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学多元共生的格局及其发展路向

2012-03-20 01:47
武陵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深圳作家文学

张 军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28)

深圳文学多元共生的格局及其发展路向

张 军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广东 深圳 518028)

深圳当代文学是在改革开放中萌生、发展、壮大的,在全国文坛占据着醒目位置,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各类文体创作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深圳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比,深圳的文学界差距还比较大,深圳文学应确立未来创作发展之路。

深圳文学;多元化;发展路向

深圳当代文学是在改革开放中萌生、发展、壮大起来的,深圳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当代史的生动缩影,拥有大量弥足珍贵的第一手题材,文学创作资源得天独厚,其城市特质和文学个性日渐凸现,文学热土催生时代欢歌。深圳作家在历史的感召下,以改革开放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的身份,饱含激情、浓墨重彩地以文字歌唱、用笔墨抒情,与之相伴相生的移民文学、都市文学、白领文学、老板文学、打工文学、校园文学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元化,30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形成了深圳文学多元共生的格局。

一 深圳文学在全国文坛的醒目位置

深圳的生活形态是多元的,深圳的文学也是多元的;深圳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这种包容性也成为深圳文学突出的特点。深圳作家群的形成和文学的发展、壮大在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是有目共睹的,目前深圳市作家协会会员已发展到968人,其中省级作协会员300人,国家级作协会员93人。深圳文学创作队伍的基本情况可归结为“三高一多”,即小说创作水平高、诗歌活动热情高、女作家比例高、作家圈子多。深圳的民间写作队伍正在不断壮大,多元创作格局已初步形成。深圳目前共有不少于15 000人坚持长期写作,包括体制内作家、非体制内自由撰稿人、打工作家、校园作者以及散落在社会各个阶层的写作者。经过长年累月的辛勤耕耘,深圳诞生了不少优秀作品。

深圳当代文学的发展与时俱进,具有创新和追求精神,从特区所担负的使命出发,文学创作融入了庞大的族群的生活和情感,反映了深圳近3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30多年来,深圳作家出版了1 000余部文学著作,每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十几部。在广东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中,16部深圳文艺作品登上红榜,居全省各市之首,这股深圳旋风也令深圳精品创作引发了兄弟省市的关注和探讨。邓一光的长篇小说《我是我的神》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并被评选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最后一轮的10部入围作品之一,2011年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10年,杨争光的《少年张冲六章》获“第八届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并入选2010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2010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还被《当代》长篇小说年度论坛评为“2010年度最佳长篇小说”;萧相风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获“第八届人民文学奖”非虚构文学奖;李兰妮的《旷野无人》获第九届上海文学奖;吴君的《亲爱的深圳》获“中国小说双年奖”。由《北京文学》月刊社主办的“2010年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近日评出,上榜的中篇小说有深圳作家杨争光的《驴队来到奉先畤》,短篇小说有深圳作家吴君的《十七英里》。

权威文学选刊转载量名列前茅。2011年深圳作家在国内著名文学刊物发表作品的情况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是深圳文学的“丰收年”:深圳文学作品有100多部正式出版;深圳作家作品有多篇在《人民文学》、《收获》等权威文学刊物发表。去年杨争光在《收获》发表“小长篇”《驴队来到奉先畤》;邓一光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宝贝,我们去北大》和《深圳在北纬22°27′~22°52′》;吴君在《人民文学》发表短篇小说《十七英里》,在《十月》发表中篇小说《幸福地图》。值得关注的是,去年深圳作家共有17部中短篇小说被国内三大权威文学选刊——《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转载,在全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其中,《新华文摘》转载的深圳作家短篇小说包括吴君的《幸福地图》、厚圃的《成人礼》等。《小说选刊》转载的深圳作家中篇小说包括钟二毛的《我们的怕与爱》、丁力的《房东》、秦锦屏的《这么旺的火也烧不热个你》;短篇小说包括厚圃的《成人礼》、陈再见的《张小年的江湖》等。《小说月报》转载的深圳作家中篇小说包括南翔的《1975年秋天的那片枫叶》、卫鸦的《危机》和弋铧的《千言万语》;短篇小说包括弋铧的《1979年的一次出差》、吴君的《十七英里》和《十二条》、邓一光的《宝贝,我们去北大》和《深圳在北纬22°27′~22°52′》。

二 深圳文学各类文体的创作成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深圳各类文体的创作取得了较大成就。

小说创作方面。近几年,在良好文学机制和氛围的推动下,深圳作家有多部优秀的作品出版,尤其是由著名作家邓一光组织策划的“深圳短小说八大家”丛书,遴选出杨争光、邓一光、曹征路、盛可以、吴君、南翔等深圳本土实力作家的代表作品。他们是活跃于深圳当今文坛的骨干或新锐,他们的作品笔调、文风、叙事风格各异,其作品是当今深圳原创文学水平较高的有力佐证。他们都拥有都市式的写作思维,告别了打工文学时代的创作范式,不再简单感性地把城市化、都市化视为“伤感、残酷、无奈”的表象,而是更全面、理性、深刻地展示城市生活、都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棱面。由于该丛书大部分是反映深圳生活的都市题材作品,代表了深圳文学在当代文学中的高度,推出后反响热烈。深圳市作协副主席丁力,是深圳写白领文学、老板文学的高产作家,近几年他出版了39部长篇小说,引人注目。

报告文学方面。杨黎光的报告文学《没有家园的灵魂——王建业特大受贿案探微》,获首届全国鲁迅文学奖。2001年,杨黎光的中篇报告文学《生死一线——嫩江万名囚犯千里大营救》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瘟疫:人类的影子》也获鲁迅文学奖。杨黎光的长篇报告文学《打捞失落的岁月——死缓犯人曾莉华狱中自白》获“中国报告文学首届‘正泰杯’大奖”[1],林雨纯、郭洪义的长篇报告文学《天地男儿》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1年,倪元辂、陈秉安、胡戈、梁兆松的《深圳的斯芬克思之谜》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陈秉安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逃港》举办了学术研讨会,长篇报告文学《世界的声音:Shenzhen》顺利出版。涂俏的《袁庚传·改革现场》是作者穷三年之功,追访156人,翻阅大量内部档案及私人日记,进行的抢救式记录,完成了对以袁庚为线索的深圳改革开放史的书写,其较大的历史价值和对报告文学的创造性贡献,无可争议。

散文创作方面。李兰妮的长篇纪实散文作品《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是她在患有癌症、抑郁症期间,一边吃着抗抑郁药、过着“活着比死更艰难”的日子里写下的82篇认知日记,以及和认知日记有关的随笔、链接、补白。作品于2008年初在《上海文学》“旷野心路”专栏连载5期,通过对抑郁症的关注,探讨中国人的精神生存,引起了很大反响。《旷野无人》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探讨抑郁症的作品,该作品也是深圳的又一个率先之举。2009年,《旷野无人》获得第二届“春申原创文学奖”。2010年,李兰妮又凭该作品获得第九届上海文学奖。秦锦屏的散文《女子女子你转过来》,以故乡、童年、亲情、友情为主线,以温情和温暖为主色调,贯穿着质朴而可贵的情愫,回荡着感恩和祝福的主题,获“老舍散文奖”。

诗歌创作方面。诗歌创作是深圳文学先锋,自20世纪末以来,深圳作为中国先锋诗歌的窗口和基地,其创作已从价值确认、运思向度、修辞基础到诠释模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深圳活跃着一批对诗歌写作热度不减的群体。整体上讲,他们的诗作风格活泼灵动,大胆豪迈,细腻柔情,足以让人眼亮心叹!巧妙的构思,生动的意象,形成他们诗歌卓尔不群、天籁独造的风格,昭示着作者对未来充满美好向往的情趣。荣获广东鲁迅文艺奖的诗集《刘虹的诗》,由自我步入现实,开辟出自己对宏大叙事、国家叙事的诗意思考的独特路径。刘虹从人的立场出发,始终不渝地关注人在当下的存在方式,通过连续追问,层层剖析,书写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灵魂。以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及“深圳诗人之约”为平台,金呼哨、客人、夏子、远洋、江冠宇、陈浩等都写出了不少佳作。值得一提的是,5·12汶川地震后,深圳诗人也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写诗、读诗、诗集义卖的行列,仅用一个月时间,刘满衡、金呼哨、客人、夏子就编辑出版了祭奠5·12汶川地震死难者的诗集《国殇》,这一景观,令人感奋。“第七届深圳青年文学奖”获奖诗人旧海棠的《平原上的细雨》,是一部诉说游子怀乡思乡的诗集,作者在诗中构建了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平原”和“村庄”,这是诗人私人寄托情感和安放灵魂的伊甸园。诗里葆有一种难能可贵的经验的原初性,这是没有被观念污染的心灵敏感与艺术直觉,自然生动,读来清新逼人。

此外,深圳的打工文学勃兴深化。深圳是打工文学的重镇和策源地。深圳的打工文学是一个与中国改革开放“共名”的文学现象。打工文学表征着底层群体在我们这座城市的生存状态,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中国在社会、文化转型期产生的某种精神现象和心灵矛盾,展示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轨迹以及城市打工群体复杂微妙的心路历程,打工文学给贫血的城市文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说,也给当代中国文坛增添了一个新品种。张伟明的《下一站》、林坚的《别人的城市》、安子的《青春驿站》等,是打工文学的典型文本。新生代的打工作家势头强劲,在《人民文学》等顶级刊物上都发表了大量作品。“第七届深圳青年文学奖”获奖打工作家毕亮的短篇小说《母子》敢于直面最残酷的人生,捕捉出人性中最让人痛心的细节,透过母子之间那种没有温暖的冲突关系,揭示普通民众生活的不幸以及心灵挣扎的苦痛,反映出当代生活中深刻的人性危机。小说虽然采用第一人称视角,但作家极力把自己的道德倾向隐藏得很深,让并不曲折的情节产生触目惊心的艺术效果[2]。

三 深圳文学创作未来之发展

深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大舞台和重要窗口,呈现出文学发展欣欣向荣的局面,改革开放30年的文学创作成就,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深圳作为移民城市和改革开放之城,多年来集聚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和文化人才,汇聚成文化创作的巨大能量;其次,深圳有独特的文化创作土壤,立足于这片土壤,可以创造出不一样的精彩;再次,深圳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励着艺术家们别出心裁地创作出更新、更符合时代、更勇立潮头的精品力作。

然而,深圳文学“水还是很浅,鱼也不大”,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深圳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比,深圳的文学界差距还比较大。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确实是举世瞩目的,可惜文学作品中反映得不够,还没有一部有影响的鸿篇巨制来深刻反映深圳改革开放的现实。关于深圳当代文学的主要问题,可以用“三多三少”来概括:第一,新人新作多,精品力作少。深圳文学有着一种急躁的情绪,总是想通过某些活动来出作品,但是作品的数量并不代表质量。第二,关注现实多,思考意义少。作品只是拘泥于个人命运的宣泄,没有站在大的背景下考虑整个社会的宏观意义。第三,急功近利多,审美感悟少。在商业发达的深圳,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都与市场挂钩,在出作品之前总是轰轰烈烈地造势,结果产生了一些内容空洞、没有审美意义的作品。

长期以打工文学作为地域标签的深圳文学能否转向,是否可以开始朝新城市文学,新移民文学,城乡心里结构的交叉性、边缘性文学过渡,关系到深圳文学今后的走向。相比国内的其它城市,深圳文学力量现在还不能形成一个群体或地域特色,因此有必要探索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以城市身份亮相,使深圳作家团队形成“文学深军”的群体。

1.加快申报,建设“文学之城”。深圳建设“文学之城”的历史使命,已经初步具备。深圳市文联对深圳文化事业发展格局、文艺生态现状进行全面考察后,明确提出建设“文学之城”的设想。共谋繁荣、打造“文学之城”,是文学繁荣、文化强市的形势要求,文化强市必然是文学强市。深圳是一座富矿,要成为文学沃土,生长出文学的大树,需要打造“文学之城”。“文学之城”要有文学的创造能力,要形成作家群落,要有良好的文学生态,比如机制、交流、评奖等。爱荷华在上世纪30年代就形成了很好的文化氛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它“文学之都”,就是因为它有平台、有氛围,有很多作品在那里交流、展示。

在两千多平方千米的深圳土地上,在中国最具活力的新都市里,深圳因其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的鲜明文学特色而广受关注。这种文学特色就是拥有一个庞大、密集、活跃的作家群体,这里的作家和写作者对文学的热情、文学创造力的旺盛、文学形态的丰富、文学生态的完善,在全球任何一个城市都属罕见。深圳是当代中国民众释放出最蓬勃的创作热情、创造活力的文学之地,是“中国梦”、“世界梦”的集中体现之地。

2.逐步完善催生文学精品的体制与机制。一个城市文学精品生产的力度体现了这个城市文化的高度。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也是深圳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就作者而言,面对民众不断提升的文化需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继续发扬特区改革创新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增强原创能力,保持创作活力,继续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文学工程”为先锋,打造精品力作。就政府而言,深圳在扶持文学精品的创作中,不论体制内外,不论投资主体,不论投资规模,在资金、政策上都应一视同仁,从项目规划、题材策划、资金保障和扶持措施,以及精品项目公开招标、文学家工作室建设等方面,逐步完善催生文学精品的体制与机制,做大做强“深圳创造”。不断推出的文学创作促进机制和扶持措施,将是深圳文学精品获得强有力发展的“助推器”。尽快设立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深圳杯文学奖”,鼓励文学界的探索与创新,鼓励作家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更好地引领社会进步,让深圳文学“走出去”,把深圳作家的作品介绍到海外,让深圳文学不但在全国,还要在世界打响名号。

3.增强作家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超过了其他力量,而引领时代的先进文化对于社会的进步、民众的幸福、国家的安全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当代南粤文化版图中,深圳要以高屋建瓴的城市文化视野、敏锐果敢的时代触觉、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度、能量聚集的民间力量独树一帜。深圳文学要坚持以“全球视野、民族立场、时代精神、深圳表达”为宗旨,依靠作家的文化自觉,在文学繁荣发展中努力凸现出自己的特色、个性和魅力,完成自己的“审美转身”。当今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无疑正处于一个八面来风、气势磅礴的历史时代。面对这样一个大事件、大变化、新问题不断出现的时代,我们的文学要直面现实,着眼审美原则来考察,具有创作时代“大雅正声”的精神自觉和价值追求。从更高的文化自觉层面说,我们更需要呼唤那些反映深圳改革开放宏阔历程、千百万深圳人艰难拼搏和高远追求的“宏大叙事”。深圳作家还要追求德艺双馨,更好地弘扬文明风尚。树立德艺双馨形象,才能有文化自信,赢得尊重,才能在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创作更多的力作,更好地引领社会进步,为深圳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

4.增强文学作品的原创力。原创能力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深圳市近几年始终不渝地在竭力提高原创精品的质量、数量,特别是那些代表深圳城市文化个性的文学原创作品,实现由“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转变,以进一步提升深圳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因此,有必要培养深圳的本土作家,培养青年作家梯队人才,建设“文学深军”品牌;与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广电集团实施战略合作,为文学的“深圳学派”奠定开放式、多元化的基础。实际上,文学应当是有时效性和前沿性的,一部文学作品只有同时代现状相契合,它才能具备更强的生命力。新时代的城市文学,应该多关注城市热点,写城市的文学、都市的文学。从区域来分,罗湖的职场文学、商战文学、老板文学都有发展的可能性;南山有科技园,是高科技重地,可以发展新媒体文学,以此形成深圳的文学生态系统。

5.增强对火热的现实生活的抽象概括能力。改革开放30年为深圳文学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而深圳文学也以丰硕的成果回馈给火热的改革开放年代。从散漫无序到逐渐自觉,从放逐意义到重建意义,深圳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达到了“小我”与“大我”、叙事与意义之间的新的和谐,呈现出新的生机活力,而生机活力的源头,毫无疑问来自改革开放的伟大现实。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更好地推进文化创新,是深圳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深圳作家要坚持艺术源于生活,将艺术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深入社会生活的最基层,增强对现实生活的抽象概括能力,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作品,承担起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深圳有底气有能力为作家们的静心创作创造条件,使作家们创作出群众满意和喜爱的文化精品,让人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启迪,让文学成为深圳这个城市的骄傲。

[1]李炳银.为了不被忘却的记忆[EB/OL].[2004-09-21].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周思明.新都市新文学新视野[N].宝安日报,2011-10-09(11).

I206.7

A

1674-9014(2012)03-0107-04

2012-03-11

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专项发展基金项目“深圳创新文化研究”(ND2008-03063)。

张 军,男,湖北襄阳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诗歌、深圳和香港文化。

田 皓)

猜你喜欢
深圳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