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内核

2012-03-20 14:05何炎晖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气功道教

何炎晖

(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传媒系,陕西 西安 710068)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这个辉煌的年代里,充满活力的大唐帝国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并以博大的胸怀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唐代的思想文化在总体上呈现出以儒学为正宗,儒、释、道三教并存又各显千秋的一种多元的文化格局。这种文化格局广泛且深刻的影响了唐代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造就了唐代体育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将中国古代体育推向历史的高峰。

1 儒家思想与唐代体育文化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一直是正统的思想学说。在人生观方面,儒家以“仁”建构了其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人生境界,这种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是通过儒家的一些言论规定其本质内涵的。比如,儒家倡导“温良恭谨让”,“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以和为贵”,“中和为美”,“内圣外王”,“中庸之道”等等。不难看出,这种理想人格强调道德的自我修养和理性自觉。正是这种人格理念和人生教导使得中国古代体育呈现出礼仪性,表演性,趣味性、娱乐性,讲究个人的技巧性,注重修身养性,缺乏甚至排斥激烈的竞争、对抗的体育活动。例如,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武术崇尚武德,“把武德看得比武艺重要,把比武时的德行看得比胜负更为重要,更反对恃强凌弱,逞能耍横。”[1]所以,儒家思想中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影响总是和他们的“仁”学紧密相联的。

到了唐代,在思想文化领域虽然没有像汉代那样“独尊儒术”,而是采用儒、道、释三教并存的开放政策,也不排斥其他思想学派,但从国家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来看,儒家思想影响力更大。如唐太宗认为“下之所行皆从上之所好”,并言“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2],表明他治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旨,即位前后一直致力于儒家思想的复兴。这时,许多仁人志士受大唐盛世的感染,受儒家一贯主张的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渴望通过建功立业、扬名不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或驰骋沙场安定边关和拓展疆域;或通过武举进入国家机构。这些行为的实践和实现都与自身身体素质的加强锻炼是分不开的。所以,从根源上看,他们进行身体锻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就由此我们不妨说,是儒家思想带动了唐代体育活动的发展和繁荣。更重要的是现实的需要和社会的崇尚使得唐代的体育活动充满着强烈的竞争精神,体育竞技空前繁荣,出现了很多充满对抗和竞争的体育活动项目,如角抵,竞渡、拔河、马球、蹴鞠、击鞠等等,让唐代的体育活动显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风采,也是对以往体育活动的极大突破。而儒家思想对唐代体育活动的影响也使得唐代的部分体育活动带上了浓厚的道德色彩。比如,唐代的“十五柱球”游戏,就是把儒家所提倡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与所反对的“傲、慢、佞、贪、滥”分别书于十五球上进行游戏,以打中写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朱字柱者为胜,打中写着“傲、慢、吝、贪、滥”墨柱者为负,把儒家的道德意识直接和具体的体育活动联系起来。

2 道家道教和唐代体育文化

老庄道学是以“道”为最高范畴和核心范畴,融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于一体的本体论学说,重自然,重天真本性,其中也包含着一些崇尚自然、保健养生的思想。如庄子的名著《养生主》就是一篇生动且深刻的关于保健养生的论述。“养生主”的意思就是保健养生的主旨、要领。养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这样就可以保全性命,可以保存天性,可以保养精神,可以尽享天年。庄子还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进一步说明人的养生必须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也就是遵循人体的自然规律。

到了汉代,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道教。道教是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经过个人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宗教。该教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就可以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有学者说:“从本质上说,道教主要是依于老子道家效法天道的自然论和‘重生贵已’的人生论而将‘长生久视之道’进一步发展为长生成仙之道,希冀把道家所向往的逍遥人生再无限地加以延长。老子道家讲长生,却并不讲不死,老子道家效法自然的长生说是一种养生论,道教则通过对永恒而自然的“道”的敷演而将养生论发展为长生不死的宗教解脱论。为了实现长生不死的宗教理想,道教不仅虚构了一系列的神仙以为楷模,而且提倡并实际从事各种各样的道术修炼活动。”[3]由此也就产生了许多修炼方法:炼丹、服食、吐纳、胎息、按摩、导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诵经等。就气功而言,道教气功门类甚多,既有守一、存思、行气、内丹等静功,又有导引、按摩等动功。道教呼吸修炼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气法,它与现代气功中所讲的调息、吐纳、内视气功法、守丹田气功法很相似。所以,无论是先秦时的老庄道学,还是后来的道教思想,这些理论及其实践对中国体育思想和体育活动起到了丰富和推动的作用,它们影响并形成了后世中国颇具民族特色的一些养生和体育保健活动。

在唐代,唐朝皇帝利用道教始祖李聃姓李、皇室也姓李的巧合,称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聃的后代,是“神仙之苗裔”,道教因而也就成为李唐王朝信奉的重要宗教,获得了蓬勃发展。而道教所信奉并宣扬的我命在我、长生不老和得道成仙的思想也极具诱惑的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唐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道教式的修炼保健养生获得了恣意生长的温床,成为了近三百年的唐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道教对唐代体育活动的影响,主要是其中的导引、按摩、气功等和健身养生相关的修炼及其方法,特别在医疗保健上的运用更为广泛。

在这方面贡献较大的是孙思邈。他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和养生家,一生崇奉道教。他的著述很多,主要有《千金方》、《枕中方》、《摄生真录》等,其中应用了许多道教的养生、导引的方法。他认为行气导引,可以增进健康,祛病延年。他还创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卫生保健体操,如:“卧起,平气正坐。手叉掩项,目南视,上使手项与争,为之三过”。他认为常做这些运动,“使人精和,血脉流通,风气不入,行之不病”。所以,孙思邈堪称我国古代体育医疗专家。另外,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说善于辟谷、导引、服食之术,道行颇深,被睿宗、玄宗召见多次,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著有《天隐子》、《坐忘论》、《修真秘旨》、《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等书,阐发道教修道成仙理论,认为“神仙亦人”。人的禀赋本有神仙的素质,只要“修我虚气”、“遂我自然”便可成仙。他认为学道须达到“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的境界,可见其修道理论,深受老庄道学的影响。这种修道既是一套入静气功练习的方法,也是一种保健养生之术。这种修道既是道家思想的实践,也是道教的一种宗教行为。就是在这种修道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下,后来生发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运动方法,如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慢行百步功,等等,许多功法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所以,唐代时道家道教的思想也影响了唐代的体育文化,是唐代体育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和渗透中,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佛教思想和唐代体育文化

众所周知,佛教是一种关于人生终极关怀的宗教,是普渡众生到达西方极乐世界的宗教。那么,怎样到达这种理想的彼岸世界呢?为此,佛教通过制定各种教义和修行的方式方法,教导、指引世人如何走向美好的彼岸世界。在制定的各种教义和修行的方式方法中,很多人认为它们是和体育健身没有关系的,甚至是和体育冲突的。因为佛教宣扬“色空”观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要求大家不要执着于“相”,这样才能摆脱各种苦恼得到解脱。人的肉体就是身“相”。显而易见,体育是执着于人的身体之“相”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佛教以关爱、普渡一切众生为己任,就人本身还说“人身难得”;并且在佛教的各种教义的规定中,在各种修行的方式方法中,包含着许多如何让人的身心都得到和谐健康的思想,这些思想还是其他体育健身思想中不曾有过的。

在佛教的许多教义和修行的规定中,告诉了人们怎样拥有健全的身“相”。首先,在佛教中,有许多外在的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锻炼活动。佛教武术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佛教看来,一切法都可以成为佛教修行者转识成智的修行媒介。在佛理指导下进行武术训练,本身即是佛教修行,武术即是佛道。其次,在佛教中有一种很好的修身养性方法——禅坐。这种养心养性的修身方法通过调整身体的呼吸、意念,使身心处于放松状态,调节人体内在的功能和气息,强调身体的外静内动锻炼,通过长期的坐禅实践,促进人体的健康长寿。第三,在佛教中有很多关于养身修心的规定。佛教说:“人身难得”,所以反对残身苦行,但也反对“色、声、香、味、触”。佛教认为享乐和贪欲会严重损害身心,对个人的心理发展极其不利,主张简单、朴素、清静的生活,加强心灵的修炼,消除欲念。另外,佛教还认为修行不需出家,重点是要把握中道的教义和精神,体现了佛教的不偏激的修行养生的生活观念。

佛教到了唐代,在不同时期随着统治者的宗教文化政策的不同,其地位和影响发生着变化。总的来说,唐王朝的统治者对佛教采取了宽容和扶持的政策,大都利用佛教来为封建统治服务。在帝王的支持下,佛教达到了在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整个大唐帝国时期,佛教中所蕴含的体育健身思想和具体的方式方法也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体育活动,也深远影响了后世的中国体育活动。佛教对唐代体育活动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佛门中盛行研习武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少林寺武僧昙宗等十三人生擒王仁则,助唐王李世民作战,立下功勋,为少林寺赢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使少林武术从此闻名于世。而“佛教在此后形成众多宗派以后,客观上更助长了习武之风的盛行,以由此显示自己宗派的地位。后世武术宗派与师承,与此不无关系。”[4]二是一些宗派兼收并蓄创立了一些新的练习气功的锻炼方法。如天台宗创立的“止观坐禅”除病法,主要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以除病练功。“尽管其目的在于‘成佛’,但就功法本身而言,却是珍贵的气功锻炼方式,对当时及后世的体育发展不无影响。”[4]三是印度瑜伽与中国导引术相结合,丰富了中国体育健身的内容。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所篡《千金要方》第二十七卷《养性·按摩法》中记载有“天竺国按摩法”。他十分推崇这套按摩法,并说这套按摩法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修炼法,其中有许多典型的瑜伽动作。由此可见,印度瑜伽至少在唐代已传入我国,但只是将其中难度较低的动作保留下来,同中国已有的导引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健的导引术。第四,在佛门中还盛行其他主静的活动,比如气功、围棋、坐禅等。而佛教的禅定入静是我国古代体育养生保健的重要法则之一,对我国养生保健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这些体育健身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佛门之中,而是深受各阶层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在社会上也长盛不衰。

4 结语

体育文化可以说是我们人类最古老的文化,而后世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会以不同的程度影响并滋养着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朝代,也是比较典型的思想文化多元并存的朝代。况且,大唐王朝也善于继承、兼收并蓄以往的百家思想文化,所以,无论是本土文化,还是异域文化,无论是中原汉文化,还是周边少数民族文化,思想文化总体上呈现出以儒学为正宗,儒、释、道三教并存、共同发展的格局。这种格局对唐代的体育活动及其文化内涵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对唐代体育活动具有渗透、指导、创新和促进作用,各种体育活动彼此之间也并非是唯我独尊地排外独立发展,而是互相借鉴、依据自身需要选择取舍,所以唐代思想文化的开放与多元发展的格局,是唐代体育文化发展与繁荣的思想内核,使其在体育运动领域比以前的魏晋南北朝及以后的宋王朝,都显示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唐代体育活动具有雄伟昂扬、广阔磅礴、健美奔放的特点,充分反映了大唐帝国的繁荣强盛的精神面貌。今天,我们审视唐代体育文化的思想内核,也是为了在体育文化和生命美学追求等方面借鉴古人,寻找共同的规律,发掘并调动今天人们被工具理性长期压抑的人性,让体育活动真正成为一种审美游戏提升人们的生存质量,从而促进我国现代体育的健康发展、全民的健康以及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1]史兵,候树远.沈涛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深层结构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7(5):3.

[2]刘永刚.儒释道三教与唐初政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8.

[3]洪修平.老子、老子之道与道教的发展[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7(4):15.

[4]黄伟,卢鹰.中国古代体育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159-160.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气功道教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一)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健身气功(二)
西夏道教补议
健身气功表演的当代社会价值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儒家思想与书法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