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结盟,不意味不交友

2012-02-25 12:34
环球时报 2012-02-25
关键词:盟国盟友外交

李大光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即便在东亚地区,中国的影响力也比不上美国和日本。而且,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还导致部分周边国家疑虑增加以及外部“介入”加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对中国外交方针没有具体的落实策略和步骤,尤其是放弃盟国外交战略,没有区分层次、选择重点地建立稳固的盟友关系。

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就是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这既是鉴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与苏联结盟的教训,也是因为中国认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不结盟一可减少国家摩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减少战争威胁;三有利于维护我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免受他国牵制,可以广交国际朋友。可以说,这种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我们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打开外交局面的重要原因,但对盟国外交的完全否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已经显得矫枉过正。

笔者认为,中国坚持不结盟政策,是指冷战时期那种东西方对抗背景下的结盟关系,但并不意味着不结交朋友,也并不意味着不参加区域安全机制构建。结交朋友,特别是牢固的国家友好关系,有利于打破某些大国针对中国建立的包围圈。否则就会出现国家越来越强大了,朋友却越来越少了;国家越来越富裕了,但影响力却越来越小了。这是软实力不强的真实反映。

建立牢固的国家关系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和反映。以美国为例,美国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盟友,既有经济金融方面的合作伙伴,又有政治军事领域的可靠盟军,拥有遍布全球的盟友体系,为之提供信息、资源和人力支持。在一些事情上,美国的盟国就为其代言甚至代劳。盟友的增减亲疏,对衡量美国实力和分析美国战略意图意义很大。

另外,机制化生存是现代国际社会的真实状况。在当今国际背景下,各种国际机制特别是区域安全机制,对于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机制化生存是中国在和平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中国主动积极地参与区域安全机制是营造周边安全环境的重要途径。中国参与国际机制不仅意味着我们对国际关系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和对外关系、对外政策的革命性变化,也是适应国内经济发展需要而做出的外部努力。虽然当前一些国际机制的体制结构、行为规范及其内在蕴涵的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国际行为的自主性将产生某些负面效应,但化解负面效应的有效途径不应是消极地回避和抵制,把它看成不可触摸的禁区。只有采取具有进取性的参与措施,发展可靠的、一致维持区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特别是周边安稳。

有鉴于此,中国应该在正确的外交方针指引下,积极稳妥地推进盟国外交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机制特别是区域安全机制构建,不应因过去盟国外交的教训矫枉过正。▲(作者是国防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盟国盟友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环球时报:美国找盟友,就像渣男在养鱼!
中国东盟友谊歌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是对手,更是盟友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