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应抛弃“受害者心理”

2012-02-25 12:34
环球时报 2012-02-25
关键词:攻势被动受害者

张清敏

随着美国“重返东亚”,国内媒体和学界出现了比较悲观的认识和看法,认为美国在加大对中国的压力,中国周边环境恶化,战略机遇期不存在了,甚至提出在战略上采取措施予以回击。笔者认为,矛盾确实有增加势头,但从历史角度看,当前中国的周边环境仍然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过于消极地评估中国周边和国际环境,高估美国和西方目的和能力,反映了对中国外交和国际环境的认知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惯性。中国需要摆脱受害者心理的影响,避免被西方牵着鼻子走。

笔者认为,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攻势,反映的恰恰是其处境的被动局面,而非主动境遇。虽然美国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金融危机暴露了美国和整个西方经济和制度的弊端,中东混乱局势则反映了美国乃至西方力量的衰微。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攻势是战术上的,而非战略上,实际上是美国在力量相对衰弱的背景下,采取战术上的攻势来弥补其战略上的不足。

美国重视中国,实际上是对中国崛起不得不做出的被动反应,是对中国这个竞争对手的重视。如果说中国外交史上常常根据大国对华政策做出被动反应的话,那么当下美国对亚太的政策应该是少有的一次对中国变化的被动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原本是美国担心我们,过于悲观则会造成我们担心美国,在势头上失去了主动。中国人应该表现得更加自信和乐观,而不是紧张和悲观。

自信,就是要在国际问题上敢于大声说出自己的利益,在维护自己利益时当仁不让,该出手的时候就出手,而不是除了“核心利益”外,在其他利益上唯唯诺诺,“犹抱琵琶半遮面”。当然,自信不是得理不让人,而是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尊重别人的利益,顾及别人对中国崛起的担忧,采取适当措施消除这些疑虑。否则,夸大美国的优势和能力,将周边和世界发生的一切都看作是西方叵测之心的表现,低估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影响估计不足,总是消极被动,听风就是雨,过于敏感,意气用事,就成了受害者心理的受害者,恰好陷入了别人的陷阱。

外交要采取主动,就是改变外交围绕西方大国转的思维惯性。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曾经面临一个或另一个大国的威胁,我们将这个国家当作战争“策源地”,是中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主要威胁,因此在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时,总“以敌划线”。这是被动反应外交的显著表现。如今形势不同了,做“负责任的大国”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目标。在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中,也应该以自己的利益为坐标,从中国与这些国家双边关系的角度处理与他们的关系,而非根据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或这些国家与西方大国关系的角度来确立中国的政策。

当前,国际形势正进行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调整和重组,中国处于历史上少有的有利地位。抓住这次机遇,应该跳出从中国与大国或西方国家关系角度考虑外交的藩篱,寻求突破点,在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之外开辟新的阵地。在处理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时候,始终根据中国的国家利益,以及中国与这些当事国,或当事地区双边关系的角度考虑。在此基础上,寻求中国与西方大国,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在相关问题的利益交汇点。只有这样,我们在处理地区热点问题上,在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时候,才能不被西方政策牵着鼻子走,变被动为主动。▲(作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攻势被动受害者
蔓延
三穗县委离退局到帮扶村开展精神扶贫“春季攻势”大回访并开展政策宣讲
康比特:押宝田径,发动里约“攻势”
短文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