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

2012-01-30 07:15黄佑军朱明瑶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9期
关键词:顶岗主体高职

黄佑军,朱明瑶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7)

教育部教职成【2011】9号文件《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和教职成【2011】12号文件《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要求,均把高职教育的“校企深度合作、工学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而高职教育“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正是顺应这种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产生的,本文基于该模式背景,对高职创业教育进行SWOT分析。

一、“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目的

“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校期间,前两年校内学习,主要是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掌握专业的基本技能;后一年校外学习,主要是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提高对各种工作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基层工作和基础性工作的能力。后一年校外学习即“顶岗实习”,它是在学校安排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以真实的岗位工作综合实践为主的学习,并在工作之余,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校规定的网络课程等学习,在企业师傅(导师)指导下体验职业生涯环境,提高职业素养,同时完成顶岗实习综合报告(见图1)。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学校和企业的教育培训相互结合,强调了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独立而又相互关联主体的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并且在过程进度中通过不断沟通,以修改和确定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从而使学校、企业共同完成学生全过程教育目标的实现。

“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三个对接”,即专业学习与就业需要对接,课程学习与岗位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课程知识、练核心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实现岗前(或模拟性岗前)培训及预就业的目标,实现毕业即“零距离”上岗。

图1 “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流程图

二、“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

通常情况下,SWOT分析评价系统是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评价企业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它是一种相对比较客观而准确的分析和研究对象现实情况的方法。(张彤,2011),其中S表示优势(Strength)、W表示劣势(Weakness)、O表示机会(Opportunity)、T表示威胁(Threat)。S和W主要分析的是内部条件,而O和T主要分析的是外部条件。本文运用SWOT分析评价系统针对“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创业教育进行分析(见图2)。

图2 SWOT分析结构图

1.优势(Strength)分析

(1)“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打造“企业化”人才。目前,诸多高职院校都在推行“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它具有“针对性强、企业认知度高”的特点,在教学中融入“企业化”元素,在实践中跟进教学,将学校和企业两个环境结合起来,集中双方优势,合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2)“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就业更具有竞争力。高职教育中的“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等其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前者以职业资格认证、职业素养的训练为主,兼顾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实践应用型教育。而后者是以学位认证为主的理论研究性教学,前者学生实践性和结合行业知识、技能的的紧密程度要远远高于后者的毕业生。目前,大部分企业除了缺少少量高端知识型管理人才外,对高实践性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递增,因此,高职教育中的“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与本科等其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相比,更具有现实竞争力。

2.劣势(Weakness)分析

(1)人才培养主体的双重性。虽然“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也应注意到它产生的问题。由于学校核、企业性质不同,两者追求的最终目的也不同: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等活动,为满足社会需要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风险、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目的是获取利润(陈彪,2010)。而作为教育机构的高职院校,其目标则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两者目标不一致,而导致冲突时常产生。而且“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企业很难有比较明确的责任划分制度,企业往往出于经营目的,不能全心投入育人工作;而学校又不能按照常规的模式长时间在企业里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

(2)学生角色的双重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完成前两年的学校学习后,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认知往往还是停留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层面。在顶岗实习阶段的“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会使得他们对自我角色的认定产生一定的混乱。虽然他们能够理解技能训练对其自身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但其认知能力和经验有限还是没有为其“顶岗”作好充分准备。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对自我确定和对有关自我的一些重大问题往往会进行思考和选择,比如说职业、理想、人生观、价值观等。而这一阶段对学生的及时正确的引导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丁浙英,2012)。如果由于学校在最后一年中缺失或没有完全掌握学生的心理,则这种工学结合就会失去其应有的意义,甚至适得其反。

(3)评价标准的双重性。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性质不同,其评价标准也具有双重性,导致对学生的评价很难保持一致。在“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在空间上进行了位置的转移,同时也要在“好学生”和“好员工”的两种不同评价标准之间转换。在企业,学生被当作员工看待,思想教育和个人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培养标准相对较低,而在学校中所采用的是相对较高的约束评价标准(丁浙英,2012)。这一现状使学生对自己的成长和价值判断捉摸不定。

3.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近年来,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这使得一部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和扩大。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势必增加人才的需求量,特别是有相关职业教育背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经过2年的职业教育和1年的企业学习工作经历,有着比较深厚的专业基础,并且对行业的系统运行情况有一定的了解,正是很多企业所需要的“职业型”人才。

(2)对于高素质职业化人才的要求日趋专业化。当今企业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而是更看重实用性、技能型人才。调查发现,全国各地方经济园区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的比重如下:对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需求仅占2.6%,对本科学历需求占30.1%,而对大专高职学历的需求量则为67.3%,对于专业的对口率要求要达到85%以上(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2)。

4.威胁(Threat)分析

(1)扩招使得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竞争压力大。每年高考后的扩招都会为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每年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在2-3年以后,有更多的学生毕业走向社会,这些应届毕业的学生以及过去累计的往届毕业生对每年的就业市场形成了巨大压力。相对于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再就业者,应届毕业生工作、社会经验的缺乏使其竞争实力明显不足。

(2)很多同类院校也纷纷采用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发展高职教育,很多高职院校看到了“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纷纷尝试。使得这种本应是竞争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快就变成了平常的手段(王建军,2011)。这些同类院校所提出的“2+1”模式也大同小异,对于刚刚改革起步的院校来讲,最快捷方便的方法便是不加改变而直接运用其他成功案例。由于各地方的经济特点和产业结构不同,即使是同类型的企业由于地区不同也会呈现不同的用人需求。所以用同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出同样的毕业生,很难完全适应不同区域企业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创业教育对策

基于以上“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高职创业教育SWOT分析,得出四种不同的分析矩阵,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四种应对方法(见表1)。

表1 “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高职创业教育SWOT矩阵分析

通过以上对高职院校“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机会和风险分析,并对其优势和劣势做出评判,可以清晰地看出,要解决“2+1”人才培养模式下风险和劣势问题,应适时抓住机会,合理运用优势,制定有关完善该模式下的创业教育对策。

1.打造“企业化”需求的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运用“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尚在不断建设和发展之中,要突出体现自身所具有的“针对性强,企业认识度高”等特征,不断追求教育教学的“企业化”,知企业所需,教企业所用,针对企业的现实需求改变教学要求。而企业也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集中优势力量,帮助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去粗取精,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教学和生产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的创业拉近距离。

2.突显“特色”,建设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运行“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之前,应掌握该地区的地方性经济特色有哪些,该地区企业的经营特点,行业需求有哪些,人才需求的特点是什么。根据这些背景资料,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有侧重点地强化某些专业基础和技能。企业也要在实习实践中始终贯穿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打造有“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提供实践教学环境,使得校企共同培育的学生尽早适应企业需求,为学生的创业搭建扎实的平台。

3.推进高职学生自身教育观念转变,完善高职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高职毕业生应找准定位,与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形成差异化竞争,强化结合基层技术及管理岗位进行“创意、创新、创业”的意识,以尽快将基本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同时,教育管理等有关部门也应高瞻远瞩,制定细化的有关配套政策,形成“政、校、企、行”四方联动的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真正为“2+1”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高职毕业生顶岗实习提供与专业吻合度较高的实践岗位;财政、税务部门要为学校、企业、行业共同培养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同时,学校也要大力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期间的教育、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专项制度和运行机制,为确保学生练就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端的技能,为将来学生创业的成功实施铺平道路。

[1]熊英.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借鉴和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0,(5).

[2]张彤.高等职业院校“双环境”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6).

[3]陈彪.校企合作中的学生教育管理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1).

[4]丁浙英.对“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的探讨[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

[5]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2011年度全国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2012,3.

[6]王建军.“双核三方”模式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6).

[7]任鹏飞.财经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世纪桥,2010,(3).

猜你喜欢
顶岗主体高职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