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超时服役与日本福岛核电危机的反思

2012-03-20 02:36王文敬洪晓楠
文化学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福岛核电站利益

王文敬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3;大连理工大学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3)

2011年3月11日,日本海域发生9.0级强震并伴有海啸,进而引发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的严重次生危机。一时间,核能危机在全球引起了恐慌。美国《科学》杂志3月14日称,瑞士首先宣布将冻结原先规划的核电站更新计划;3月16日,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审查在建核电站暂停审批核电项目;5月30日,德国宣布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世界各国的一系列“核”动作不仅表明各国政府对核安全的重视,更体现了公众对核能安全利用的关切。然而,对于此次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灾难的发生,排除地震海啸的自然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应急措施的集体失效才是导致此次次生危机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究其根本,生存与经济利益的矛盾及其引发的对工具理性的过度信仰难辞其咎。

一、事件回顾

日本福岛核电站一站1号机组于1971年3月投入商业运行,二站1号机组于1982年4月投入商业运行。福岛核电站一号机组设计年限为40年,本应于今年寿终正寝,因而出现一系列老化迹象:原子炉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压力抑制室出现腐蚀,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但即便如此,在利益的驱使下,东京电力公司依然计划将这一机组延寿20年,到2031年正式退役。[1]

2011年3月11日,地震和海啸导致福岛县两座核电站反应堆发生故障,其中第一核电站中一座反应堆震后发生异常导致核蒸汽泄漏。3月12日发生小规模爆炸,目前看来或因氢气爆炸所致。3月14日三号机组发生两次爆炸。3月16日上午,4号反应堆再次发生火灾。日本官方于东京时间16日上午8点15分称,火势已得到控制,然而,4号反应堆的具体情况目前无从得知。有报道称,此次火灾与15日发生的火灾相类似。日本常驻维也纳国际机构代表中根猛15日向共同社透露,日本政府已请求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最快数日内派出专家小组帮助应对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事故,而由于核电站附近已经非常难接近,最初预计只能派遣小规模的专家小组。日本首相菅直人15日已就福岛第一核电站的问题向日本民众发表了讲话。他要求核电站方圆20公里以内的所有居民撤离,方圆20至30公里以内的居民在室内躲避。有报导称,菅直人痛斥东京电力公司 “欺上瞒下”。[2]目前,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提高至7级。这使日本核泄漏事故等级与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相同。[3]

二、超时服役背后的利益链条

本应在2011年寿终正寝的核电站却造成了全球范围内对核电安全利用的恐慌,甚至,对此次核能危机的处理可能会影响核能未来发展的走向,进而在全球引发核电应用的大讨论。可以看到,在全球范围内,核电站超时服役已不是个例:韩国古里核电站被指超时服役10年,而俄罗斯、德国等国家都提出将原有核电站延寿的计划。高额的经济利益正是核电站一再延期背后的真正驱使。

在1966年筹备福岛核电站时,东京电力公司就已经考虑了成本的问题。在公司提交的《设置核反应堆许可申请书》和参与该核电站建设的相关人员发表的论文显示,兴建核电站的所在地因为台地是由混有粘土的小石块和沙砾等堆积而成,不适放置重要设施,所以对地点进行了削地作业,削地高度达25米。据称,如此高度是考虑到以下因素后最终决定:(1)反应堆厂房的基础工程费用、削地费用、用于冷却反应堆的海水的抽水费用等;(2)是否足够抵御台风和海啸。然而,东电在削去25米后还继续下挖14米,在低于海平面4米的岩层上建了核反应堆。而这样做无疑只是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因为如果在削平的用地上同时设置港口,那么就可以使用船只搬入压力容器和搬出乏燃料,此举比陆上运输更为经济。此后修建的福岛第二核电站也同样采用了削地建厂和在低于海平面的岩层上建反应堆的方法。[4]

事发后,日本富士通综合研究所曾指出,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过去40年中,年收入是50亿日元[5](合人民币4.0896亿元)。东京电力2010年就应该废除这6个核反应堆,可是内部管理层仍希望该核反应堆能继续发电,并计划延期20年。其意图非常明显:延期20年就意味着至少1000亿日元的收入。

然而,停止核电站的运行所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没有了收入这样简单。据了解,停止运营的核电站每天产生的维护费用也相当巨大。菲律宾巴丹核电站每天仅维护就要花费1万美元,然而,核电站的拆除一般在关堆后30年至50年后进行。关堆后的核电站在拆除之前,还需要继续维护,以免钢结构腐蚀生锈导致核辐射事件发生。[6]从理论上说,关堆后不拆除时间持续得愈长,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愈多。不仅如此,核电站若要废弃还涉及拆除的费用。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后,仅取出核燃料便用了11年时间。整个拆除工作花费9.76亿美元,有超过1000名工人参与了清理工程。[7]德国正准备拆除维尔加森于1994年关堆的核电站,该电站已经运行了23年。这座670万千瓦沸水堆的全部拆除费用约达7亿欧元,相当建一座新核电站资金的 3.5 倍[8]。

拆除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拆除出的核废料的处理和存放依然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之一。拆除核电站要将整座核电站用特殊的工具切割成一块一块的小砖头,然后一块一块地用特殊仪器检测,若发现其含有超量核辐射的则要按核废料处理。而对于核废料,极少有人知道它处理的难度。核废料中不能被完全用尽的核物质仍具有极强的放射性,且具有残留时间长、毒性剧烈的特点。核废料即使贮存过百万年,其残留物质中的核辐射剂量仍能超过允许剂量的一千万倍以上,这是一般人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比起核电站的运转来,世界本身所具有的不稳定特性,也必将给核废料的安全贮存带来难以预测、不可避免的破坏,进而造成难以挽回的污染。

不仅如此,核电站拆除后的旧有厂址的再利用也是个难题。核电站在拆除后,对厂址仍要按规定进行监测,在经过清理或净化后才能再投入一般用途,而这一过程也需要漫长的时间,期间的土地资源浪费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核电站拆除的成本。[9]

综上可见,核电站从规划到拆除的整个过程中无不涉及巨大的经济投入,这也为核电站的安全利用埋下隐患。因为拆除的高额成本和废料的处理难题,使诸多核电站纵然超时服役也只能任由它们继续运转下去。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对于核能事业的发展到底是人类新未来的开创还是人类在自掘坟墓?

三、本末倒置的生存与利益关系

核能利用在理论上看似清洁高效,但在实际利用中,尤其是后期处理的过程当中却是危机重重。设备的损耗与维护,工作人员的操作是否得当,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都是影响核电站能否正常运行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当高额回报伴随着高风险,经济利益与生存权力相冲突时,我们看到,多数人会以技术发展和谨慎态度为借口,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在这个以经济实力论英雄的现代社会体中,世界各国无不以经济的增长为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企业更是如此。在以利益诉求为第一位的企业主看来,利益最大化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追逐利益变成整个社会的统一目标。企业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催生出高新技术的不断发明与飞跃;而高新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由此,科学技术便因其高回报而逐渐异化为一种技术理性,凌驾于自然甚至人类自身之上。技术理性以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造成对外在自然的破坏,现代技术对自然的征服与滥用导致了人类生存空间的剧烈变化。[10]

核电站的产生正是高新技术与经济效益结合推动社会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随着技术不断走向尖端,技术在转化为生产力时风险也在大大增加,对于企业主的社会责任要求也大大提高。面对经济利益的巨大诱惑,生存权力与经济利益逐渐失衡,而社会责任、伦理道德对企业主的束缚更显得有气无力。此次日本福岛核电泄漏正是企业追求高额利润而无视民众生存权力的典型:追求经济利益的无限膨胀,却以民众生命受潜在威胁为代价。在发生此次全球瞩目的重大事故之前,福岛核电站已经有过一系列的危及民众生存安全的事故:2005年里氏7.2级地震导致福岛县两座核电站存储核废料的池子中部分池水外溢;2006年福岛第一核电站6号机组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2007年东京电力公司承认曾28次篡改福岛第一核电站一号反应堆主蒸汽管流量数据;2008年6月,福岛核电站核反应堆再次出现意外,5加仑少量放射性冷却水泄漏。警钟已然响起,矫正生存与利益的本末倒置势在必行。[11]

然而,近代科技文化中隐含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特别是机器体系的诞生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是另一方面,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机器的附属品或奴隶则成为这种进步的代价。这是技术理性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同时所潜伏的矛盾。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从一开始就因其功利性目的而将人的理性仅仅限定在解决技术难题的层面上,而忽视了技术社会中人的存在与发展。[12]因此,此次事故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于技术本身的思考,更是对技术理性的思考。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最为根本的生存权力,不仅是对技术目的的背叛,更是对人类本身的背叛。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原本是为了人类的生活更加便捷,在与自然的抗衡中取得更多的生存权力。然而,由于利益的驱使,技术,似乎已变成一辆不可驾驭的马车,载着全人类肆意的奔跑,路线怎样,不可预测;终点在哪,不得而知。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热衷,使技术的走向早已忘记了它的使命,而生存权更像是一个古老的传说,与社会的发展走向越来越远。本末倒置的生存与经济利益关系正凭借全球愈加紧密的联系,时刻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安危。

追问,是预防事故再次发生的最有效的手段,挖掘埋藏于之中的真相,将事故背后的真正原因暴露于阳光之下,才能从源头杜绝事故的再次发生。

四、反思

正如社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生存与利益的失衡所带来的技术理性的异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到恢复的。生存权力与经济利益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愈加深刻,其关系的理顺不仅任重而道远,更需要技术进步,伦理道德建设和法律的强制规范的多方支持和共同参与。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技术的缺陷自然需要技术的改进来弥补。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关心人的本身,应该成为一切技术奋斗的主要目标。”[13]从源头杜绝可能造成的伤害,为人类生存取得最大利益乃是技术原始的诉求。技术本身所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不仅取决于技术发明的原始目的,更取决于技术的实际用途。以核电为例,其目的是带来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取代现有能源并解决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温室效应等,保护人类免受危机侵扰,维持其生存所需的必要条件。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核辐射所带来的危害远远大于现有能源模式带来的危害,并可能造成更长久的、波及面更广的新的灾害。因此,从技术应用的角度杜绝新技术给人类生存造成的潜在危机,是技术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避免技术威胁人类生存的直接措施。

“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纯粹的’生物物理学家或‘纯粹的’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14]然而,对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主的伦理观培养方面却存在重大缺陷。以我国为例,在工程人员本科教育过程中,几乎没有工程伦理方面的课程。作为技术人员最基础的技能培训教育就忽视伦理思想的加强,这必然引起其在设计、建造或技术的操作中出现违背正常伦理秩序的行为,无形中侵犯了民众的生存权力。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向我们现有的伦理准则提出了挑战:一方面,新科技的出现产生了新的伦理问题;另一方面,现有的伦理准则无以应对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新问题。可以说,科学技术负面效应问题的严重化与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国际化,以及同科学技术的急剧发展有关。可以说,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组织管理水平、政治思维方式、道德动机远远落后于现实造成的。因此,创建新的科技伦理观成为一种现实的必要。[15]

工程伦理教育之于技术可以说是为技术的野马套上人为缰绳,使其在可驾驭的范围内引领社会的进步。加强伦理道德的建设,全面提高工程人员的工程安全文化素养,才是从软件上入手,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世界工程技术发展所取得的宝贵经验,也是保证技术顺利发展,并实现保护环境、保护公众的目标的根本所在。对于企业主而言,伦理教育的加强也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主掌握企业的经营权且大都不懂技术,他们的决定不仅对于企业至关重要,更牵涉到众多民众的利益。如若企业主不能遵循工程伦理,其影响的范围将随愈加紧密的全球联系而无限扩大。

对于以利益为重的企业主来说,伦理道德的教育显然并不足以抵御巨大经济利益带来的诱惑,仅靠个人的自觉也远远不能维护社会正常的发展秩序。在面对技术不成熟或技术本身可能对民众生存权力造成伤害的时候,技术目的或伦理道德的约束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而言基本不存在约束力。制定全面且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或许是防止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而作出可能损害民众生存权力行为的唯一可行的方法。建立一套适应科技发展的法律准则,以期有效防范高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危害,使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规起到约束企业在技术运用中的行为规范的作用。重处罚重刑罚,使企业在侵犯民众生存权力时的犯罪成本大大增加。以经济的方式处罚经济犯罪,不仅可以对企业形成有效的犯罪威慑,保护民众不受技术的负面危害,还可以从积极意义上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社会生活得到良性改善。

坚持技术进步、伦理教育和法制完善三管齐下的共同作用,不仅从技术方面,更从社会意识入手,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同参与,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现有观念,逐步达到维护人类生存权力的根本目标。

日本福岛核电站此次的泄漏事故引起诸多思考。此次事故不仅表现出企业主追求经济利益而无视基本的伦理道德,更深层次的是反映了现代社会经济利益与生存权力的失衡:一味追求丰厚的经济效益,忽视民众最基本的生存权力。这背后不仅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更是技术理性异化的直接结果。若使两者恢复其平衡,技术进步、伦理教育和法制的完善缺一不可。只有坚持三者的共同进步,才能逐渐摆脱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现有观念,争取生存权力应有的地位,扭转现有的畸形局面。

[1]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EB/OL].http://finance.ifeng.com/roll/20110312/3646865.shtml.

[2]福岛核电站再次遭遇火灾 两名工作人员下落不明[EB/OL].http://news.ifeng.com/world/special/ribendizhen/content -2/detail_2011_03/16/5179551_ 0.shtml.

[3]日本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提高至7级[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12/c_121292230.htm.

[4]东电削地25米建福岛核电站 埋下海啸受灾隐患[EB/OL].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7 -19/3191498.shtml.

[5]福岛核电站去年应退休 评:政府企业犯两大错误[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1-04-01/073622220423.shtml.

[6]菲律宾用"核电站旅游"赚维护费[EB/OL].http://www.chinanews.com/ny/2011/06-28/3142531.shtml.

[7]"三里岛"核泄漏事故影响美国32年[EB/OL].http://energy.people.com.cn/GB/14135429.html.

[8]德国准备拆除10年前关闭的核电站[EB/OL].http://news.cpst.net.cn/2005_05/1116770862.html.

[9]发展核电的利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a9bc424a5e9856a561260a2.html.

[10][12]周立秋.走出技术理性的生存论困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11]媒体列举东京电力公司六宗罪[EB/OL].http://news.sina.com.cn/w/2011-04-10/030922264672.stml.[13]爱因斯坦文集 (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73.

[14]M.戈德史密斯,A.L.马凯.科学的科学:技术时代的社会[M].赵红洲,蒋国华,译.科学出版社.1985.27.

[15]曾林.论科技时代人类生存的困境[D].中共中央党校,2005.

猜你喜欢
福岛核电站利益
如果离我不远的核电站出现泄漏该怎么办
福岛:日本宣布将把污染水倾倒入海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核电站护卫队
核电站的“神经中枢”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海上核电站提速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