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绪尔的语言本体论刍议*

2012-03-20 09:07李文新
外语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索绪尔本体论本体

李文新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 523808)

索绪尔的语言本体论刍议*

李文新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 523808)

在语言本体的问题上,索绪尔的思想不明确,“语言”既是社会规范又是系统整体。本文认为,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是矛盾的。文章分析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的产生方式和特征,在此基础上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索绪尔的语言本体论。研究表明,作为系统整体,“语言”才是索绪尔确立的语言本体,它是索绪尔语言本体观、语言科学观和社会心理主义语言观创造的对象。

索绪尔; 语言本体论; 社会规范; 系统整体

1 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经历了从认识论向语言哲学的转向,而语言学领域则出现了哲学转向,索绪尔是这一转向的关键人物。但在语言本体论问题上,索绪尔的思想又是不明确的。(叶起昌 2011:2)索绪尔一方面认为,“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是社会的产物;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只知道自己固有的秩序(索绪尔 1999)。国内大部分学者(如赵蓉晖 2000,张绍杰 2004,涂纪亮 2007,李洪儒 2010,顾曰国 2010)在论及“语言”这一本体的性质和特征时,几乎都沿袭了索绪尔的上述观点。

本文认为,如果“语言”是约定俗成的,它就是社会规范,是由语言外部的因素决定的;如果我们承认“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就没有外部基础。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之间显然存在矛盾,二者不是一回事。本文从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的矛盾入手,分析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各自的产生方式和特征,理清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索绪尔确立的语言的本体及其性质进行深入探讨。

2 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的矛盾

索绪尔(1999)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集体规约。那么,作为社会规范的“语言”是怎么形成的呢?索绪尔指出,“言语的事实是在前的,语言是言语的产物”(索绪尔 1999:41);“语言”是在由言语活动联系起来的每个个人当中,建立起的一种平均数,是社会的晶化(索绪尔 1999:34)。下面,我们先模拟其具体的晶化过程。如果言语实践中个人使用某个“音响形象”来表达某个尚未表达过的“概念”,这个“音响形象”跟“概念”的临时联结仅存在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脑子里,那么这个临时结合就不具有社会性,只是个暂时的符号,当然也就不属于“语言”。只有当这种临时的联结为社会集团的成员所接受,成为稳定的联结,我们才能说“语言”这个宝库中又增加一个新的符号。(Saussure 1959:98)这样形成的“语言”才是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或推论:言语实践后每个人脑子里潜存的语言符号的总数量跟社会集团全体成员脑子里的符号的总数量大体上应该是一样的;语言系统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由从言语实践当中晶化出来的符号累积起来形成的一个集合,应该以(1+1’+1’’’+1’’’……)的形式存在,也即系统的组成部分先于系统而存在。

但索绪尔接下来的论述却说,“这是通过言语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的宝库,一个潜存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潜存在一群人的脑子里的语法体系;因为在任何人的脑子里,语言都是不完备的,它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完全存在”(索绪尔 1999:35)。索绪尔这里的逻辑跳跃性太大,留下了不明确的地方,也造成了我们理解上的混乱。一方面,“语言”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东西,同时对任何人都是共同的(索绪尔 1999:41)——这时,“语言”指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另一方面,“在任何人的脑子里,语言都是不完备的,它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完全存在”( 索绪尔 1999:35)——这时,“语言”指系统整体或集体心智。社会规范的特性前面已经讨论过,而系统整体的特征则指“语言”是一个封闭的整体,其存在形式是索绪尔所说的(1+1+1+1……=1)集体模型(索绪尔 1999:41),整体先于组成单位而存在。(索绪尔 1999:159)不难发现,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的性质和特征是完全对立的,而索绪尔的论述似乎又表明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都指语言的本体,这给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索绪尔的语言本体论设置了迷津。通过仔细分析,我们发现,索绪尔的论述百密一疏,他没有解释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的关系,就一下子从社会规范飞跃到系统整体;这样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以为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完全是一回事,而二者实则有区别。这样,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成了理解索绪尔语言本体论的钥匙,弄清二者的关系,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索绪尔确立的语言本体及其性质。而要弄清二者的关系,我们需要先看一看作为系统整体的“语言”怎样产生。

3 作为系统整体的“语言”的产生

“语言”是索绪尔的语言本体观、语言科学观以及社会心理主义语言观的产物,分别以本体、本质和集体心智的面孔出现,三张面孔各有侧重点,但内在联系很紧密。

3.1 索绪尔语言本体论思想的产物

语言是人创造出来表达思想的工具。人是创造者,是语言的主体;语言只是一个给事先存在的事物或观念命名的工具,依附于人这个主体。两千多年来,语言的这种从属地位一直是西方哲学和语言学领域里的传统。索绪尔第一次对语言的这种地位提出挑战,才打破了这一传统。索绪尔是第一个关注语言本体的人,是他第一次赋予了语言本体的地位。那么,索绪尔是怎样赋予“语言”本体地位的呢?为了认清语言的本质,把握语言的本体特征,索绪尔抛开言说的主体,把目光直接锁定在语言本身,把语言作为澄明的本真主体呈现出来。这时的语言和作为主体的人是剥离的,主体的光环已经暗淡,语言是作为独立自存的本体存在的。我们把语言的这个本真主体叫做语言的本体。

索绪尔把“语言”看成自在之物、自主之物。“语言”没有创造者,正因为没有人这个主体,它才是独立自存的本体,才具有自己的生命。索绪尔曾指出,“语言学的唯一的真正的对象是一种已经构成的语言的正常的、有规律的生命”(索绪尔 1999:108)。我们认为,语言生命的观点是索绪尔语言本体论的核心思想,我们讨论社会规范跟系统整体的关系也应该以此为坐标。总的来看,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社会规范是从言语实践中产生的,有创造者,不是自在之物,没有自己的生命,因而不是语言的本体;系统整体先于组成部分而存在,这才是索绪尔强调的语言的生命,系统整体性才是语言本体的属性。换言之,作为系统整体的“语言”才是索绪尔确立的语言的本体。那么,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的联系又在哪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社会规范是什么。本文认为,真正从言语实践中产生、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其实就是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即拥有人这个主体的语言。“语言”是语言的本体,换言之,系统整体是社会规范的本体,二者的关系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在索绪尔的理论中,语言大体上相当于“言语”这个术语所表述的内容。社会规范的特征和存在形式跟索绪尔界定的“言语”的特征和存在形式那么吻合,正好说明这一点。另外,索绪尔把“言语”跟历时态联系在一起,他指出,“语言中凡属历时的,都只是由于言语”( 索绪尔 1999:141)。这样,我们对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的关系有了另一种解释:基于言语实践产生的社会规范是历时的,而作为系统整体的“语言”是共时的,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是同一事物用不同视角看待的结果。(索绪尔 1999:119)另外,社会性对二者来说,含义也不同:语言(社会规范)的社会性指约定俗成性,而“语言”(系统整体)的社会性不是约定俗成性,其含义在本文3.3节详述。

3.2 索绪尔语言科学观创造的对象

本文认为,“语言”也是索绪尔语言科学观创造的对象,这时它是以“本质”的面孔出现的,弄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的关系,即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顾曰国(2010)指出,跟语言学相关的西方学术思想存在着两双对立,各自体现出不同的科学精神。第一双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第二双是“上帝的真理与赫克斯-朴克斯”的对立。赞成第一组的人会说,语言是现象,但语言现象不等于语言本质。语言学就是要通过研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即从具体、个体变化中找到一般的共同规律。(顾曰国 2010:195)这种方法是经验主义的归纳法,即人们熟知的逻辑实证主义。本文认为,索绪尔的语言本体论体现的不是这种科学精神和方法,而是顾曰国提到的第二组对立当中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在第二组对立里,相信有上帝真理存在的人会说,语言现象后面确实有本质的存在,即语言有自身的结构,有待语言学家去发现它”。(顾曰国 2010:195)但遗憾的是,顾曰国的文章没有对第二种科学精神详加论述,也没有指出语言学家怎样才能发现语言现象背后的本质。

须要指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对立当中所说的“本质”是不同的,体现的科学精神不同,发现这两个“本质”的方法也不同。逻辑实证主义采用归纳法,本质是从现象中归纳出来的,它依赖于现象,是现象当中包含的规律。第二组里的语言本质不是从现象中归纳出来的,而是从现象出发理性推理出来的,本质不在现象之内而存在于现象之外。这种理性的推理包括两个要点:一是外推法,二是抽象的客观主义。这里,语言的本质是一种独立于现象的、抽象的客观存在。例如,索绪尔把语言符号定义为“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音响形象”这个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呢?人们一般认为,语言指用一定的声音表达一定的意义,但索绪尔认为声音有个体差异,人们说“gentleman”,其实每个人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每次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样。(索绪尔 1999:152)那么,“语言指用一定的声音表达一定的意义”这个表述是不科学的。但事实是,尽管人们说“gentleman”时声音有个体差异,大家却能够听得懂这些声音,知道它们表达的意义。索绪尔从这个事实理性地推断出在这些具体的声音之外潜存着一个语言现实,声音是这个抽象的语言现实的具体化,索绪尔把这个抽象的语言现实称为“音响形象”。(Joseph 2004:62-63)

索绪尔的“语言”就是基于类似的理性推理而得出来的。索绪尔认为,言语活动是异质的,包括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成分,是一个包含个体差异的混杂的总体。但语言交际却能顺利进行,索绪尔由此理性地推断出,言语活动还有个人以外的东西,即属于社会的部分。(索绪尔 1999:36)索绪尔把属于社会的部分叫做“语言”(系统整体),把属于个人的部分叫做“言语”(社会规范)。“言语”是“语言”的具体化;“语言”是潜存于“言语”之外的本质,即语言自身的结构或符号系统。这个本质独立于“言语”,并超越“言语”,是一个抽象的客观存在,具有自己的生命——这跟语言本体的思想基本一致,跟索绪尔社会心理主义的语言观也有内在联系。

3.3 索绪尔社会心理主义语言观创造的对象

“语言”是索绪尔社会心理主义语言观创造的对象。其社会心理跟他使用的其它很多术语一样,有特定内涵,不能按通常意义来理解。本文认为,索绪尔的社会心理主义本体论是在批判新语法学派的个人心理主义本体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与新语法学派一样,索绪尔也认为语言是心理的。在语言的使用中,任何人的心理过程都是一样的,不同的人之所以能够进行语言交流,就是因为建立在共同的心理过程的基础之上。(申小龙 2005:102)然而,索绪尔和新语法学派有着截然不同的逻辑推理:新语法学派的语言观基于不同的个体心理,语言交际之所以能顺利进行,是因为个体间存在一个共同的心理基础,也即社会心理。这个社会心理不能独立于个体心理而存在,而是包含在个体心理当中,是不同个体心理当中共同的部分或重叠的部分。从其特征上看,新语法学派的社会心理相当于言语实践中产生的社会规范;而索绪尔则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个体心理是不稳定的,不同的人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是因为在个体心理之外存在着一个独立的社会心理——一个同质的语言系统,正是这个超越个体心理差异的社会心理保证语言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索绪尔的社会心理是集体心智,具有系统整体特征,跟新语法学派的社会心理的含义完全不同。

集体心智的重要特征是它的系统整体性。Harris & Taylor认为,这种整体性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整体的社会层面,另一个是整体的系统层面(1989:180-181)。我们先讨论整体的社会层面,然后讨论整体的系统层面,最后讨论二者的关系。集体心智到底是一个客观存在还是索绪尔理论构造出来的,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集体心智是索绪尔从抽象的形式入手建立的模型,是在研究者的精神世界中推演出来的。(申小龙 2005:185)这等于说,集体心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仅仅是语言学家为了理论分析的需要创造出来的理性对象。索绪尔虽然明确提出“观点创造对象”,但他坚持认为集体心智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社会现实性。他指出,集体心智是一个社会事实,但这个社会事实不指社会规范,我们不能把“语言”跟单纯的契约相提并论。(索绪尔 1999:107)契约是约定而成的,人们可以改变它;而整体的社会层面表明,“语言”一旦形成,成为社会心理,它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社会事实,具有社会生命力和社会约束力,它的社会现实性不容许个人和社会随意改变。

众多学者指出,索绪尔社会事实的思想来源于法国社会学家德克海姆的社会学。(Holdcroft 1991:144-147,赵蓉晖 2000:14,张绍杰 2004:42-46)德克海姆的社会学认为社会事实是个人事实之外或之上的独立存在,以集体形式表征出来,并对个人施加限制。(张绍杰 2004:42-46)索绪尔把超越个体心理之上的社会心理当成客观存在的事物,认为它独立于个体心理,以集体的形式表征,因而社会性是其内在特性之一;社会心理有别于个体心理,在集体中才是完全的存在,因而是一个整体;社会心理具有无意识性,是个体间语言交际的基础,并对个体从外部施加限制。本文认为,整体的社会层面表明语言是一个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的概念又是我们理解“语言”的社会性的关键。本文提出,语言的社会性指它的社会现实性和社会心理的整体性,也指对个体使用者的强制性。

人们认为索绪尔的集体心智这个概念受到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索振羽 1994:14,赵蓉晖 2000:14,张绍杰 2004:46-50)我们认为,整体的系统层面指系统整体先于组成单位而存在,我们只能先找到这个整体,通过分析得出语言的单位或实体;而不是从各项要素或单位入手,把它们加在一起就可以构成系统。(索绪尔 1999:159)换句话说,符号依赖于系统内部的其它符号而存在,符号间的差别和对比构成符号的价值;“语言”就是这样一个纯粹的价值系统,除了它的各项要素的暂时状态以外并不决定于任何东西。(索绪尔 1999:118)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索绪尔的系统是自足的,“语言”的系统性就是它的整体性,系统性也是它的自足性。系统层面的整体性还表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是相对不变的,即使有所变化,系统从来不是直接改变的,它本身不变,改变的只是某些要素。(索绪尔 1999:124)

集体心智的整体二重性表明,语言的社会性和系统性都是语言本体的内在特性,二者是统一的,语言既是一个社会事实,又是一个自足的符号系统。系统性是语言的典型特征,而社会性则是“语言”这个符号系统存在的现实性基础。

4 结束语

本文讨论社会规范的形成方式和特征,发现它跟作为系统整体的“语言”的特征截然不同。从言语实践中产生的社会规范实际上是拥有创造者的语言,相当于索绪尔理论中的“言语”,它不是索绪尔确立的语言的本体。“语言”是索绪尔语言本体观、语言科学观和社会心理主义语言观创造的对象。社会规范和系统整体的关系是语言和“语言”的关系,即语言与语言的本体的关系,也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索绪尔确立的语言的本体是集体心智,这个本体是一个社会事实,同时又是一个自足的符号系统。语言本体的社会性和系统性是统一的,系统性是“语言”的典型特征,而社会性则是“语言”这个符号系统存在的现实基础。

岑运强.言语的语言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顾曰国.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一:语言、符号与社会[J].当代语言学, 2010 (3).

李洪儒. 索绪尔语言学的语言本体论预设——语言主观意义论题的提出[J].外语学刊, 2010 (6).

刘艳茹.索绪尔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J].外语学刊, 2007 (4).

潘文国.从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到语言研究的哲学转向[J].外语学刊, 2008 (2).

申小龙.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索振羽.索绪尔的语言共时描写理论[J].语文研究, 1994 (1).

涂纪亮.现代欧洲大陆语言哲学[M].武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叶起昌.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本体论层面比较[J].外语学刊, 2011 (1).

张绍杰.语言符号任意性研究: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赵蓉晖.论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中的社会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5).

Harris, R. & T. J. Taylor.LandmarksinLinguisticThought:TheWesternTraditionfromSocratestoSaussure[M]. London:Routledge, 1989.

Holdcroft, D.Saussure:Signs,Systems,andArbitrariness[M]. Cambrid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Joseph, J .E. The linguistic sign [A]. In C. Sanders (ed.).TheCambridgeCompaniontoSaussure[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Saussure, F.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M]. Trans. W. Baskin. New York, London:Mcgraw-Hill Paperback, 1959.

OnSaussure’sLinguisticOntology

Li Wen-xin

(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ongguan 523808, China)

Saussure’s ideas on linguistic ontology are ambiguous in thatlangueis taken as social conventions as well as a holistic system. 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that Saussure’s ideas on social conventions and a holistic system are self-contradictor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means by which social conventions and a holistic system are formed, and sums up the relative characteristics that social conventions and a holistic system may have; and then, it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onventions and a holistic system, and probes deeply into Saussure’s linguistic ontology. The paper finds thatlangueas an abstract holistic system is thelinguisticbeingcreated by Saussure based on his viewpoint of ontology, science, and social psychology.

Saussure; linguistic ontology; social convention; holistic system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当代汉语大众语篇中的篇际互文性研究”(12YJC740114)、广东省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语篇中篇际互文性的语用学研究”(08K-05)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滚动支持项目“全球化背景下的篇际互文性研究”(x2wyD2117910)的阶段性成果。

B089

A

1000-0100(2012)02-0006-4

2011-12-11

【责任编辑李洪儒】

猜你喜欢
索绪尔本体论本体
眼睛是“本体”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索绪尔的语音价值理论初探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〇引进与诠释——语言哲学视域中的索绪尔思想研究(2)
被“延异”的语言*——德里达对索绪尔的批判再审视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