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使用微博的专业化述论

2012-03-31 12:34
关键词:传统媒体受众内容

叶 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

一 报道行为的专业化

(一)规范自身行为,遵守职业道德

微博属于个人表达的媒体,记者的微博发言是职业行为还是纯属私人行为,能否像普通用户一样表达个人观点和言论博取公众关注?在微博上,一方面,记者作为传播者,有条件与受众直接互动,即时地传递信息;另一方面,当前传媒环境的一大趋势是“大众”向“小众”转型,记者们隐身在“大众”媒体,其“个性”往往被“屏蔽”,原来的一些新闻资源由于个性化等原因没有被采用,现在就可以借助微博这个相对宽松开放的平台来传播,而这些个性化的信息往往也是微博平台所需要的。①这也是为什么网络上网民或者记者提供的一些内容会受到高度关注的原因。“市民记者的价值体现在他们满足那些被主流媒体忽视的市场需求的能力。”记者作为主流传媒传播者与记者个体的个性化信息传播,在新传媒形态的当下,究竟应当如何把握微博的使用度呢?

美联社一名摄影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有员工将此消息通过社交网站推特先发布到网上。美联社高层在内部邮件中严厉指责这种行为是“胳膊肘外拐”,并重申规定: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而不能自行在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以管理温和著称的美联社也下“重手”规范员工使用推特,反映了社会化媒体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些传统媒体记者害怕社交媒体抢了它的风头,在一些即时性的新闻方面,社交媒体抢传统媒体的风头是很正常的,在这方面,没必要对记者是不是因抢先在社交网站发新闻而要求过严,但前提是要遵守记者的职业道德。而传统媒体记者应该在深层次的新闻及评论上想办法做的比社交媒体更好。正如路透社的报道守则所言:“路透的宗旨要求我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新闻信息。制定这一规则的目的,是要支持,而不是禁止记者利用社会化媒体这一重要的新工具。”如今,微博对于传统媒体记者已经有很多方面的价值,记者可以通过它与受众的互动获取新闻线索,或是经过核实后,将微博内容变成媒体报道内容。

(二)规范传播内容,“打假”净化微博空间

记者不仅要做好传统媒体的把关,更要做好网络媒体的把关。俗话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记者要行使自己的职责,当好把关人,保证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为网络环境建立起一面道德和法律的保护墙,“屏蔽”虚假的、不和谐、不健康的内容,创建一个良好的微博环境。若这面“墙”倒塌,不知会给受众,整个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前段时间3D《泰坦尼克号》的上映,该片女主角在影片中裸露镜头被删的话题有很多传闻,其中“广电总局因担心播放电影时,Rose的裸露镜头会引起观众伸手去摸,打到前排观众头,而将其删除”流传最广。尽管最初大部分人都将此视为网友的调侃,但它很快被一些加V的媒体微博转发,甚至被传为“官方说法”,最后又被外国媒体发布,连《泰坦尼克号》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本人也信以为真。随后,段子被凤凰网娱乐频道引用并写成新闻,将其当做广电总局的回复,不久撤掉,但在这段时间差里新民网等网站已转载,“假新闻完成了从‘传’到‘信’的进化。”而从2012年4月12日开始,包括英国卫报、每日邮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等可信度很高的国外媒体都曾经或者仍在把这条新闻挂在自己的网站上。

这次事件,在传播的关键点上,媒体有着不容推脱的责任。在假消息传播的最初,媒体记者不仅没有起到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反而推波助澜。用这种新奇、猎奇的说法,来吸引受众的眼球。传统媒体入驻微博后,不能还是依靠从前的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不能把这项工作看得很简单,仅是概括新闻的重要内容,摘抄名言警句是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始终保持警醒,不要再被“忽悠”,应做谣言粉碎机,而不是助推器。这才是更好地使用了官方微博,充分发挥官方微博的附加值,增加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传统媒体记者在微博上“打假”,可以建立一个干净、文明的微博环境。根据人民网研究院调研小组2011年底的一次调查表明,在我国,传统媒体是粉碎网络谣言的首要推动因素,超过半数的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辟谣信息首先由传统媒体发出。

(三)求证真相,谨慎评论

微博向受众提供了更自由的表达平台,数不胜数的公众热点最终坠入“罗生门”,每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编造自己的谎言,令事实真相不为人所知。一些新闻事件陷入“媒体报道——公众质疑——公权力回应——更多质疑”的漩涡中。微博时代,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高,已发展成为一种自觉。媒体记者因其身份,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记者在微博上自然而然成为“意见领袖”,信息传递转变为“意见领袖—受众”的直击状态,这一状态,使记者与受众的互动性大大增强,但对于评论事件发生的真相更应小心谨慎。此时,媒体记者又该怎样发挥自身的专业性呢?

2012年6月11日,有网友在新浪微博上爆料称:“整个武汉被烟雾笼罩,好像整个武汉都在生炉子,是空气污染还是2012(世界末日)?”随后,网上出现了多种传言,如发生火灾、农民焚烧秸秆、武钢锅炉发生爆炸、青山区域的化工厂发生氯气泄露事故等等。随后的几个小时,武钢官方微博、武汉市政府网站、武汉市公安局青山分局官方微博纷纷发出消息辟谣,证实网友消息的不准确,并报道了事发的详细原因。微博时代,网民的评论固然重要,但媒体记者不能被网民“牵着鼻子”走。此外,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情况下,媒体记者也不该过早地在网上发言,吸引受众眼球,掀起轩然大波。如果报道和评论不属实,最后不仅对有关部门的公信力造成严重威胁,还客观上成为谣言的温床(最终还是要政府出面辟谣,进而造成了政府在受众心中公信力的下降)。

在微博上,受众评论五花八门,谣言传染率高,自净能力差,而记者有着网民所不具备的“核实”真相的条件和素质,记者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媒体的形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正确的言论能引导社会向良好的环境发展。

二 微博技术的专业化

(一)内容分类明确,检索信息方便

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一旦放在微博上,记者就要适应受众在网络上的阅读习惯,让受众在众多信息中,自由地使用各种过滤器、标签功能和智能的引擎来检索真正需要的消息。②微博内容除了发布严肃的新闻报道、对报纸内容进行推介外,更多是与网友进行亲切互动、个性化表达,发布的微博内容更具贴近性和亲和力。

《成都商报》的官方微博,在发布的内容之前贴上一个小标签,标签是微博受众碎片化后的重新聚合。它对所发内容做出分类,提示这属于哪一类的信息,哪个地方的信息,给什么样的人看,便于用户迅速获得认知。这些标签有“城市生日会、资讯回顾、看图说话、广告时间、美食时间、成都风向标、居家创意、天气预报”等,涵盖了新闻、美食、旅游、居家、广告、天气等多个方面丰富的内容。其中,新闻信息的篇幅占了一半以上,充分发挥了传统媒体的主要功能。《成都商报》自身又有美食和汽车专版的官方微博。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

微博上,记者发布的新闻或者消息会以多种方式呈现,比如视频、图片、漫画、文字等的综合运用,丰富了传播效果。

在《华西都市报》2012年6月7日发布的一条微博“奥地利一女子脂肪过多火化时酿成火灾烧坏焚化炉”,这则社会新闻,有140字的导语和链接,并配有相关图片,和东方卫视的播报新闻时的“视频”,满足了受众“浅”读和“深”读的需要。另一篇微博是转发了《人民日报》的“时评”版面,并用红线画出报纸上时评的题目,题为“大国之路的精神支撑”,该文赞扬了“最美司机”吴斌,强调了该时评的重要性,点出了“时评”的位置,也激发了受众去阅读的欲望。还有一篇关于“金星凌日世纪绝唱”的报道,用六幅图片清晰完整地展现出金星化身的小黑点从太阳“脸上”缓慢走过的整个精彩过程,使没有机会看到整个过程的受众,身临其境。

微博上发布信息,虽然有140字的限制。对于一些需要深度报道的新闻事件,根本不用担心这个限制。新技术的多元化,能使整个事件更加透明,更加有深度。微博有了多方位的文本链接,“深度”已不再成为网络信息一个弱势,反而会变成一个巨大的优势。微博就像点题,就像索引,就像任你选择的目录吸引受众的眼球。问题在于,记者可以运用微博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多维度地报道新闻。

(三)“转发”、“互粉”,才不会“自说自话”

微博之所以能在众多新媒体中脱颖而出,是因为它具备其他媒体不具备的功能——微博转发功能。微博信息的转发功能,能使信息从一对一的关系,转变为一对多的发散式叙述传播。受众既是第一信息的接受者,又可将第一信息转发,成为传播者,不停地转换角色。微博叙述接受者不需要复制粘贴就可以把自己接收到的其他微博内容一键转发到自己的微博页面中,转发的同时可加上自己的评论,但无法更改原内容,因此无论信息“分身”再多、走得更远,叙事接收者依然可以清晰追溯到原始信息及其来源。③

转发的主体从何而来呢?这离不开强大的粉丝群。微博上,媒体与受众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依赖于相互“关注”。把彼此加为“关注”对象,时时刻刻分享各自的信息,这就叫“互粉”。粉丝越多,传播效果越大。当一个信息被“粉丝”转发后,被更多的粉丝关注,如此循环下去,信息很快会被众人所知道。而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叙述接收者不断在外一层添加的对这些信息的新的解读和评论,让信息资源在不同微博中的相互参照和联系中实现了意义的延展。④“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转发功能能吸引更多的受众成为粉丝,让“你”和“我”相互交融,才不会“自说自话”。

综上所述,微博的兴起,使传统媒体传递新闻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自媒体所带来的个性化、个人化,改变了传统媒体传播者的身份,“人人”都可能成为传播主体。在这种环境下,像记者这样的专业传播者,使用微博时,与大众相比,其特殊性就是专业化。

注:

①《如何看待“记者微博热”现象》,新华网2012年6月6日。

②唐兴通:《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策略与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③④赵晶冉志敏:《微博转发功能叙事分析》,《青年记者》,2011年 12月12日。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主要内容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