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视阈下的大学生文化教育

2012-03-31 11:41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大学生文化

崔 建

(晋中学院 政治与历史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一、文化自觉的理论

据相关考证,“文化自觉”一词最早出自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之口,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换言之,文化自觉是人类运用理性思维对自身命运前途的把握,表现在人们建立在价值观变革基础之上的包括物质、制度以及观念文化的选择、建构等文化系统的整体发展。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整个世界被描绘成彼此依赖的世界村。货物、要素、国际资本的全球流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一种不可分割且日益加强的相互联系。全球化在将进步文明的现代生活带给世界各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价值冲突、文化摩擦等问题。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逻辑前提,费孝通先生才提出了“文化自觉”的观点,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也就是处理于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而并非“全盘西化”或是“全盘否定”,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毫无疑问,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绚烂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基础,但是在过去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传统文化却遭到巨大的冲击。在新文化运动中,“反对旧文化”无疑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却也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破坏;“文化大革命”更是使反传统文化的思想登峰造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又面临着形式多样的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文化的传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又造成了巨大影响。我们吸收了很多外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但同时也有一些糟粕。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出现了信仰缺失、价值观空位的现象。”[2]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实践表现

总体说来,文化自觉并非一个固定的概念,依据不同的主体有着不同的界定范围,同时主体的具体表现也不尽相同。就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觉而言,主体是大学生群体,而客体则是文化。据此,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应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应表现在文化创造与参与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从本质上说,文化自觉其实就是对主体精神的一种唤醒,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人的思想和观念的真正生产者正是人自己。“哲学主体性与文化自觉的密切关联性决定,提升文化自觉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全民的主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应该在自身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中进行自主准确的文化选择与创新,通过借鉴与发展自觉担负起传播与养育先进文化的职责。其次,大学生的文化自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得以体现。面对多元化的社会背景,文化自觉是不同质的社会文化和谐相处的根本之道。因此大学生应该具有辩证思维,既要认同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看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加以充分利用;又要看见其中不合时宜的落后文化,在反思中对其进行总结。一言概之,这种文化自觉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过程。“面对异质性文化的冲击,由于民族自觉与文化自觉……能在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中进行文化扬弃、采借与创造……是我们理解民族文化面临外来文化侵略时能保存传统的内源性动力。”[4]最后,对外国文化的批判与借鉴也是大学生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毫无疑问,应对文化多元化冲击的方法并不是固执坚持、全盘否定,更不是以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文化往往只有在碰撞中才能弃浊扬清,因此大学生对于中西文化的本质与特色应理性对待,力求建构一种相互借鉴、相互认同,求同存异的文化交际观,从而在多元文化的激流中提高自身文化自觉的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未来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由于我们对大学生文化教育的逐渐重视而取得了一些令人宽慰的成绩,但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状况却着实令人担忧。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大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索然乏味,对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毫无概念,甚至连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助人为乐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有所丢弃。因此,如何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将是我们在新时期面临的一项系统艰巨的工程。

三、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路径依赖

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实现并非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更不是纯粹的主观意愿,而必须是在客观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创造条件、集思广益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精神的潜移默化功能。“大学校园精神是大学人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一种思想和文化心理状态。它凝聚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体现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位。它是大学人自己构建的精神支柱,是学校无形的品牌,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它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它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弥漫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大学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渗透到大学文化的行为主体和各种文化载体之中,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大学改革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校园精神的感召力与凝聚力来实现大学生文化自觉精神的唤醒,帮助他们筑建高尚的精神家园。

其次,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时必须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实现古今衔接。传统的文化教育一直存在厚古薄今,一味抬高传统文化的弊端,换言之,“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说,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能适应中国今天发展的形势,更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理论界所注意的一个问题。”[6]从这个层面上说,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结合才能更好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实践意义,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也才最为有效。

最后,要特别注重在实践中激发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意识。“社会实践作为高校的一种有效教育形式,已日益凸显其在实践知行统一的教育观,践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原则,培养人的实干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教育功能。”[7]目前,各种实践活动已成为大学生拉近自身与社会的距离,提高创新能力以及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途径。较传统的课堂环境,在社会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很容易达到深刻性与持久性。将文化理念教育贯穿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亲身体会,可以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对自身文化坐标的定位与坚持,从而实现文化自觉的培养。

[1]顾伯平.论文化创新·中国产业评论(第3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陆建非.双语双文化论文集[C].上海:三联书店,2009.

[3]贺善侃.文化自觉与哲学主体性[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6).

[4]方铁,何星亮.民族文化与全球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5]段作章.大学校园精神的内涵探析[J].江苏高教,2007(2).

[6]罗国杰.罗国杰文集(下卷)[C].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7]赵康太.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传统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