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书店,透过“方所”觅“方舟”

2012-03-12 03:35周慧虹
中国青年 2012年1期
关键词:方所卖书方舟

周慧虹

善读书、会选书的人才能真正明白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使书店的选择与推荐为读者创造更多的价值,赢得更多读者的共鸣。

面对民营实体书店“批量死亡”的严酷现实,广州新开张的“方所”书店,不免令人甚感异样。让人感到异样的不仅是它的逆势而上,更主要的,还在于它与其他一些实体书店的“不一样”。

首先,它的经营格局“不一样”。“方所”既卖书也卖服装、咖啡和创意商品。

其次,它卖的书“不一样”。“方所”600平方米的书店,精挑细选了大陆、港台的4万种书刊及近万种英文出版物,其中设计、美术、建筑类书籍在国内都难得一见;在大众阅读区还设有方所推荐、媒体推荐、网络意见领袖推荐等书架。用其经营者的话说,“我们帮读者去整理图书的价值,要让爱书的人容易找到书,找到书友。”

再次,它卖书的手段“不一样”。“方所”卖书,功夫在书外。它把与书有关的生意“吃干榨净”了。“方所”提供礼品订制、出版咨询、书籍代购等图书产业链上的各种服务。进门右手边100平方米的书院,专门进行展览、文化交流,开业之初请来知名作家签售,每天下午都人满为患。“方所”服务的触角甚至伸到了构建书房的领域。

而上述种种的“不一样”,带来的是它甫一面世的好评如潮,以及可观的经营业绩——开业两天营业额即突破30万元。就在“方所”开业第二天,曾在台湾运营过四家诚品书店,如今担任“方所”运营总监的谭白绢告诉媒体记者,“在台湾诚品时,一天准备2000元零钱就够了,这次我们准备了4万元零钱,居然都不够。”

或许,现在断言“方所”势必成功为时尚早,但起码可以说,“方所”经营让那些呈现颓势乃至倒闭的实体书店相形见绌。那么,究竟是什么成就了“方所”的“不一样”?

笔者认为,首要的在于其经营决策者必须真正爱书、懂书。一个不爱读书、不懂得如何选择图书,只是一味想着借卖书谋利的人,最终往往只能欲速则不达。毕竟,图书不同于别的商品,善读书、会选书的人才能真正明白读者的阅读需求,从而使书店的选择与推荐为读者创造更多的价值,赢得更多读者的共鸣。“方所”创办者毛继鸿就非常爱书,长久的读书体验使他对书、对购书环境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他不喜欢身边的书店,在毛继鸿眼中,传统书店要么茫茫无际,很容易让读者迷失;要么空间局促,很容易让人失去阅读兴趣。他希望自己创办的书店,书是精挑细选的,读书的氛围是优雅舒适的。这不正契合了当下很多读书人对于购书时的环境奢求嗎?

“方所”的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它可谓是“非书店”,而“非书店”近年来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正悄然兴起,并且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优良业绩。比如美国服装品牌“人类学家”当售卖扎染花纹服饰时,会在专卖店内摆放一些以扎染花纹图案装饰封面的书籍,或是诗歌和一些激发灵感的文学作品,创造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氛围,这样做就是“试图让顾客进门时为一些不同的念头而兴奋”。“方所”经营或多或少能看到些异曲同工的影子。一些走进“方所”的顾客认为,与其说“方所”在卖书,不如说在卖一种氛围,一种生活方式,“把有共同爱好的人吸引在一起,看书、聊书的同时喝喝咖啡、买点服装和创意产品,消费一种慢生活。”不能不说,这种经营方式,于不事雕琢中透射出精到的商业眼光。

“方所”会成为其他实体书店的“方舟”吗?其他实体书店想好了该怎样搭乘“方所”这艘“方舟”吗?

责任编辑:杨振宇

猜你喜欢
方所卖书方舟
隐秘的方舟
刘勰“卖书”
《方舟》
快来买呀
上古汉语方所介词“在”的对比研究*——以《今文尚书》、甲骨文和金文为例
Recent Promo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of Kun Opera
城市实体书店崛起的实证探析
卖书
关于方所的整合营销研究
方所的体验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