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年走基层扎实转作风

2012-03-27 01:54杨传彬
新闻前哨 2012年1期
关键词:荆门作风稿件

杨传彬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既是上级对媒体记者的要求.也是媒体本身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多年来,荆门日报传媒集团始终坚持让记者行走在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实践“三贴近”中锻造采编人员过硬的工作作风,创造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新闻精品。近十年来。本集团先后获得“中国地市报经营管理十强”、“湖北省文明单位”、“湖北省出版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国新闻出版报》等介绍了本集团改革发展的相关经验。

一、多个主题、多种形式走基层

记者深八基层,在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在基层发现新闻、采编新闻,一直是我们对编辑、记者的要求,也是我们长期以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追求和实践。多年来,我们开展了多个主题、多种形式的记者走基层活动。

1.“四个一联系点”。

荆门是一座新兴的中等城市。1997年以前,本市只是一个农业大市,“三农”问题是当时的工作重点。为了聚焦“三农”、对准基层.采写出鲜活的、有生命力的新闻.1994年荆门日报制定并推行了“四个一联系点”制度:即为每名记者确定一个乡镇作为联系点,要求记者每年总结一条成功经验,推出一个典型人物,为乡镇办一件实事,结对一个贫困户。后来,随着集团所属媒体的增多和采编人员队伍的扩大,我们将联系点由全市57个乡镇扩大到街道、社区和企业.但“四个一”的要求坚持不变。这项活动,我们一直开展到现在,还将开展下去。

2“驻村(厂)一周”。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改革进人深水区.农村土地二轮承包、税费改革等相继进行,企业和农村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为了真实反映改革现状,维护荆门的稳定和谐,1997年,我们开展了“驻村(厂)一周”的活动:即每名记者每年选择一个村(或者企业)进驻一周,与农民(或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访工人农民,开展调查研究,除采写至少l篇反映该村(企业)改革发展的新闻以外,还必须撰写1篇调查报告。由报社提交有关部门供领导决策参考。这项活动至2001年告一段落。

3.“记者体验”。

为了全面反映基层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和生活,从2002年开始,荆门日报社开展了“记者体验”活动。《荆门日报》、《荆门晚报》的记者转变“角色”,到农村、厂矿、学校、社区、派出所、商场乃至农贸市场,有的记者到菜地割白菜雪天拉到街上去卖.有的到煤矿下深井去采煤.有的在大街上当起了临时交警,有的在幼儿园当起了保育员,有的接过农民的秤杆在菜市场帮农民卖起了菜……这些现场感极强的几乎原生态的新闻在《记者体验》这个专栏刊出后.得到了领导和市民的充分肯定。“记者体验”也成为了本集团一个品牌,坚持到现在仍在常年开展。

4“挂职社区”。

报社旗下的《荆门晚报》面对的读者主要是城市社区居民。为了全面了解社区居民的所想、所需、所盼,同时为了锻炼记者做群众工作的能力,2005年,报社与民政部门协商后,《荆门晚报》编辑部挑选了一批担任部室副主任的记者,到荆门城区的部分社区当起了“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时间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里.这些编外的“社区干部”不仅为编辑部传回了大量的现场感强、和社区居民“零距离接触”的稿件,还为所驻社区的居民办了很多实事,深得居民的好评。

5.“记者五走进”。

从2009年开始.荆门日报传媒集团以“记者转作风、媒体转文风”为主题.扎实开展以“走进企业、走进新农村和城镇社区、走进高新区、走进创业人群、走进火热营区”为主要内容的“记者五走进”活动。近三年来,集团旗下媒体的150名编辑、记者共走进了600多家企业.500多个村.100多个社区,7个经济开发区和空军、武警、消防的数个军营.刊播新闻稿件、视频1400多篇(幅),推出“创业之星"200多人,撰写调研报告27份。集团还与沙洋县拾回桥镇丁岗村“结对子”,将该村作为集团的联系点.派出南集团领导1人、记者2人组成的小组驻该村,近三年来筹集资金20余万元,帮助该村修路、建文化室、图书室等,还分期分批组织编辑记者到该村调研和体验生活,开展一些结对共建活动。

6.“百名记者走四百”。

为了全面锻炼记者作风,今年初集团启动了“百名记者走四百”活动.共选派100名记者走进100个村、100个店(商场)、100个企(业)、100个院(机关),听民声,访民情,集民智、解民难。截至目前,此活动共刊发稿件、视频600多篇(幅),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124件,办实事79件。

7.“记者进社区”。

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今年8月.荆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万名干部进社区”活动。借助这一东风,本集团派出由1名集团领导和2名年轻记者组成的工作组进驻到掇刀区关公社区,扎实开展“访民情、建组织、搭平台、办实事”活动。9月2日,我们组织100名记者同时走进该社区,开展大走访、大调查,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截至目前,百名记者在该社区已走访居民428户,帮扶困难居民16户,指导社区换届工作,解决了社区群众反映强烈的主干道乱停车、出店占道经营、小区缺乏监控摄像头等问题。同时,《荆门晚报》还将“第二届读者节”与“记者进社区”结合起来,免费为居民办就业技能培训班,举办理财讲座,帮助居民维权等。现在,这一活动仍在继续深化中。

8.“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为了将中宣部要求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落到实处,本集团董事长、各媒体的总编辑带头深入基层采访,各部室主任、记者都有明确的走基层的要求与采访稿件任务。目前.集团100多名记者奔走在田间地头、活跃在厂矿车间、穿行在大街小巷,已刊播“记者在基层”稿件、视频200多篇(幅)。

二、“身入”“心入”“深入”尝到了甜头

近年来,荆门日报传媒集团记者深入一线,深人群众.扎实的“记者走基层”活动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收获。

1.转变了记者作风。

脚板上的泥土有多厚.记者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就有多深。长年坚持走基层活动,让荆门日报传媒集团的采编人员具备了一种深沉的“平民情怀”,有一种良好的风尚:以行走在基层为荣_.不屑于大会小会泡会议:以接待来访的群众为荣,不屑于被哪个部门领导“召见”;以采写一线的现场新闻为荣,不屑于抄材料编简报。编辑记者都乐意与群众打交道,乐意为百姓写新闻。记者彭文杰被车撞伤在抗洪采访第一线.记者陈怡中秋节自己掏腰包买月饼去看望社区的贫困户,腿有残疾的记者董玉清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大街小巷,年轻记者代忠勇一年写满二十几个采访本……这种精神和作风,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速成”的.而是长期行走在基层所积淀而成的。十多年来,本集团旗下的媒体,

没有出现过一次因报道问题而使社会不稳定的事件,没有刊登过一篇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与我们记者深人扎实的采访作风是分不开的。

2.培养了一批人才。

走基层最锻炼人,也最成就人。一是出现了一批专家型的编辑记者。集团编辑记者共出版新闻业务专著十余部.其中1部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3人获荆门市政府特殊津贴;4人获省委宣传部表彰;2人入选“荆门市十大杰出青年”。二是提高了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集团的所有班子成员.都是从记者、主任一步一步提拔上来的。三是提升了记者的业务能力。近年来,分别有3名记者和1名特约记者被湖北日报、党员生活杂志等媒体录用或调走。

3.推出了一批典型。

近年来,集团旗下的媒体推出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基层先进人物,如全国先进党务工作者、扎根血吸虫疫区的胡忠诚,全国人大代表、一人守护一所学校的库区女教师毛可春,中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提名人物、背着盲母上大学的“中国孝女”刘芳艳,全国五四青年标兵、全国“十大爱民警察”提名人的社区民警廖承枫。牺牲在“三万”活动一线的驻村干部刘军,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书记周永康称赞为“现代文成公主”的、远嫁新疆维护民族团结的荆门姑娘陈双梅等等。荆门出现的这些先进典型.为全国瞩目的“湖北群星现象”增添了光彩。而这些先进典型。都是本集团记者在基层一线首先发现的,这不能不说是“记者走基层”活动的重大收获之一。

4.打造了一批精品。

脚板底下出新闻,脚板底下出精品。近十年来,集团旗下的荆门日报、荆门晚报、中国三楚传媒网等媒体,共获中国新闻奖提名奖1件,湖北新闻奖40多件(其中一等奖8件)等。其中,《穷途“没”路》、《山乡唱响“快板歌”》、《荆门发现郭店楚简》、《荆门召开水价调整听证会》、《石牌“豆腐经济”现象》、《永隆大白菜往哪里销》、《会计委派“荆门经验”名扬全国》等在全国、全省产生重大影响的优秀作品,无不是记者在基层一线捕捉到的新闻。

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引发的启示

1.党委重视、领导示范是前提。

每年春节后的本集团第一个党委会,都要研究队伍建设,将人才培养和走基层锤炼记者作风作为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周密部署全年的记者走基层工作。社长和总编辑每年都多次带着记者,深入农村、企业和社区,与农民、工人和居民面对面采访、心贴心交流。在“走、转、改”活动中。社长吴道银带领记者翻山越岭走进一个极其偏僻的小山村——香山村,采写了《产业灵动山水间》消息;总编辑聂志柏到防汛抗洪的第一线,,先后发回了大量的稿件。各媒体的总编、副总编,每个季度都带队到基层一线,围绕一个时期的宣传重点,进行深入采访,写出有分量的示范性稿件。党委的重视、领导的带头,不仅保证了记者走基层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而且为编辑记者提供了示范。

2骨干上阵、全面参与是基础。

记者走基层能不能顺利扎实地进行下去,就要看集团内的所有记者是不是都覆盖到了。有几个甚至一个记者没有到基层去,在编辑部内就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记者走基层活动,我们都要给所属媒体所有采访部室的主任分配任务,要求重大选题的采访必须由作为业务骨干的主任事前做好认真的策划,带领部室记者到一线去深入扎实地采访,采写出重量级的稿件。这样的“走基层”,才有效果,才有质量。

3走改结合、打造品牌是关键。

“走基层”最后的落脚点在于文风是不是真正改变了,是不是打造出了有影响力的品牌。我们通过设置专栏。要求记者真正深入一线,亲临第一现场。写出现场感强的作品。像荆门日报的“普通劳动者”、“记者五走进”、“零距离新闻”、“视角”等专栏,荆门晚报的“第一现场”、“记者跑腿”等专栏。就为这些深人第一现场的稿件提供了发表平台,同时也成了读者喜爱的专栏品牌。

4狠抓落实、健全机制是保障。

把记者走基层这项活动抓落实,避免“雨过地皮湿”、“一阵风”,最重要的是建立长效机制。我们要求每个编辑部事先拿出详实的方案,按方案逐人、逐项地督办检查落实。比如“四个一联系点”活动,年初就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媒体并落实到个人,年中进行一次统计督办,年底凭相关硬件结硬账。同时建立并完善必要的激励机制,对记者下基层的稿件实行奖励上的倾斜;在每年底的“采编之星”评比中,加大“下基层采访”的权重,激励记者多深入基层。多写些“三贴近”的作品。

猜你喜欢
荆门作风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三老四严”作风诞生记
能源管理系统在荆门石化的应用
菊逢盛世,韵满荆门 第十二届中国(荆门)菊花展览会侧记
行书·李白《渡荆门送别》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