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图书馆的文化责任

2012-03-20 01:43王变茹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图书馆传统文化

王变茹

(渭南师范学院图书馆,陕西 渭南714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冲突,形成兼容并蓄之势.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文化随全球化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在我国呈现出主流文化的趋势,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波[1],多元文化激烈交锋,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基于此,党中央及时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社会现象实质上是文化现象,任何人的存在都是一种文化存在,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的价值观.高校图书馆作为承担教育、科研职能的文化机构,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倡导优秀校园文化,来影响师生的思想文化,使之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不和谐因素.

1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功能

图书馆被称为人类知识的宝库,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保存、整理、传播文献信息资源的使命.它全面系统地收集记载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知识经验的图书文献,并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使其长久地保存起来并流传下去.图书馆作为文化知识的宝库,有着各种丰富的思想文化元素和资源,这样我们才能够了解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成果.在文化发展中图书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巨大的传承促进作用.高校图书馆集教育、学术文化于一体,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保存和整理人类的文化成果是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思想和文化上的推进.

中国曾经是闻名于世的文化大国,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的基础.没有传统,一切都是支离破碎的.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孝悌忠义”以及“和为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为能,讲信修睦.……”都不同程度地强调平均、和谐、公正等文化思想因素.这种文化的产生是前人理想主义的表达,为当今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力求跟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我们时代的新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但是,忘记传统文化,文化的迷失必然导致道德混乱.因此,我们要重视历史上的和谐文化,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让他们了解我们民族在历史上是力求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吸收西方文化是为了民族、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拒绝西方的文化霸权,是因为我们不想做西方文化霸权的附庸,我们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联合国大厅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能证明这一点.

我们强调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是因为书籍引发的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利用图书馆藏资料完成创作的.他们的著作在图书馆中是许多人阅读传播的资料,曾一度引起世界性变化.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期间,就热心平民教育,提倡工读,为北大开辟了传播、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毛泽东经李大钊介绍,亦做过北大图书馆管理员.毛泽东在此阅读各种新书刊,结识名流学者和有志青年,李大钊的言行给了他直接的影响.1921年,毛泽东在原湖南船山学社的地址创办了“目的在改造现社会”的湖南自修大学,校内设立图书馆,收集当时所能收集到的进步书籍报刊400余种,供学友阅读.1922年毛泽东在长沙都正街创办湖南青年图书馆[2],杨开慧担任该馆的负责人,主持馆内一切事务.当时图书馆内还设有秘密阅览室,藏有《新青年》《先驱》《赤光》等进步书刊,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成为湖南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一个活动基地,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和青年之家[3].毛泽东的这些做法,显然与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经历有着一定关系.事实证明,进步书籍的巨大能量能在特定环境下改变人.图书文化的传播,促使人们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社会需要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产生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变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气氛,为社会进步奠定良好基础.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日益被民众所认可.图书馆员工肩负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文化责任,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使它有条件成为积累和传播优秀文化的阵地.它竭尽所能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所有方式的服务,在继承、传播文化方面的功能是无可替代的.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本来自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不仅积累保存文化,而且传播文化,不但整理传承文化而且创新文化,这一点没有任何社会机构能够与其相比的.图书馆通过对文献的收集和传播,特别是利用当今的网络技术,在科学文化成果和用户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进而使科学文化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文化本身是不能指明正确的科技发展方向的.科学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的精神.否则,就会把造福人类的科技成果异化为贻害社会和人类自身的东西.因此,人文是科学的导向,科学为人文奠基,两者之间不可或缺.唯有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创新机制,造福于民.

2 积极倡导优秀校园文化是高校图书馆的责任

教育是一个文化存在,而大学是最高的教育机构,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快速步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进程.这一转型使在校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尤其是高校的毕业人数急剧增长.这对中国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和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学生人数的急剧增长,学校的师资、设施、设备等都跟不上需求.国家投资不足,学校教育开始适应市场经济,这种市场化倾向,似乎要把文化的引导地位让位于市场,表现出教育文化的苦恼与彷徨.伴随这些,高等学校的内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高等学校内涵的集中表现和醒目标志就是大学校园文化.以往大学校园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高雅、脱俗、经典、独特的文化气质,受到了这种变化的有力挑战.另外一方面,我国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所发生的社会利益矛盾日益凸显、多元文化激烈交锋、冲突的种种情况也必然反映到高校校园文化当中.表现为文化生态的破坏,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本应引领社会文化,现实反而是社会文化“绑架了”校园文化,大学文化日益庸俗化.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校园文化,急功近利与浮躁之风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不端和师德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江湖中的争名夺利,大学校园中的官气、商气等较为普遍.玩世不恭、庸俗之风已经侵入大学的机体,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侵蚀.大学校园文化的种种现象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思索,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共中央提出的“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目标,便是借鉴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传统中吸取精华和养料,以重新发掘在多元文化中蕴含的校园文化理想和文化价值,在严肃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基础上,准确理解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其生产的时空背景,从中吸取超越时代发展的精华,为再造恒久魅力的大学校园文化所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弘扬优秀传统中华文化,积极倡导优秀传统校园文化,来影响师生的思想文化,使之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不和谐因素.“无论对哪一个民族来说,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精神载体,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独特性的根源.”加强文化建设,有助于我们保持并发展中华文明的传统,为世界作出贡献.2004年以来,在河南高校图工委倡导下,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普遍开展了主要针对大学生的“阅读文化经典,建设书香校园”活动,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充分利用图书馆优雅的环境、丰富的文献资源、优质的服务管理等来向广大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教育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文化侵袭.为广大师生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学习和阅读的氛围,积极倡导优秀校园文化教育,规范其行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读书观和阅读习惯,收到了良好效果.高校图书馆一经发动和倡导优秀校园文化教育之后,就要作为重要任务长期坚持下去,因为与一些立竿见影、很容易出成效的工作相比,文化育人工作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工作,素质教育、文化化人是一项润物细无声、功到自然成的事业,决不能用世俗功利的标准进行评价和衡量.

3 高校图书馆肩负着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责任

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是大学校园文化教育的目的.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高校图书馆肩负着重要职责,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教育重要基地和课堂,必须勇于挑起社会文化教育的重任.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强力进入中国,经历了东西方文化反复的比较和冲撞后,中国文化至今没有走出自鸦片战争以来自卑的阴影.认为自己的文化不行,转而逐渐抛弃传统文化,一味地学习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采取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数典忘祖.核心的价值体系、符号系统正在或者已濒临边缘化状态.从国民意识形态到国民教育体系、从精英阶层的主流话语到市井语言都显示出某种传统的缺失.很多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甚至没有系统读过一部优秀历史文化典籍.这些都严重阻碍着大学生失去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使其一味地追逐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人生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产生扭曲.[4]党中央提出的“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弘扬中华文化”的目标,重新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既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能泥古不化、陶醉于以自己的辉煌成就铸造的思想牢笼中.传统并不是与我们今天分离或隔绝的对象,在传统属于我们之前,我们早已属于传统.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正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所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继承传统文化,关键是在传承中创造.进入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改变了许多.我们需要考虑一个新概念,即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他们的著述中整个观念都是新的、现代的,笔者认为,这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既要继承先秦以来的古代文化,也要继承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思想在内的百年现代文化.文化一旦被固定在某个历史阶段,那么这种文化就只是文物而非文化.中国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华夏民族的文化本色不能丢.如何看待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20世纪40年代黄炎培提出了著名的“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黄炎培问题”.此外,还有非常有名的“梁启超问题”和“李约瑟问题”.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写道:“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李约瑟在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时,曾经为之感叹,他感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在历史上创造了那么多世界第一;而令他更为感叹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5].这三个问题,虽然处在不同领域,而追根溯源,说到底,都可以归结为文化问题,说明我们的文化是有缺陷的.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有清醒的文化自觉.既要认真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以便把我们的优秀文化贡献给人类社会;又要认真反省我们文化的缺陷,以便我们更好地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且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给中国文化以现代的诠释和解读,使中华文化更具勃勃生机和活力.

4 高校图书馆促进文化整合的责任

作为人类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性设施,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公共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图书馆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简单被动地提供信息资源的检索使用,现代文化建设要吸收古今中外有普遍价值和特定价值的文化成果,这就决定了整合的必要性.文化整合包括同构的整合和异构的整合两种形式.建立“多元互补”的异构整合思维模式,已是时代之必然.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历史的尘封中分剥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实现多元互补和多维整合.所以图书馆要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将推动文化共享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文化的整体服务水平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响应文化全球化中明确的“文化自觉”的号召,高校图书馆在整合国内外有效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建立学术研究中心,引进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工程,积极参与构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我们必须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让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中国观念在世界广为传播.像西方文化影响中国一般,中国文化也必将站在人类文化的前沿,强烈地影响着世界.

高校图书馆要适应新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就要履行好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使命,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决策的实施,使我国文化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化中国之崛起才有希望,中国梦将会更加圆润和厚重,也更加温馨可亲.

[1]龚小青.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在文化自觉素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2):17-20.

[2]张月群.毛泽东与图书馆[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27(6):41 -44.

[3]赵炳武,韩淑举.毛泽东与图书馆——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6周年[J].图书馆,1999,(6):48-51.

[4]徐德志,曹睿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对策分析[J].北方文学,2011,(10):126-127.

[5]李洪峰,孙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N].文汇报,2009-12-26.

猜你喜欢
图书馆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图书馆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