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文化事业发展对策研究

2012-03-20 03:28洪晓楠
文化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大连市文化

洪晓楠 李 琳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大连116023)

文化事业具有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功能,是实现和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主要手段,是衡量城市文明水平的显著标志。近年来,大连市政府始终坚持文化惠民、文化为民的方针,文化事业投入力度逐年加大。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设施功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繁荣群众文化和广场文化活动,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实施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文化“事业”与“产业”比翼齐飞的发展态势。但也应当看到,与国内同类先进城市相比,大连的整体文化建设水平、服务功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和文化产业经济总产值还有一定的差距。加快大连市文化事业发展,不仅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文化竞争力的需要,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连市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大连城市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历史悠久,从大连远古时代古龙山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到广鹿岛小珠山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再到营城子汉墓文化,大连市有着一定的文化积淀。西方外来文化、移民文化、海洋文化、时尚休闲文化等诸多文化的汇聚,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连本土文化。优美的海滨文化和良好的生态园林文化,为大连市的文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先天条件。大连的广场文化、足球文化、社区文化构成了大连文化的根基。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目前,大连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3所,其中国家一级馆10所;文化馆12所,其中国家一级馆5所;建有各类博物馆29所,其中公共博物馆7个、民营博物馆17个、艺术表演场馆5个;建有电影院16所,国家“五星级”影院2所;新建国内设施一流的大连大剧院、大连科技馆、大连美术馆;进行了现代博物馆改陈,大连市图书馆扩建、人民剧场改造,完成汉墓博物馆建设;兴建了系列工业博物馆,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开发。

(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建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14个、村文化活动室807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97个、农家书屋987个;建立民间艺术队伍120支,特色文艺活动基地100个,农民自办文化组织20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在全市达到150万户;先后投入4亿多资金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服务网络100%全覆盖。

(三)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成效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88处,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33处、市级124处,区市县级 128个,是展示和研究大连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资料;共维修、修复市级以上文化保护单位28项,全市文物(文化遗产)完好率达95%以上;起草完成本市第一部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大连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编辑出版本市第一部全面介绍文物概况的专业书籍——《大连文物要览》;首次将工业遗产纳入文物保护体系,确定重点保护单位27个;公布两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143项。市直博物馆举办展览40次,接受捐赠文物453件,征集文物804件。

(四)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电视剧创作生产一直是大连的一张城市名片,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三部曲”到近几年的“闯关东”系列,《闯关东》更是一举获得第24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最佳编剧奖、第27届中国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天籁》荣获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大型剧本金奖;大连京剧院《风雨杏黄旗》获全国金奖,实现了东北三省京剧获全国金奖零的突破;戏剧小品《父与子》、《火柴》在东北三省小戏小品大赛中获金奖;话剧《春月》获得省文华优秀剧目奖和10个单项奖;杂技《流星飞旋》、《蹬伞》分别获得第9届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的银、铜奖。大连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去创作更多的影视剧,也在培育更多的影视剧创作人才。在全国和全省的文艺展览和赛事中,大连市的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每年都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文艺奖项上百个。

(五)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成果丰硕

2011年成功举办了第22届大连国际服装节、第22届大连赏槐会、第25届国际马拉松赛、第9届国际徒步大会、第14届万人太极拳展演、第10届国际冬泳节等特色品牌活动,举办各种群众文体活动300多项。在2011年9月举办的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中,大连市共获奖项35个,其中一等奖(金奖)8个;在文化部开展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命名工作中,西岗区获京剧之乡、旅顺口区获合唱之乡、金州区获民间绘画之乡、庄河市获民间绘画之乡称号。

(六)新闻网络媒体发展迅速

大连近年来,陆续创办并发展了网络媒体、车载移动媒体、手持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多个新媒体终端。2010年10月,大连广播电视台重新组建成为集广播、电视、网络、影视剧产业、多媒体等于一身的最大的综合性传媒之一,辐射覆盖大连全域及周边地区愈千万人口,广播、电视、网络都已形成相对较强的区域传播力与影响力。已连续两届分别荣获中广协会发布的 “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城市电视台”第六名和第四名。并获得中国地方网络视频联盟 “奥运报道特殊贡献奖”、“国庆60周年报道特别贡献奖”、“最具品牌价值地方网络媒体”等奖项。

大连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如大学文化、足球精神和旅游经济等特色文化,坚持把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发展的重要举措,成功打造了水上运动之都、蓝天碧海金沙滩等城市品牌,使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大连不断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新建了现代博物馆、少儿图书馆、艺术展览馆、贝壳博物馆、大连艺术大厦等文化场所;改造和扩建了市人民文化俱乐部、大连市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打造了国际服装节、啤酒节和槐花节等文化品牌,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夏季达沃斯的成功举办,以及大连烟花爆竹迎春会、大连艺术博览会、大连樱花节、大连国际沙滩文化节、大连国际马拉松赛、大连长海国际钓鱼节等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让高雅艺术走近市民”、“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大讲堂”等主题活动的不断开展。增强了文化对市民的影响力,满足了市民多层次、多元性的文化需求,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二、大连市文化事业发展与其他城市的比较

文化事业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逐步完善(表一),各城市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大连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虽然逐步提升,但与国内的一些城市,如上海、深圳、青岛等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战略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大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已初具规模,但与深圳、上海、青岛相比还相差甚远。深圳有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33个、文化馆144个、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153个,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铺开。上海公共图书馆已达237个、文化馆(中心、站)245个、博物馆114家、美术馆32家,其中包括民营非企业性质的公益美术场馆14家。全市500家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基础服务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5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和优秀历史建筑,其中6家为民办博物馆。随着社区文化设施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市民出门15分钟就能享受到城市公共文化服务。青岛市44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美术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现在只需使用第二代身份证就能在各区市实现通借通还。青岛市图书馆建有全国第一家公众音乐图书馆——600多平方米的“小小莫扎特音乐馆”;全市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由此可以看出,大连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水平相对较低,在民营非企业性质的公共场馆建设和部分公共场馆免费开放等方面应加大投入和管理,使更多的市民走进文化场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大连应逐步实现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市民开放。加快实施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

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水平是反映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表征,也是一个地方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近年来,大连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但与青岛、深圳、上海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青岛全市166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达到18.3万平方米;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筑总面积达到84.7万平方米,并且全部达到文化部的“五室一场”或“三室一场”的标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层服务点和电子阅览室的总数则达到3907个;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5732.4万元新建了4440处农家书屋。深圳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594个,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16139个;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广场5000多个,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标准建设农家书屋12291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配发了“岭南流动书香车”98辆。上海市村或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国家重大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1697家,工人文化宫和俱乐部19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少科站、活动营地36所。上海市建成农家书屋1514家,统一设在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内,闵行区农民已经在全市率先拥有了自己的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在文化设施建设发面,大连市要不断提高和加大农家书屋的建设数量和质量,争取建设高标准的电子阅览室,在村、乡建设室外广场、室外健身公园等,不断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连应继续以农村为重点,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

近年来,互联网已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传播载体,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蓬勃发展,网络文化日益繁荣,已经广泛渗入和影响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重视、学会、善用新媒体,实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优势互补。大连天健网开通于2001年9月12日,由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大连电视台、大连天途有线电视、大连广电传媒服务中心、大连日报社、大连晚报社和大连融达投资有限公司注资1200万元成立的。共开设了39个频道。网站注册网友100万人,每日点击量超过100万人次,每日网页浏览量达1300万页。主要从事本地时政、社会、经济、人文等综合新闻的采集及互联网发布工作,是大连市唯一的官方第四媒体,是大连市最主要的外宣窗口,是网络舆论承载和引导的主渠道,是社会生活网络应用的主平台。在全国198家城市新闻网站月度排名中,天健网流量指标平均在30位左右,综合指标平均在10位左右。青岛新闻网2001年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审批的新闻登载资质,2005年正式从事互联网经营,主要提供新闻(含新闻发布、网络报纸、网络电视);互动:社区(论坛)、聊天室、嘉宾访谈、博客、播客、新闻跟帖(读者评论)、线下活动;房产、财经、汽车、科技、美食、健康等实用信息;商城、彩票、企业建站等商务应用等宣传与信息服务。内容实行24小时滚动更新,青岛新闻网的社区版块开设了十余个服务产品,包括区市论坛、山东连线、车行天下、住在青岛、娱乐休闲、情感世界、媒体互动、体育健身、教育社区、金融理财、健康社区等。因为产品贴近读者,所以网友访问量在青岛各网站中占45~65%,居首位。目前社区注册用户138万,最高在线4.7万,日发帖10万左右。16大类论坛262个。大连应当以现有网络平台和新闻组织体系为保障,使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有机融合,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栏目的生产制作水平,增强节目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力争将天健网建设成为东北地区内容最全和最具影响力的信息网站。

三、大连市文化事业发展对策建议

近年来,大连正处于率先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北方科学发展示范城市、构建和谐大连的关键时期。大连文化事业投入逐年递增,公共文化设施功能逐步提高,群众文化和广场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使文化事业形成了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看到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加快大连市文化事业发展,不但要注重城市综合实力的快速发展,还要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一)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网络

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新建或扩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和完善广播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和互联网公共信息服务点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设施水平,增强服务功能。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文化场馆、科技馆、城市规划馆、博物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市、区、基层文化广场建设,配备必要的舞台设施,满足举办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和文化宣传活动的需求。同时要注重与这些硬件设施建设相匹配的软环境建设。逐步建成以“四馆四中心”为重点,以文化广场、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休闲俱乐部、影视剧院等为补充的布局合理、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对周边欠发达地区综合文化站和公共文化设施的扩建和改造,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全市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的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市建立民族综合文化站,在文化硬件设施基本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附属配套设备。在有条件的综合博物馆设立民族文化展厅,支持民族特色旅游风景区、一条街建设。

充分利用全市信息产业优势,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数字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美术馆建设。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同时在市、区、基层服务点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和完善基层网点建设,把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拓展到每个村和社区。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在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街道和社区建设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市、区图书馆要加强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广泛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市、区公共图书馆实施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实现通借通还。

(二)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作用,为广大市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各级文化馆每年免费为市民演出、举办较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建立并实施群众文化辅导员进社区(农村)包片辅导制度(青岛市已实施)。不断增加和提高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和质量,开展“大连读书月”活动。部分博物馆、展览馆等应免费向市民开放。做好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各街道、社区应定期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演出、展览、培训等。支持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市民文话系列活动和少数民族文艺系列庆祝活动。鼓励市民参加文艺演和体育活动,经常举办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更快的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充分利用有线、无线、卫星、微波等多种通讯技术手段,为广大农村地区提供更多、质量更好的广播电视节目。继续完善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解决农民群众“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不断增添和更新图书、办刊的品种和数量,添置种植、养殖等方面的最新图书和电子音像制品。继续大力实施农村电影“2151工程”;实行送戏下乡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实现全市农村每周都能放映一场电影。大力实施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工程,增加农民买得起、读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读物的品种和数量。支持开展向民族乡(镇、街道)赠书、送科技、送文化等“三下乡”活动,满足少数民族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培育和推动文化精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继续实施 “五个一工程”等文化精品战略,着力打造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推动文学、戏剧、影视等领域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影视作品和优秀剧目。制定戏剧、电影、音乐、美术、舞蹈、文艺类图书等重点文艺作品创作计划。设立大连市文化艺术领域的政府奖,对列入国家、省艺术创作精品工程的重点剧目,在资金方面给予资助。对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文艺作品按规定给予通报表彰和一定的资金奖励。重视创作重大题材文艺作品,鼓励和扶持各类原创作品,精心组织创作体现大连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提升“打造文化大连”系列文化活动的水平和档次,不断创新和丰富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做大做强像中国大连新年音乐会、迎春京剧晚会等大连市文化品牌活动,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现在,大连正以国际化的道路发展,应多邀请国内外文学泰斗、艺术大师、知名作家等来进行讲学、表演、指导等活动;大连的文化机构和演出团体也应进行交流、学习和参观,使大连尽快形成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和多样性的城市文化。

继续把普及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欣赏、法律、科技、卫生等知识作为文化部门的工作重点,积极开展知识教育普及。加快实施“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推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雕塑、绘画、工艺品、风俗、技艺等在农村、工厂、军营、学校、社区等的广泛传播。加大在义务教育和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中基本文化常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普及文化知识。

(四)积极发掘和保护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推动文化立法,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让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加强传统文化典籍的研究、整理和编撰,积极与公共文化机构和高等学校合作,共同完成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研究和编纂。加大对民间文化典籍的普查、挖掘和出版,积极修复古籍善本,保护民族文献。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和保护,抢救濒危文化遗产。继续加强保护和维修重点文物工程,及时排除文物保护单位险情。重视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历史遗址的保护。积极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面掌握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保护情况。深入挖掘具有大连地方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建立健全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发掘和整理市级非物质文化。积极申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已确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加强对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整修和利用,做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抢救维修和保护性开发,恢复金州、复州城等古城历史文化风貌。充分利用 “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加大对列入国家、省和市级名录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重点扶持建设一批具有浓郁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世居少数民族建筑和村寨。扶持少数民族古籍的抢救、搜集、保管、整理和研究工作。引导和鼓励民族文化进校园,使少数民族青少年适时接受本民族文化教育。

(五)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提高传播能力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完善政策保障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设备和技术更新改造,着力在报刊和互联网等领域建成具有影响力的传媒机构。以天健网、大连新闻网为主体,扩大基础设施规模,提升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国家网络信息平台,建成具有竞争力的一流网络媒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报刊的导向作用,努力建成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发挥人才、网络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手机电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等新兴传播载体,推动优秀、健康、全面的文化网络产品的传播。

(六)加强人才队伍工作和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保障文化服务水平

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人文学科和文化艺术类专业人才的作用,发挥文化和艺术类奖项的激励作用,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品生产和服务领域。积极引进文化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对符合我市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和特殊文化专业人才给予政策支持,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吸引有真才实学的国内外一流人才。进一步优化文化队伍结构,完善文化人才选拔机制,逐步实行相关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制度和晋升制度,鼓励文化干部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认证,重点培养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工作者;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稳定和发展专职文化人才队伍,鼓励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工作,以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对街道、社区文化站和农村文化活动室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强化街道、社区、村文化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对每个社区和村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人才培训体系;加强文化干部的业务培训,科学制订文化干部学习培训计划;建立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基地,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文化干部、文化管理员交流会和轮训。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义工队伍,动员、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有文艺专长的人员成为文化义工,充分发挥文化义工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广场文化等公益文化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服务。

(七)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建立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转换机制、创新机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增强文化单位的自身活力,完善文化市场主体。实现文化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服务。完善文化企业国有资本和流动机制,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大发展体制,鼓励内部分配机制,增强文艺表演团体的自我发展能力。重点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院团,委托有实力的文化集团、企业集团代管或冠名,吸引民营资本融资入股,或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其走向市场。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新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更好地发展大连文化,是摆在每个大连人面前的课题。大连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创新,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并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密切联系大连文化发展的实际,准确把握大连市文化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努力把大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名城。

猜你喜欢
大连市文化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大连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谁远谁近?
DALIAN THE SEA IN THE NORTH
2015年大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决算总表
Book6 Module1 Small Talk Teaching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