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2012-03-20 03:28韩伏彬
文化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实力师生文化

韩伏彬

(衡水学院教务处,河北 衡水 0530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报告首次正式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标志着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同时也意味着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成为学术界研究和各行业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

纵观文化软实力研究文献,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相对硬实力而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民族习惯等综合因素所产生的无形力量。主要表现为对内的凝聚力、对外的影响力以及自身的创生力。

高等院校作为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和引领文化的重要基地,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共识。同时,大学又是作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基地,是国家软力量的发源地。[2]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

文化传递是教育的首要文化功能,回答的是选择、整理与传授什么知识文化、思想意识的问题。作为文化特定的教育机构,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高等院校应以科学理性和批判精神进行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成为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先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构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该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引领全局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基地,应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而为,大有作为。

(一)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统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的头脑,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为主题,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要让师生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三)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培育师生强大的爱国热情。从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到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通过学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文化,培养出大批具有国家高度责任感、时代感和使命感的有志人才。

(四)以创新意识培养为核心,培育师生的时代精神。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和要求,高等院校要从制度创新入手,树立创新观念,瞄准社会发展需求,调动师生创新热情和创新活力,鼓励师生进行理论创新、应用创新、开发创新,引领并掀起时代创新的新高潮。

(五)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根本要求,奠定师生高尚人格。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经典总结。高等院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做到“三进”、“三贴”,通过理论教育、典型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师生把做人、做事与求知结合起来,做到德才兼备、知行统一。

二、加强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

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教育的重要文化功能,是将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扩散,是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文化间的传播与交流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吸收异域文化精华,借助异域文化发展阶梯发展自己的一条捷径。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途径尽管多种多样,但是教育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高等院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国际和国内以及校际之间的交流,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向度的交流活动,当前尤其是后者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创建世界一流高校。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虽居世界第一,但在世界高校排名中却寥寥无几。在美国《新闻周刊》近年的排名中除了香港几所高校偶尔出现在百强行列以外,大陆高校无一入列。我国高校在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面前几乎无立足之地。[3]这说明,中国创建若干所世界一流高校的任务依然艰巨。究其根本原因,正如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所说:“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所一流大学,是因为中国大学过去更多的追求一流的硬件,却还没有具备一流大学应该有的理念和文化。”[4]因此,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大学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是当前我国创建世界一流高校的工作之重。

(二)切实加强中外校际之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当前,教育国际化或全球化已成为国际热点问题,各国政府将教育视为本国腾飞的关键因素,重视本国教育与世界的接轨,使教育逐步走向国际化,同时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正在成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我国研究型大学,必须面向全球办学,关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扩大师生的国际交流程度,与国外大学开展重大学术前沿问题的合作研究,在人才培养上开展与境外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此外,还可采用客座教授互聘、教育考察互访、学术会议联办、人员培训互派、信息资料互赠等多种形式开展国内外校际之间交流,在相互交流中做到熔炼中外文化,提高自身办学水平,扩大办学影响力。

(三)加强高等院校网络文化平台的管理和建设,提高文化信息的宣传和传播力度。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越来越具有文化的功能。网络文化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基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网络文化具有区域化、多样化及国际化的特征,它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是一张展示民族文化及其魅力的名片。当然,网络文化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威胁。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网络文化还存在诸如网络覆盖面窄,校园网站缺乏特色,校园网络监管力量薄弱等方面的问题。[5]因此,充分做好网络阵地的建设、维护与监管工作,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建设科学民主、健康文明、开放包容的校园网络文化,是高等院校在文化建设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三、加强文化和文化产品创新,提高文化自身创生力。

教育不仅具有选择、传递和交流文化的功能,还具有生产新的文化的功能,即文化的创造功能,尤其是高等院校,汇聚了一大批学术渊博、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师和学者,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不断挖掘、钻研,产生出大量新思想、新方法、新设计,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贡献出丰硕文化成果。当前高等院校文化创新应着重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要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为文化繁荣提供生力军。人类社会的延续发展主要体现于文化的代代传承,文化的传承不会自动遗传给下一代,只能借助于后天的教育进行。学校是人类知识文化的宝库,尤其是高等院校,不仅要为基础教育选择、整理人类文化的精要,更要与时俱进,在文化的传递中创造出新的文化。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职能,在文化纳入国家的重点发展战略之际,高等院校应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各种高级专门人才,使人类社会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向前。

(二)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为文化创新提供智力支持。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概念,很难给文化下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对文化进行比较明确的分类研究。有学者将文化分为造型文化、表现与再现文化、规范行为文化以及探索与传承文化,其中教育尤其是高校属于典型的探索与传承文化,即人们探索客观规律并将知识传授、传播他人的文化。[6]此类文化主要是探索主、客观世界规律的文化,一旦有重大发现和突破,社会就会发生巨大的飞跃和发展。因此,高等院校应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加大经费投入,实施重大项目攻关,不断取得开创性文化成果。

(三)要积极创造文化产品,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高等院校不仅是育人场所,也是文化产品的孵化基地。高等院校的文化产品因其知识含量高,设计品位高,而在社会文化产品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高等院校不仅要做好品牌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化素质讲坛、论坛,科普活动与科技竞赛,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7]还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自身智力优势,加强科学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编辑出版文化读物等有形产品,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不同于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微妙的长期过程,需要进行科学谋划,调动社会各行业力量,结合行业特点,深入挖掘,高度凝练,展现行业文化魅力。高等院校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阵地,肩负着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的使命;高等院校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窗口,肩负着世界先进文化研究与传播的使命;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肩负着优秀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新的使命。高等院校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实质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的内在反映,也是高等学校基本功能的进一步强化的要求。因此,在创建国际一流高校,质量是高校生命线的目标和共识下,高等院校理应积极而为,顺势而为,大有作为,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巨大贡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07-10-15:(1).

[2] 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

[3] 杜玉全.世界高校排名,别被“亚洲之首”所迷惑[EB/OL] .http://new 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0_09/19/2553999_0.shtm l.2011-10-12.2010-09-19.

[4] 原春琳.建设一流大学 文化比硬件重要[N] .中国青年报,2007-03-09:(3).

[5] 王俊杰,等.对加强与改进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 .文教资料,2009,(2):162-164.

[6] 刘景泉.关于文化分类的反思[J] .广东社会科学,2006,(3):71-78.

[7] 申淑征.高等学校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使命[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9):188-189.

猜你喜欢
实力师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