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心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研究

2012-03-15 10:19张丽
淮海医药 2012年4期
关键词:高凝纤溶肺心病

张丽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经纤溶酶溶解水解后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其水平的增高反映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之一。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明,D-二聚体与肺部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对5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D-二聚体与血气分析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凝血纤溶系统在肺心病中的变化,及其与缺氧、高碳酸血症的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观察组病例为2008年11月~2009年11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导致的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74.15±8.2)岁。入选病例均符合1997年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诊断标准,并除外合并血栓性、肿瘤性、血液系统疾病者[1]。缓解期组为经治疗病情缓解者32例。以50名来我院门诊健康体检的自愿者为健康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0.2±9.3)岁。

1.2 方法 标本的采集和检测:(1)所有受试对象均于早晨空腹采集动脉血1 m l(肝素抗凝),用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血气分析采用丹麦雷度血气分析仪。(2)同时采集静脉血2 ml,用0.2 ml1:9柠檬酸钠抗凝,尽快低温3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血浆,置-20℃保存,检测时37℃解冻,检测D-二聚体含量,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所有受试对象在采血前2周内均未使用任何影响凝血和纤溶的药物。缓解期组(经积极治疗2周病情稳定缓解后)32例再次采血。血浆中D-dimer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

2.1 各组D-二聚体测定结果比较 观察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急性加重期D-二聚体含量显著高于缓解期组(P<0.05)。见表1。

表1 各组D-二聚体测定结果比较(±s)

表1 各组D-二聚体测定结果比较(±s)

组别 例数 男 女 D-D(μg/ml) 50 26 24 102.54±29.25 50 27 23 453.25±85.23缓解期组 32 22 10 210.78±59.34对照组观察组

2.2 各组血气分析的变化 见表2。

表2 各组PaCO2、PaO2测定结果比较(mmHg,±s)

表2 各组PaCO2、PaO2测定结果比较(mmHg,±s)

组别 例数 男 女 PaCO2 PaO2 50 26 24 34.21±4.36 85.43±4.27 50 27 23 60.26±8.45 57.46±8.35缓解期组 32 22 10 43.18±5.37 70.12±6.31对照组观察组

本文资料中50例肺心病患者的PaCO2平均值为(53.27 ±8.36)mm Hg,PaO2平均值为(50.30±7.24)mm Hg,血浆D-二聚体平均值为(395.74±78.32)μg/L。用直线相关统计学方法分析D-二聚体与PaCO2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与PaCO2成显著正相关(r=0.236,P<0.05);PaO2与D-二聚体水平成显著负相关(r=-0.27,P<0.05)。

3 讨论

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的终末产物,其增加表明血管内有纤维蛋白的形成与降解,是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标志物,正常人血浆中此种降解产物甚微,伴有微血栓形成的许多疾病都可导致D-二聚体的增高,因此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特有指标,对血栓形成性疾病具有早期快速诊断价值,还可作为监测高凝状态继发纤溶活性亢进的标志物之一[2]。肺心病患者由于长期缺氧、高碳酸血症、酸中毒及红细胞增多,加重了血管内皮损伤,微循环淤滞,进入血栓前期[3]。王辰等[4]报道,急性加重期尸检肺小动脉血栓的发现率为89.8%,且均为肺小动脉原位血栓形成。本文资料结果提示,肺心病患者血PaCO2与D-dimer水平二者呈显著正相关,PaO2与D-dimer水平成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高碳酸血症及缺氧与患者血浆D-dimer水平的增高有着密切关系。其可能机制为:COPD急性发作期的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缺氧及感染,直接或间接经多种炎症介质的作用,导致血管内皮、肺泡上皮受损,使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分泌增加,纤溶酶生成增加。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具有吞噬及清除循环血液中的凝血酶、其他促凝物质、纤维蛋白、纤维溶酶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以及内毒素等物质作用。在高碳酸血症、酸中毒、缺氧及感染的状态下,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处于封闭状态。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严重功能障碍会促使DIC的形成[5]。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二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肺心病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血小板活化及高凝状态,即使缓解期也是如此。这可能是由于反复肺间质炎症和肺组织损伤,加之缺氧和呼吸性酸中毒及继发红细胞增多,加重了血管内皮损伤,血液粘滞性及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瘀滞,常使肺心病患者处于高凝状态[6-7],进而启动纤溶系统,激发肺小动脉血栓形成,肺心病患者纤溶系统的活化是诱发或加剧高凝状态形成血栓的重要因素。Malik等证实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及纤维蛋白均可致肺泡毛细血管损伤,因此D-二聚体水平还可预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程度[8]。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晚期多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心力衰竭和呼吸衰竭,预后差,而且肺心病的发病率及复发率逐年增加,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存在血浆高凝状态及早期纤溶,容易形成微血栓及并发DIC或DIC前期,所以早期监测肺心病患者的D-二聚体、PaCO2、PaO2等指标对判定体内有无肺小动脉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且检测方法简便,可作为判定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疗效观察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11):453-460.

[2] 宋雅君,周哲慧,刘 沁,等.老年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临床肺科杂志,2006,11(3):337-338.

[3] 谢 敏,王曾礼.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血栓前状态[J].中华内科杂志,1998,37(9):616-618.

[4] 王 辰,杜敏捷,曹大德,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肺细小动脉血栓形成的病理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1997,77 (2):123-125.

[5] 周 斌,张俊平,胡振林,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对大鼠主动脉血管细胞的作用及蛋白激酶C抑制剂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9,(3):210-215.

[6] 李 燕,雷应权,刘 炜.高原地区慢性肺心病患者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临床军医杂志,2007,35(2):270-271.

[7] 叶晓芳,刘 双,杨京华,肺心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肺动脉收缩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27(2):89-90.

[8] 王荣丽,杨小琼,于 艳,等.阿魏酸钠对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肺动脉高压、血浆内皮素、D-二聚体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2001,18(5):343-344.

猜你喜欢
高凝纤溶肺心病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中医综合治疗对肺心病缓解期近期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的可行性研究
120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肺心病中医病名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