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诗化教育研讨会”综述

2012-03-20 03:28钟祥斌
文化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诗化真善美美的

钟祥斌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主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追求方向,应如何弘扬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采取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实践中进行转化,使其通晓明白易懂,具有可操作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是一种审美,更是一种艺术,人们更容易在美的感受中获得教化,因此诗歌就是这种形式的重要载体。从《诗经》到《三字经》,到后来的快板,两千多年来,诗的文学传统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式一直延续了下来,在民间流传,并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或显或隐的作用,成为鼓舞士气的一种形式,使其实现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从学理化到通俗化的转变,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自我教育、融入其中自我提高。大连市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德凝先生就是以其独特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为载体,实践着他的诗化教育之路。

优秀的诗歌,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和崇高的道德价值,是真善美的形象表达,它既娱乐人们的身心健康,又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人们感受艺术之美的过程,往往就是道德升华的过程。诗化教育,寓情于美、寓教于乐,贴近群众、吸引群众,使人们在艺术欣赏中感悟道德良知、提升精神境界,激发人们的道德自觉,潜移默化地拨动人们的情感。

于此,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于2010年12月28日在北京举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诗化教育”研讨会。这一活动,进一步肯定了诗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升了诗化教育的效果。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方面的著名学者到会并做了重要发言。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汤一介教授指出:中华文化是生动的是活泼泼的,重要的在转变人的气质,以达到化的目的。徐德凝先生的诗歌,是他心中的自然流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是真、善、美的体现,是他做人处事原则的展现。他将他的生活化于诗,将他的事业化于诗,将他的亲情化于诗,将他的心志化于诗,将他的人生化于诗,他以他的诗化人生承载着他的真善美的追求。

原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理论组副组长、中宣部原理论局副局长、研究员贾春峰指出:对于徐德凝先生来说,人生就是一部长诗,而人生中的各个碎片,都是诗的花朵,是诗情涌起的一个又一个浪花。徐德凝先生的诗,情理交融、情境交织,言志抒情悟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弘扬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人间正道与诗性美德,追求真善美,内蕴深厚,大气浩荡,展示了用诗歌“检查心灵”,转识成智,大爱润心,知行合一,正心正觉正为,心灵美和行为美融为一体的风格气质与人格魅力。从徐先生的诗中,让我自然地想到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与传统美德的问题。司马云杰指出:《诗》《书》《礼》《乐》教化,就是仁、义、礼、智教化,就是用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与根本精神,重新教育人民,化成天下,就是随着社会转型,自觉地完成文化转型,使整个国家民族教育回归到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上来,与时偕行,赋予新的内涵与意义,实现现代条件下的国民教育。

文化部外联局原局长,联合国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国特别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游琪指出,徐德凝结合他所管理的企业来重新认识佛教文化的人文精神并联系起来阐述,而且用诗话的语言来表述,这不能不说是一项创举。我祝愿他在今后的征途上取得最大化的成就。

猜你喜欢
诗化真善美美的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主旋律戏剧的诗化情思——评剧《母亲》赏析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