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推进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2012-03-29 00:21王红岩
关键词:研修校本改革

王红岩,熊 梅

学校推进课改的实践与思考

王红岩1,2,熊 梅1

笔者选取了课改推进的典型案例,主要探讨个案学校推进课改的实践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主要围绕行政推动,彰显课程领导力;专业引领,自主创新;校本研修,问题探究;科研导航,课题带动;制度创新,持续推进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课改推进中的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课程改革;学校;推进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为标志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目前为止已进行10余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一些学校确实经历与体验了课程改革,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他们已经认识到要以全新的素质结构和行为方式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但是改革就意味着打破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这种改变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就意味着要经历痛苦的历程,他们也在尝试着去做,但在经历一番波折之后,觉得难以驾驭和操作,甚至觉得挫败,没有安全感和成就感,进而感到焦虑和痛苦,也逐渐有了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就知难而退,又回到了原始状态,因此他们在经历短期的尝试失败后又回到最初的“轻车熟路”上去了。

为什么经历一番波折后又要回到原点,而有些学校却能够积极深入地推进课程改革?尽管他们历经了探索、迷茫与痛苦,但是他们却通过反思、奋进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深刻领会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充分发挥学校领导者和教师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积极挖掘学校自身的变革动力,他们能够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践探索为基础,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课改实践,在课改实践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理论研究成果,以不断探索的精神推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学校整体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崭新局面。

为什么他们能够深入地推进课改?他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他们能否为其他学校提供范例和借鉴?基于此,笔者选取了课改推进的典型案例,以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东师附小)为例,探讨一所小学推进课程改革的实践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旨在为课改推进中的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行政推动,彰显课程领导力

行政推动,整体协调,是课改工作顺利推进的坚实保障。尽管行政力量具有非持久性的特点,但却是推动课改发展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是课改持续推进的关键举措。行政推动整合了学校各方面的资源要素,形成推进工作的合力,并且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课程改革具有强大的推进动力。同时通过行政推动,能够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体制、研究机制,形成强有力的行政执行力,而且通过长期的制度性约束,也能够将某一种观念或行为习惯内化为学校主体的自觉行动。

2001年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之年,同时也是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梅博士执掌东师附小帅印之年。校长犹如乐队的指挥,指挥是否得当,决定能否弹奏一曲和谐的课改之声,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课程改革能否在学校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在课程改革实施初期,东师附小同许多学校一样,机遇与挑战并存,无论是行政人员,还是一线教师,都面临着诸多困惑和疑问。面对这种局面,学校加强行政推动力度,推动课改实施,积极解决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校长和学校领导班子一致认为:如何将课改精神落实到学校实践层面,争取教师最大程度的参与和支持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学校以科研为先导,实行专业引领,进行理论培训,保证课程改革按照正确方向运行。同时学校把课改深层次推进工作作为一项整体工程,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形成合力,进行宏观决策和督促评价,以强有力的行政推动为突破,以学校制度的构建为支撑,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实现课程观念的更新与转变,为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课程改革能否在学校得到有效实施,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自始至终贯穿于课程的设计、决策、实施、评价整个过程之中,校长能否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出发,贴近学校的“最近发展区”,宏观上对课程整体把握,微观上对教学具体指导,决定着课程改革能否在实践层面上有效实施,以及课程改革的推进程度。可以说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是深层次推进课程改革的动力与源泉。

二、专业引领,自主创新

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发生地,作为课程改革的基本单元,其中教师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模式,成为推动课改成功的一种必然,尤其是教师在课程理论、技术与方法、能力等方面与课改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存在,学校必须将其作为推进课改首要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东师附小按照“做人师、培优师、树名师”的培养目标,提出要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具有国际视野、鲜明个性风格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作为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校长,以自身的学术精神引领和指导全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辐射作用。学校建立专家信息库,成立课程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优势,整合各方人力资源,构建专业支持体系,为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智力支持。课程改革的过程既是自上而下的赋权增能,又是自下而上的自主创新。学校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术领导——学科自主”的课程领导模式,设立了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由校长直接领导,由学校领导班子、教研部主任和学科委员会主任组成,负责研究、讨论和审议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方案,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年级组、教研组、学科组以及全体教师的集体智慧,引领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为了使学校课程方案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学校按照学科数量共建立了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等12个学科课程委员会。学校为学科委员会赋权增能,按照“自主决定、自主规划、自主研究、自主实施、自主评价”的原则,制定课程方案、组织实施、开展评价,不仅扩大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增强了学科课程研究的实力,而且也培养了教师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自主创新的机制确保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使教师成为课程改革的主人,使教师从思想到行为都发生深刻的变化。由此可见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变化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前提和保障。

三、校本研修,问题探究

校本研修是指由学校为发起者、教师为主体,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重点,以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为基本方式,以改善教师教育行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校本教研与培训制度。校本研修的核心就是要改变教师在传统培训中所处的被动地位,突出教师的自主学习和专业发展。

东师附小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校本研修以问题探究为主,从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自认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出发,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课题选择上,着眼于课程改革的走向,立足于课堂教学,基于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是一种从实践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行动研究。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既关注宏观层面教育教学的共性问题,又关注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同时关注教师的课堂实践,从教育教学实践中筛选提炼出研究课题,一起研究,不断反思,共同成长。校本研修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教师的自我反思到集体的同伴互助,还有校内外专家的专业引领,内容也丰富多彩,如学术沙龙、TT合作等。在课改的大背景下,通过校本研修活动,大部分教师实现了专业成长,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而是逐渐成长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实践者、思考者、研究者”。

校本研修以问题解决为基本范式,通过校本研修使教师开阔了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科研能力,强化了自我发展的意识。校本研修成为课程改革走进教师、走进课堂、走向学生的中介与桥梁,是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有效抓手,成为学校有效推进课改的重要手段。在课改背景下切实开展校本研修,多角度、多方位地整合教育力量,创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态环境,确保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的实践中实现专业发展。

四、科研导航,课题带动

科研是强校之本,已成为众多校长与学者的共识,也成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主题与必由之路。东师附小以课题为载体,形成教育科研的带动与辐射,采取多项措施扎实推进课程研究。在熊梅校长的带领下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以及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学校的办学水平迅速提升,学校的课改推进工作成效显著,在一定区域内发挥了相当程度的示范作用,为我国基础教育学校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

学校凭借专家型校长的学术专长,通过申报“十五”、“十一五”科研课题,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办学质量,实现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学校通过核心课题带动,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对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和探索,组织和吸纳全体教师共同参加课题研究,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有效解决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实现教师从“经验型”到“学习型”再到“学者型”的类型转换,引领了课改推进的方向,有效地推动了课改的实施。

随着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向前推进,教育科研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课改的纵深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背景,教育科研工作也成为学校长期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促进教育工作者用教育科研手段来面对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挑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向从事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凡是能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成为教育工作的能手”。

五、制度创新,持续推进

行政力量的非持久性,始终具有随时中断的隐忧,导致人们担忧其背后不稳定的行政推手,但是若将其作为固化的制度保存下来,其作用的持久性也就彰显出来,通过长期的制度性的约束,能将某一种观念或行为习惯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追求。制度的构建与创新是课程改革在学校层面可持续推进的根本保障,通过创新和完善管理制度,逐步从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走向自下而上的教师自主、自律的行为,进而保持其持久参与的动力。

东师附小以完善管理体制为核心,建立完善多项管理规章制度,如校本研修制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制度、教师研究发表会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经费投入保障制度等等,推进了学校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的管理进程,形成了靠制度管理学校的局面。

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体现的是意志和习惯,更是一种文化。所有活动的实施与开展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应有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制度创新,是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与支撑,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以人为本、自主自律,民主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方式。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需要校长思想和文化的引领,更需要制度的规范。

(作者单位:1.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吉林体育学院教务处)

G423.07

A

1001-6201(2012)03-0231-03

2011-12-30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1YJA880123)。

[责任编辑:何宏俭]

猜你喜欢
研修校本改革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改革之路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