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图书馆文化旅游产业平台的理念探索

2012-02-15 10:20杨炳辉左培远
图书馆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旅游文化

杨炳辉 左培远

(淮安市图书馆,江苏 淮安 223000)

作为城市核心文化因子的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窗口,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形象的代表,同时还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启迪智慧的教育场所和特殊的旅游或文化(产业)资源。如何有效整合图书馆旅游产业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对于推动旅游业发展,挖掘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彰显文化旅游品牌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另外,图书馆与文化旅游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基础源于二者都具有的文化同构性。图书馆和文化旅游其实质都是以“文化产品”为读者或旅游者提供服务,二者密不可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形成是植根于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的,而图书馆正是传承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进程的最佳载体,因此必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文化旅游产业在经营中可以充分利用、发掘图书馆丰富的资源、信息及其精神内涵,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反哺图书馆公益事业的发展。

1 构建图书馆文化旅游产业平台的意义

1.1 图书馆是文化旅游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资源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文化事业共同构成了文化建设的内容。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4个领域。”从性质和定义分析,图书馆属公益事业性行业,但并不妨碍其部分采取文化产业的方式运作,即事业与产业“一馆两制”并行发展的模式。在履行文献收藏、保护、传播等公益职能、开展公共服务和研究方面采取事业的方式运作,而在进行商务性文化活动方面则采取产业化的方式运作。如拓展图书馆文化功能、建设读者餐厅、读者商务酒店、举办经营型文化展览、开发销售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商品和提供读者所需求的各种文化活动等。这些文化活动的劳动支出,可以采取价格补偿,利用市场机制将其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依照商品交换的原则,获得经济利益,索取投资的经济回报。这些并不影响文献资源的保护传承,而是在满足读者阅读的基本需求后提供的服务活动,形成图书馆多元化投资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2 有利于为文化发展提供商务支持,吸引产业聚集

公共图书馆对于产业聚集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文化产业的积极推动上。一方面,随着现代化图书馆的大量涌现以及传统图书馆馆舍、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新科技成果在图书馆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带动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材料设备、工艺技术、装潢设计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图书馆文献采购活动看,又有效地带动着城市出版业的发展,而出版业又与印刷、设计、包装、生产、运输等产业密切相关,由此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促进了文化产业在城市的聚集。而图书馆旅游业的开发,则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带动图书音像制品及旅游纪念品开发、文化交流、新闻宣传、会展业、影视拍摄、花木绿化业、环境保护业、休闲娱乐等相关产业,并对图书交易市场、教学科研、文化及技能培训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公共图书馆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信息保障和旅游产品支持,可承担“文化旅游”的重任,为文化产业市场培育更广泛的消费需求。

1.3 有利于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并产生经济效益

首先,图书馆文化旅游业的开发经营不同于普通的自然观光景区,它需要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能够熟练而专业地向旅游者展示和传播景区的历史文化和风光景物。图书馆丰富的专业性旅游文献,可帮助经营者和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提高文化旅游的开发经营水平。其次,也可以借助馆藏文献挖掘和提炼文化旅游主题和文化旅游产品来满足旅游者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文化旅游业经营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了经济效益的增长。其一是直接效益,即图书馆通过图书音像制品、旅游纪念品销售、旅游餐饮等相关业务活动获得收入;其二是间接收益,即通过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因此,作为宏观管理机构的各级政府不应忽视图书馆等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1.4 有利于塑造城市文化形象

图书馆在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存,特别是实现弱势群体的自我提升方面有着独特作用。正如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吴慰慈所言,“直到今天,比较社会中各类型组织,很难找出一个能像公共图书馆这样贴近群众、体系完备、基本免费的机构。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社会地位,所有社会成员原则上都可以免费享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这些特征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必将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缩小社会差距;维护安宁,保障公民权利;活跃文化生活,提高教育水平;弥补数字鸿沟,推动和谐发展等作用、让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并存,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生,让城市的社会结构得到良好的整合,城市社会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得以强化。”图书馆旅游就是以其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多元性通过交流与融合的方式,引导人们在行为意识、思想观念上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和升华,最终达到塑造并代表城市文化形象、影响城市发展方向、体现人文科学理念、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目的。

1.5 有利于更新文化观念,开拓审美视野

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环境依赖性,直接影响旅游供给的成效。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中心和代表,无疑是目的地文化(旅游)环境的重要组成元素,继而成为文化旅游线路产品的背景要素,更好地衬托出文化旅游的意境,满足文化旅游者较为宽泛的审美视野。图书馆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它所汇集的知识信息为旅游者提供了大量的文化和旅游形象知识,也是旅游者在去往目的地之前了解其异质文化的主要途径。有关目的地的名胜古迹、风光特色、民俗风情、风物特产,以至旅游须知、游览线路及方案等,旅游者都可以从中获得。对目的地的文化与名胜了解越多,到目的地实际旅游体验的动机就越强烈。比如,阅读鲁迅小说时,即有品尝咸亨酒店茴香豆的情感冲动,可能导致一次“绍兴文化之旅”;诵读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为其诗中的意境所打动,尝试一次“苏州文化之旅”。即文化旅游的效应不仅仅是旅游者的情感和审美冲动的诱因,本质上乃是文化观念的嬗变和升华。

2 构建图书馆文化旅游产业平台的条件

2.1 馆史沿革

图书馆是人类精神、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宝库,是传承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载体和重要手段,是全面履行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部门。任何一所图书馆都有一段历史和成长发展的轨迹,而这些构成了珍稀的历史旅游资源。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前身为京师图书馆,1928年更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51年更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又更名为国家图书馆,对外称中国国家图书馆。其发展历程本身就是很好的旅游资源。阅读图书馆发展史,能让旅游者见证新文化脱胎于旧文化的沧桑巨变。

2.2 建筑文化

图书馆建筑规模宏大、设计新颖、外形美观,具有突出个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常常被当作城市文化的形象地标。《中国名胜词典》中也收录有王荆公书堂、天一阁、文津阁、文澜阁、文溯阁、阅古楼、北京图书馆等著名的古代与现代公私图书馆。伴随着图书馆的发展壮大,往往新老建筑并存,使人们领略到不同时代建筑的风华。如中国国家图书馆即有新旧馆址,文津馆旧馆前的华表、石狮等多为清代原圆明园建筑的佩饰。整体建筑饰以蓝琉璃瓦,庄重、古朴、典雅、气势非凡,曾位列北京十大建筑“榜首”。再如上海图书馆新馆吸收了近代建筑的特色,体现了宏伟、简洁、典雅、理性相结合的形象。其主楼由两座高度分别为58.sm和106.gm的塔型高层和5层裙房组成。东西两楼均呈多维台阶式块体形象,象征着文化积淀的坚实基础和人类对知识的不断攀登。总体形成布局紧凑、流线清晰、空间灵活、富于变化的地理形势,是上海标志性文化建筑之一。这些建筑无不体现出极高的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

2.3 文献收藏

丰富的藏书是图书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其他任何旅游资源无法比拟的,如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宏富,品类齐全,古今中外,集精撷萃。目前,国家馆藏文献已达2700多万册,其中古籍善本就有200余万册,而最早的典藏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和大量珍贵金石、舆图等,更有敦煌遗书、《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赵城金藏》等闻名遐迩的珍本古籍。馆藏量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亚洲第一,既是世界中文文献收藏最多的图书馆,也是国内外文献收藏最多的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内藏书总量为1320多万册,是世界第七大图书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家谱收藏地。馆藏古籍本身就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物。丰富的馆藏形成了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另一方面,文献的选择与布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学科知识起着重要作用。虚拟文献拓展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多种层次的数据库建设让文献具有合理的资源配置关系。从而开阔了视野,调动和引导读者(游人)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形成图书馆与服务对象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关系。

2.4 地域特质

一个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情和风俗习惯等人文与自然状况,是开发特色旅游资源的重要信息宝库,大到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小到民俗文化、烹饪文化、服饰文化等。地域文化一经形成,就会成为稳定因素,沉淀于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之中,成为一个地区文化强有力的粘合剂与内聚力。开发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实际上指的就是对于地域文化的开发,使其转化为能被旅游者接受的旅游产品或商品,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各种直接的信息支持和服务。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淮安为例,素有“名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的美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文化史存,是淮安图书馆特色文献收藏极为珍贵的资源宝库。目前,业已形成名人文化、运河文化、淮扬美食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特色专题服务。名人文化承载了政治、军事、文学等各个领域,如韩信、枚乘、吴承恩、关天培、周恩来等在内的175位历史巨匠的业绩与思想史料。运河文化以其悠久的古运河文献馆藏为底蕴,有力地见证了中国“运河之都”城市名片的铸造。美食文化以菜系的继承、创新为主旨,丰富了中国古典四大菜系(川、淮、鲁、粤)的价值内涵。生态旅游文化以珍贵的韩城、韩母墓、漂母墓、明祖陵、清晏园等名胜向世人展示了淮安灿烂的古代文明。这些都构成了淮安图书馆文献收藏的历史源头,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文化欣赏的条件。

2.5 休闲功能

在以提供知识服务大众为主要职能的基础上,新时代图书馆的休闲功能日渐凸显,而且越来越成为读者(游人)“精神疗养”的乐园。以读者工作实践而论,读者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各不相同:既可以利用学术文献从事科学研究,也可以利用专业书刊,系统学习科学文化,还可以欣赏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实践表明,图书馆的读者,包括旅游读者,他们可以基于休闲的目的从事阅读活动,同时获得精神享受和艺术熏陶,以达到开阔文化视野,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2.6 审美维度

人文图书馆美学意识是一种文化自觉,一种主动积极的文化选择意识,重在和谐意境的物化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完美融合,即把人的精神、思想、情感的主观性与自然之美的客观性和谐地融为一体,达到心物交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图书馆审美维度来讲,读者(游人)普遍的幸福感和舒适感不仅仅是由文献载体提供的知识信息构成,还需更高层次的心灵满足,即追求馆舍、环境、资源、服务、仪表美感等方面的和谐统一。简而言之,就是审美主体对建筑的美,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诗意栖居;对环境的美,崇尚自然,向往绿色、内得心源、外师造化的神韵;对道德修为的美,渴望以人为本,规范文明的礼仪服务等。

3 构建图书馆文化旅游产业平台的构想

3.1 加强设施建设

图书馆的功能布置、环境氛围的营造都要有利于文化休闲功能的发挥。功能布局上,除传统的服务设施外,还需重点考虑配备音乐厅、咖啡厅、旅游用品店、会议厅、展览厅、多功能学术活动厅、声像视听室、教育培训中心、餐厅、休息厅、静吧、氧吧、停车场所等各种设施,为游人提供高雅的、充满文化气息的休闲场所,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人们释放压力、缓解心理疲惫的“精神疗养”乐园,成为人们休闲、观光、旅游的新景点,成为城市亮丽的风景线。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符合审美需求,体现出人与建筑、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营造出既有现代气息,又具文化韵味,宁静、舒适的环境氛围。

3.2 美化旅游环境

图书馆旅游的环境由馆外环境和馆内环境组成。外部环境应体现物理建筑与周边绿化环境的和谐之美。图书馆正前方需有文化休闲广场,饰以绿树、草坪、园艺、花卉、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借景环境,营造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彼此渗透、相互映衬的文化氛围。馆内环境则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饰以雕塑、叠石、喷泉、水池、人物影像、名言警句、书法壁画等艺术品与读书、学习的氛围相呼应,加上光线设计以及色彩搭配,构成宁静、幽雅、闲适的独特景观,创设馆中有园、园中有馆、馆园一体的优美环境。

3.3 创新产品设计

图书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文化科技功能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对公众的广泛性和适应性而言,其比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文化馆、音乐厅、大剧院、电影院、青少年宫等更有优势。作为图书馆“特殊的文化旅游产品”——收藏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缩微资料、视听资料、机读资料、光盘资料外,还可收藏各种实物和博物资料,如海报、书画、年画、挂历、邮票、钱币、奖章、手工艺品、玻璃器皿以及陶瓷等,通过收藏范围的扩大、延伸、拓展,开办具有图书馆文化内涵的旅游用品便利店、旅游精品展示厅。而对于馆藏中大量的古籍孤本、善本、珍本、抄本、稿本等文献,因其中蕴涵着大量极有价值的信息,是无价之宝和重要的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可通过高仿制作的方式,影印成各种版本的附本陈展、销售。

3.4 加强宣传引导

图书馆旅游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也是一种极具文化教育与科普性质的活动,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社会渗透力和影响力。宣传方式可多维度进行,既要有宣传册、广告、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也要有网站、电视、短信等现代媒体的介入,并配备专职解说员和导游;配置触摸屏导游图、循环放映图书馆科教片,展示图书馆、服务公司的业务活动。告知公众图书馆与图书馆员的职责、服务规范、权利与义务,让公众了解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提高图书馆旅游的知名度。另外,着力加强图书馆人文环境的营造,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体现图书馆的人文美、人情美和人性美。

3.5 加强协作共建

创新图书馆文化旅游内涵,着力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协作共建,合力承建“区域旅游图书馆”,让文化旅游品牌更上一层楼。其建设模式可分为3类:一是在规模较大或文化品味较浓的风景游览区、度假村设点。该区域因游客的流动性大、周期短,到图书馆借阅的可能性很小,查阅咨询、休闲阅览文献信息的人占绝大多数,因此,在服务内容上应侧重于地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化名人、掌故典籍等旅游文献的开发利用。二是利用景区内的宾馆或招待所等设施,创办旅游图书馆。这种图书馆功能是多样的,既可以为游客提供馆藏文献目录浏览查阅,又可开展各项图书馆文化旅游项目咨询,吸引潜在的旅游客源。三是利用图书流动车为游客服务,并在多处景区和图书馆之间开展巡游。

3.6 开发主题旅游

探索新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创新发展的路径,实现传统图书馆向休闲型、娱乐型、服务型、综合型现代图书馆的根本转变,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探索文化旅游的新机制、新方法,全力打造图书馆文化旅游精品。坚持以传统阅读服务为基点,结合读者(游人)的阅读创作、绘画、赏乐、书法等兴趣、爱好进行综合性开发、规划,让不同主题文化进入人们的视野,享受到多重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带给人们的视听享受。如结合“世界读书日”,举办“图书馆建筑赏析影展”,让人们在领略异国民俗风情和图书馆人文风采中点燃读书的激情;再如读者文学创作经验交流会、音乐巡回演出、书法艺术鉴赏、绘画联展等,都是图书馆“主题旅游”的极好形式;还可结合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推出“旅游中你能为环保作什么”等问卷调查,举办旅游知识竞赛,丰富读者的旅游文化信息和知识内涵。总之,通过主题旅游,营造出图书馆浓厚的文化氛围。

4 构建图书馆文化旅游产业平台的问题

4.1 坚持公益性质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主办的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这一性质表明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不是产业化经营性质,而是一个具有收藏、保护、传播、展示、研究历史文化遗产功能的社会教育机构,担负着传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使命。因此,坚持图书馆社会公益性质始终是第一位的。就世界范围来看,绝大部分图书馆是公益性质,它们普遍以政府税收或基金会、董事会作为其经费的主要来源,而完全靠经营投入或社会捐赠来维持日常运转的图书馆几乎没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始终坚持公共图书馆的公益地位,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使之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而完全采取产业化运作方式,将图书馆全面推向市场的做法,将不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4.2 明晰管理关系

由于图书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了它不直接从事经营活动。因此,必须根据国家政策,从图书馆实际出发,从产业经营规模情况出发,合理确定从这些企业得到的收益。在此基础上,在保证图书馆投入(如场地、资金等)保值、增值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图书馆从直接管理经营转变为宏观管理指导,做到事企分开。在两者关系上,图书馆要做到事业为主、产业为辅,产业从属并服务于事业。事业发展努力争取政府支持,产业发展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4.3 创新产业机制

图书馆在发展文化产业中,要认真吸取以往大办第三产业的历史教训,分析经营承包的利弊,按照国家政策对经营体制进行企业改制,实施公司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自主决策、自负赢亏的市场参与机制,并在市场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可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股份制公司,通过股份制改造,创新管理机制,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对于图书馆从事经营的人员,可以保留原有身份和待遇,以解除后顾之忧,促其积极投入经营活动。

4.4 打造特色品牌

图书馆在发展文化产业中,要鼓励、支持企业在产品开发经营中实施品牌化,以吸引游客购买,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同时,图书馆文化企业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经营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等必要工作,以取得法律保护并依法正确使用。作为图书馆文化事业的管理者和工作者,利用图书馆文化资源特色优势,在提高民众精神文化质量的同时,培育文化市场的形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这一方面是保护优秀文化遗产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应对文化市场,发展图书馆事业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在做大做强文化事业的同时,应把文化产业作为崭新内容纳入自我创新发展的范畴。

[1] 宋福真,陈福季,徐砚亮.旅游与图书馆[J].图书馆建设,2003(3).

[2] 毛近菲.公共图书馆在人文休闲旅游中的功能和对策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3] 彭敏.图书馆产业化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5).

[4] 刘陈萍.公共图书馆与旅游业[J].图书馆学刊,2004(3).

[5] 冉琼,苏智先.图书馆——一种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中国知网.www.cnki.net.

[6] 王京山,王锦贵.论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的发挥.2005,南京图书馆学术园地.http://www.jslib.org.cn.

[7] 周晓莲.论旅游业与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开发[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4).

[8] 蒋文虹.公共图书馆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图书馆学刊,2004(4).

猜你喜欢
图书馆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图书馆
旅游
去图书馆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