涵盖了受众方方面面的需求。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开放性和超链接性,传播者和受众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一方面人们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不实信息和谣言的传播。

3.作为网络传播主体的高校学生网民分析

目前,高校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前沿阵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深深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他们既是受众,又是传播者,体现了高度的参与性和自主性。但是必须看到的是,由于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开放性,大学生网民的传播活动得不到相应的约束,有时候会从表现自我变为宣泄自我。大学生网民由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不成熟,容易受到消极舆论的影响,产生偏激思想,造成一定的心理波动。还有部分大学生网民产生网瘾,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荒废了学业,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目标。

4.加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网络信息化建设,巩固网络传播阵地

面对网络传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以广大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有效覆盖青年和影响青年。高校团组织信息化建设可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和优化团务信息资源,形成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平台,建立高校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上级团组织和基层团组织之间互动的交互式电子团务系统。例如:建立高校团委门户网站,发布文件、团情动态等信息,提供可下载的网络课程和应用软件,提供创业就业和生活信息;实现团员管理动态化、电子化;开设团员论坛、社区、博客等,引导舆论导向;建立高校团委微博和QQ群,就国内外形势、社会现象和大学生关心的其他问题与团员青年实时互动。

结语:找准传播学理论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结合点,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对于扎实做好团的各项重点工作,发挥高校共青团引导、教育和服务团员青年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活动中,还应该注重实现传播自由与信息调控的平衡,保障传播自由是目的,实施信息调控是手段。对信息内容、信息流向和信息流量进行适当的、科学的调控,确保传播活动的合法性、正当性和积极性,保证传播自由的适度性,实现高校共青团组织传播体系的平衡,推进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增强共青团对广大青年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开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

[1][2][3][6]周庆山: 《传播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81、85、151、282 页。

[4]沃纳·W·赛佛林 小詹姆士·W·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和应用》,郭镇之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5]Elisabeth Noelle - Neumann.Public Opinion - Our social ski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p.84.

猜你喜欢
传播者团员青年团组织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探讨如何发挥团员青年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
湘西北第一个团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引导者 传播者 担当者——新年寄语《人大建设》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团员青年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当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传播者
浅议做好国有企业青年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发挥群团组织带头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吴洪芹接受境内外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