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评鉴

2012-02-15 09:20季秋华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2年3期
关键词:刻书藏书家藏书

季秋华

(天津图书馆,天津 300191)

〔作者信息〕季秋华,女,研究馆员,历史文献部副主任。

辛卯年仲夏,笔者在西子湖畔参加了“‘黄跋顾校鲍刻’与中国古旧文化研讨会”,有幸结识了周生杰博士,时周先生刚完成大作《鲍廷博藏书与刻书研究》,并将此书赠予本人,获此惠赠,心情愉悦,因为我协助刘尚恒先生完成《鲍廷博年谱》,对鲍氏一生事迹略知一二。周先生将鲍氏藏书与刻书汇为一编,以40万字的篇幅,对鲍氏一生从事的事业给予全方位的诠释,“钩沉索隐,发前人之所未发”,补前人之所遗漏。全书通篇凸显鲍氏一生藏书、刻书与乾嘉主流学术的关联及其巨大的学术文化影响。是继刘尚恒先生《鲍廷博年谱》之后的又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黄山出版社独具慧眼,在出版界举步维艰、学术性著作销售困难的情况下,惠纳出版两部有关鲍廷博的学术著作,不能不说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张扬乡邦人文以及历史辉煌的重举。

在雍乾嘉盛世的中国藏书史上,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大藏书家、大刻书家鲍廷博,他因自己的知不足斋藏书与刻书享誉当时,影响深远。鲍廷博字以文,号渌饮,又号通介叟、得闲居士等,原籍安徽徽州府歙县人,生于杭州,父母卒后迁居浙江桐乡。鲍廷博是位名重当时且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大藏书家、大刻书家。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下诏“购求遗书”,编纂《四库全书》及《总目》,以彰千古同文之盛、博稽古右文之名。乾隆三十八年后,由鲍廷博之子鲍士恭先后向朝廷进呈图书718种(见《四库全书总目》鲍士恭家藏本),其中录入《四库全书》的达249种,录入《总目·存目》的达131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位居各进呈藏书家之首,受到朝廷之褒奖,并颁赐《古今图书集成》、《伊犁得胜图》、《平定金川图》以嘉奖其献书之功。得到如此殊荣,鲍廷博立志报答皇恩,开始了长达50年,历经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知不足斋丛书》的刊刻,成为书林史上的美谈。有关鲍廷博的传记资料以及近几年的研究论文多达数十篇,我们从这些雪泥鸿爪中,只能略知鲍氏简略的生平以及他的藏书与刻书。系统论及和研究鲍廷博生平、藏书、校书、赠书、交游、刊刻图书的研究性学术著作,却不多见。周生杰先生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站在历史与文化的高度,通过对鲍廷博一生事业纵横交错的研究,为读者诠释了鲍氏一生黄金散尽,暮年穷困潦倒的藏书、刻书的艰难历程。这部著作不仅是了解和研究鲍廷博各个时期的藏书刻书活动的重要著作,而且对于了解和研究清代中期我国私家藏书、刻书和藏书家活动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书前牛继清先生序文,论述了从两宋文化的高度繁荣到雕版印刷术的日渐普及并持续发展进步,官刻、坊刻、私刻三大系统迅速遍及全国的历史根源,即唐代中期社会的动荡、政局的不稳定、大批北方移民的南迁以及南方良好的自然条件,这些不可避免地衍生了文化的南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了乾嘉时期达到顶峰。鲍廷博正是在江浙地区良好的学术文化与刻书、藏书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著名藏书家。序文对鲍廷博的一生给予高度的概括,是为本书的引子。

全书划分八部分,即绪论,第一章藏书与刻书背景及思想,第二章藏书研究,第三章献书研究,第四章校勘研究,第五章刻书研究,余论:鲍廷博辑佚成就述略,主要参考文献及后记。作者积数年之功而成,读过是书足见作者用功之勤奋、治学之严谨,参考文献之丰富,引文之确凿,又见其文献学之功底。今读是书,感慨颇多,兹录于后,以飨读者。

1 史料翔实,引证有据

鲍廷博为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他对当时文化学术事业的发展贡献最大。乾隆皇帝曾题诗赞为:“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但是,“这样一位大藏书家和刻书家,除了一些简略的生平和因丛书而有所涉及外,较完整的传记和评述则较零散”〔1〕。有关他的生平事迹、他的家世、他对江南乃至全国藏书刻书文化事业的影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弘扬。周生杰博士积数年之功,广搜博采,除了集览历史文献资料外,还特别重视近现代鲍廷博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鲍廷博研究的现状作了科学与客观的分析,使读者能够更好、更全面地了解知不足斋藏书的聚与散以及三世接续刊《知不足斋丛书》的艰辛。

文中从五方面对鲍廷博的藏书与刻书进行研究。每一项研究成果,均有翔实的史料作依托,使每一论点均具说服力。例如,有关鲍廷博的生平,历史资料记述不少,仅鲍廷博的好友及近人为其作传就有十余篇。但是谈及鲍氏迁居桐乡的时间,历来说法各异,周文通过赵文敏的《知不足斋丛书序》小注中找出答案。

鲍廷博一生交游甚广,与学林书苑之宿儒耆旧,多有交往。周生杰先生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论述了鲍廷博在江南这片人文渊薮之地成长起来的社会背景。并将鲍廷博一生中主要的交游分述条理,所录之友,均书其小传,述其交游尤重其藏书活动。论及学术研究,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故事。例如,在与金德舆交往中,金溘然离世,鲍以诗悼念猝然去世的老友。这些均可为从事传统藏书文化研究者增添资料。

2 溯藏书之源流、特色,书献书之辉煌

文中首先论述了鲍廷博藏书的历史原因,即“屡试不售,绝意进取,竭力购求典籍”〔2〕。此后历经数十年,黄金散尽,收藏不辍,且尤重珍善孤本的收藏。文中借用大量文献资料梳理鲍氏藏书的途径,将鲍廷博藏书来源细分:购买、借抄、赏赐、馈赠、藏书家交换。对重要著作书有叙录,其中不乏稀见资料。例如,有关张綦毋之生平,此前不见史料记载,唯知其与鲍廷博友善,曾相互抄赠典籍,作者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考证出其生平事略。另对鲍廷博的藏书特色论及有五:善本古籍、宋元文集、有俾实学、时人著述、为藏而收。论据充分,引证有据。

鲍廷博献书清廷是为乾嘉盛世的佳话,他以进呈数量之多、版本之佳,而受到朝廷褒奖。周文从四库馆成立之缘起到鲍氏献书,依时间纵向论述了鲍廷博作为私家藏书的代表,先后数次献书朝廷,明确了鲍廷博献书数量,四部所占比例,收入《四库全书》及《四库存目》之数量。通过鲍氏藏书题跋分析鲍氏进呈书之特色,以及朝廷对鲍氏父子赠书、题诗、赐图的奖励。文中征引大量史料,通过考证对比为读者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3 以文献为依据赞鲍氏校勘之精审,为后世校勘之楷模

文中用一章的篇幅,对鲍廷博的校勘展开分析研究,“鲍廷博坐拥书城,日手一编,丹铅不已”〔3〕。周文强调精审的校勘,能提高文献价值,有功古人,造福后人。将鲍氏校勘类分三节,对鲍氏校勘方法、校勘内容、校勘理念展开研究,通过数十篇鲍氏藏书题跋,让读者一睹鲍氏对清代乾嘉时期考据学、校勘学之贡献,使读者对鲍氏藏书之版刻源流、鲍氏藏书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将鲍廷博校勘的方法横向论述,突出了鲍廷博一生校勘的成就,论述并印证了鲍氏校勘之精神及严谨。一些文献资料是尚未被学界重视甚至发现,这些资料均是研究鲍廷博一生学术思想不可或缺的资源。例如:《知不足斋丛书》第四集《四朝闻见录》丙集“宁皇御舟”有这样一段文字:“张巨济字宏图,……宁宗感悟其言,旌转一稚,由此湖山遂无清跸之声,非特俭德云(此句上似有脱文)”……鲍廷博校勘言:“按,宁宗于绍熙五年甲寅继位,崩于嘉定十七年甲申,凡在位三十一年。此云三十二年,疑传写之误。”〔4〕通过历史知识,考辨宁宗在位的确切时间,订正了《四朝闻见录》记载之误。

4 倾毕生之财力,为后世治学聚集经典

周文将鲍氏一生所刻之书综而论述,从鲍氏为《四库全书》献书后获嘉奖,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家藏珍异善本和收集到的他人善本,辑刻成《知不足斋丛书》,到单刻各书,从刻书之缘起到刻书之特色,以及鲍氏刻书对后世之影响。分别考证论述,所下断语有根有据,不妄下结论,足见作者对文献资料的谙熟。通过是书让读者了解鲍廷博这样一介书生,从青年时代起,一直到垂暮晚年,长达数十年之久,从事校书刻书,所刻著作不下三百余种。被吴长元比作“隐湖毛处士(晋)”,被阮元赞曰“虽明人如虞山毛子晋也无逾之”。

此外,严谨的编制体例,度人金针,使读者翻开目录便一目了然每章之宗旨。文中涉及鲍氏刊刻的重要著作均配有书影,全书共采书影数十帧,虽版本均为《知不足斋丛书》本,但可让读者一睹鲍氏《知不足斋丛书》之风貌。书后“余论:鲍廷博辑佚成就述略”将鲍廷博自己所辑资料以及利用四库全书辑佚汇为一编,并将《知不足斋丛书》收录的辑佚书列表,使读者一目了然,辑佚资料中不乏鲜为人知的文献。如:《西塘集·耆旧续闻》鲍氏从其他资料中辑出宋代诗人赵湘的佚诗5首,此前不见文献有录。

当然此书尚有不足之处:

一、个别地方出现先后矛盾

第二章藏书研究之第一节藏书来源文瑞楼条(第91页)说:“鲍廷博约于乾隆丙子(1756)移居桐乡,其时金檀早已作古。”按乾隆丙子(1756)为乾隆二十一年,时鲍廷博二十九岁,尚居浙江之杭州。鲍廷博迁居桐乡是在乾隆甲辰(四十九年,1784),周文在第一章第一节家世与生平(第19页)已据赵学敏《知不足斋丛书序<集文选句>》的小注云:“先生于甲辰岁移家檇李。”前后出现矛盾,并相差二十年。

二、个别地方引文尚欠谨慎

第二章第一节藏书来源(第93页)说鲍廷博“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二月二十七日于吴郡紫阳居书肆购得《寒瘦山房鬻存书目》1本7卷。”按《寒瘦山房鬻存书目》系近人邓邦述家书目。邓邦述字孝先,生于1868年卒于1939年。在乾隆时不可能有邓氏书目,查其引文蔡文晋《鲍廷博年谱初稿》(下),原文系:“12月,购得《中吴纪闻》于吴郡书肆。《寒瘦山房鬻存书目》卷七:‘乾隆己酉十二月二十七日购于吴郡紫阳居书肆,知不足斋记。”作者一时疏忽,将《寒瘦山房鬻存书目》收录的《中吴纪闻》误为《寒瘦山房鬻存书目》,时间跨越150年。按此则又见于《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五〔5〕。

第二章第四节藏书室与藏书印(第175页),说“鲍氏将书斋名为‘青柯亭’,主要是纪念自己参与刊刻《聊斋志异》一书。”实“青柯亭”为赵起杲的室名。

三、个别地方校勘略有疏忽

第一章第一节(第22页),说“在赵怀玉刊刻时,全力襄其事者有二人:一为鲍廷博,一为权德舆”。“内阁中书臣赵怀玉、刑部奉天司行走主事臣权德舆、监生鲍士恭纪”。按二处将“金德舆误作“权德舆”。

第二章第四节(第175页)末,说“《善本书室藏书志》记载明万历刊本《明医类案》一书为鲍氏知不足斋藏书”。将《名医类案》一书误作《明医类案》,重复了《善本书室藏书志》之误。〔6〕原书天津图书馆有藏,另《四库全书总目》亦收录是书,均作《名医类案》,盖集历代名家医案,非明一代医家医案。

综观全书,瑕不掩瑜。完成这样一部40余万字的研究著作,作者耗费的心血可想而知。这部著作的诞生,对有志于研究中国古代藏书与刻书文化、中国古代藏书史、清代乾嘉时期藏书家的学者将会大有裨益,此书的诞生将会推动徽学以及徽学文献的研究,进入崭新阶段。

〔1〕来新夏.《鲍廷博年谱》序〔M〕.合肥:黄山书社,2010.7

〔2〕匏夫.《啁啾漫记》之“纪鲍廷博藏书事”〔M〕.1912年铅印本

〔3〕刘尚恒.《知不足斋序跋题记辑录》序〔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4〕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M〕.清乾隆道光间刻本

〔5〕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9

〔6〕丁丙辑.善本书室藏书志〔M〕.清光绪间刻本

猜你喜欢
刻书藏书家藏书
A Guide to the 4 Best Independent Bookstores in Paris
近四十年古代书院刻书问题研究综述
试论清代济南府藏书家的图书出版活动
论元代儒学刻书
论元代儒学刻书
珍惜每一本藏书
天一阁藏书文化中的俗与雅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