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教学艺术

2012-03-31 11:41郭小芳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人格受众情境

郭小芳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5)

责任编辑 袁丽华 E-mail:yuanlh@yangtzeu.edu.cn

西方修辞自古希腊开始,有“良言学”、“诡辩术”之称,亚里士多德将其定义为说服的艺术,乔治·肯尼迪称之为“通过包括语言在内的符号体系传递给他人的一种情感和思维上的内在能源,借以影响他人的行为或决定。”[1]刘亚猛教授认为西方修辞学是“通过象征手段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的一门实践”[2]。西方修辞无处不在,它潜伏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实践中,在政治、经济领域中的运用最为明显,其在文化教育领域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西方修辞在文化教育领域的运用方面解读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师的课堂讲授是一种通过语言传授知识的修辞实践,一个深谙西方修辞典范的学者懂得如何运用西方修辞增强课堂语言的说服力,使学生对课堂传授的知识产生认同感、信服感,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一、修辞形势、修辞受众与修辞姿态

第一,必须充分考虑修辞形势,修辞者的一言一行都必须考虑其所处的修辞情境,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创造新的修辞情境。既然教师授课是一种修辞活动,其教学过程也同样存在着修辞情境,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当充分考虑受众以及授课的话题,为受众量身定做特定的话语语境,营造一种情绪高昂、热情活跃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参与欲。

第二,教师作为典型的修辞者,必须充分把握其修辞实践活动所面对的修辞受众。学生作为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教师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参与教师课堂语言符号意义的构建,他们具有自己的思想,能够能动地对意义的构建做出反馈。教师必须考虑学生这一特定的受众群体的特征,他们的基础水平与认知水平、学习方式、学习特点、学业期望、学习动机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的选择产生质的影响。

第三,摆正修辞姿态,即修辞关系,修辞者必须根据修辞受众定位自身与受众的关系,合理地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修辞实践的两个共同存在的实体,教师作为主动修辞者,应该注意处理好修辞者与受众的关系,努力建立真诚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而并非在课堂上摆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冷漠孤傲、神情严肃的“尊严”姿态。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生关系的影响。关爱学生群体,尊重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更能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说服学生受众。

二、修辞资源与修辞人格

西方古典修辞提出三种修辞手段,即诉诸情感,诉诸道理,诉诸人格。动之以情即诉诸情感。诉诸情感是修辞者用来达到说目的的一种最显而易见的说服手段。由于人类对事物的判断并非完全是基于理智的基础上做出的,在每一种情境中都存在着某种有助于增强说服力的积极情感。教师应当首先让自己进入到一种情绪饱满、精神抖擞、神采奕奕、激情陈词、思维敏捷的精神状态,以自身的积极情感感化学生,并善于引导学生受众参与教师预设的积极情感状态中(如愉悦、满意、合作、乐观、互助、互动等积极情感),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自己达成共鸣,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与参与欲望,使其学习行为建立在愉悦的心境和健康积极的情绪中,这样教师的言语才更具有说服力。晓之以理即诉诸道理。教师课堂传授的真知或是显性知识都要有合乎逻辑的论证才能令人信服。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真知灼见如果没有经过缜密的论证推理过程是不足以令人信服的。教师应善于援引公认的原则、原理来证明自己所提出的论断的正确性、可行性、有效性。教师要想使其受众对他的观点和传授的知识深信不疑也必须诉诸合理的逻辑推理论证。感之以威即诉诸人格。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修辞人格位居这三种说服手段之首。“说服是通过人格起作用。一般说来,不论是什么话题或论断,我们总是更快的相信公正正直的人。如果所讨论的话题尚无确切知识,仍有讨论的空间,这样的人则更将赢得我们的信任。人格对于说服几乎可以说是起决定性的因素。”[3]他进一步提出修辞人格并非修辞者个人人格的自然流露这一论断,修辞者如果仅仅满足于通过自己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出的真实人格是不足以令目标受众信服的。成功的修辞活动中所折射出来的修辞人格恰恰是根据特定的修辞意图,修辞情境,修辞受众塑造出来的修辞人格。教师的课堂言辞是否使学生信服,教学效果能否发挥到最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辞在修辞过程中所构筑和投射出的人格形象。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所要求的修辞人格心中有数,特别是要对这些修辞人格的外在特征清清楚楚,并能适时地投射出某一些人格特征,以取得最大的说服效应。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育祖国未来的园丁,肩负着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教育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特殊的人格魅力。教师展现出来的人格基本特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热情真诚、正直无私、不偏不倚、待人亲切、有责任心、有耐心、崇尚知识、积极进取。教师在其学生受众的心目中所显示的修辞人格是否公正信实、值得信赖、值得尊敬,将决定其授业实践是否取得预期的效应。

英国修辞学家乔治·坎贝尔进一步提出修辞人格必须通过修辞权威产生效力。修辞者投射出的修辞人格是与一定的修辞身份相配套的,只有这两者紧密结合、互为一体,修辞者的言辞说服力才会倍增。而一定的修辞身份本身具有内在的修辞权威,因此身份所隐含的权威一旦和相应的人格特征形成一体时,说服也因此生效。教育行业赋予教师特殊的身份,他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广阔的知识视野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浓厚的专业学识沉淀是教师担任教学工作的前提,是教师通过课堂言辞说服学生受众的前提条件。具备渊博学识、专业本领过硬的教师更能通过自己的才学有力的说服学生受众;系统的教育教学知识以及心理学知识要求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把握修辞受众,根据受众的特点制定具体的教学设计,对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改变以达到说服的目的。这三者是教师这一特殊身份所具有的重要权威资源,一旦他们和教师特定人格特征相呼应,能够显著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教师的权威还来源于教师的年长年纪、教育出身背景、扎实的学术建树、丰富的教学经验等因素,这些都有可能保证教师具有可信性。

作为一种“说服的艺术”,西方修辞学在以语言为载体的教师课堂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学会掌握西方修辞典范,善于发挥语言的象征力量,在明确的修辞意图导引下,根据特定的修辞受众构筑特定的修辞形势,适时地对其受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以威,这才能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1]Herrick,James A..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hetoric:An Introduction[M].2nd edition.Boston:Allyn and Bacon,2001.

[2]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Aristotle.Trans.Kennedy,George A..Aristotle on Rhetoric:A Theory of Civic Discours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猜你喜欢
人格受众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护患情境会话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