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任渊《山谷诗集注》的诗学批评

2012-04-01 17:14何泽棠吴晓蔓
东方论坛 2012年4期
关键词:黄庭坚山谷诗集

何泽棠 吴晓蔓

(1.华南农业 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广东工业大学 通识教育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论任渊《山谷诗集注》的诗学批评

何泽棠1吴晓蔓2

(1.华南农业 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广东工业大学 通识教育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宋代诗歌注释者任渊有较高的文学创作才能,并曾亲身跟随黄庭坚学习诗歌创作。他注释了黄庭坚平生最得意的《内集》,对黄诗中许多含蓄未尽的言外之意作了发挥补充,评论了其中一些精妙的对偶和用典,还总结了黄诗“有为而作”的立意特点及“有味”的风格,并对“点铁成金”等创作方法做了细致的分析说明。

任渊;《山谷诗集注》;黄庭坚诗;诗歌注释;诗歌批评

任渊,字子渊,蜀中新津人。生卒年不详,其生活的时代大约在北宋哲宗到南宋高宗绍兴后期之间。任渊擅长注释本朝诗歌,撰有《山谷诗集注》与《后山诗注》,亦曾注宋祁诗,惜已佚。《山谷诗集注》声誉最高,其注释对象是黄庭坚的外甥洪炎所编《山谷内集》,为二十卷编年本。作为一位曾亲身跟随黄庭坚学诗的后俊之士,任渊的《山谷诗集注》有着浓厚的诗学研究色彩,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吴晓蔓曾撰有《任渊〈黄陈诗集注〉与江西诗派》、《从任渊〈山谷诗集注〉看“夺胎换骨”的内涵》、《任渊〈山谷诗集注〉对黄庭坚创作理论的阐释与深化》,这些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任渊《山谷诗集注》对黄庭坚乃至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主张的验证。除此之外,任渊对黄庭坚诗歌的评点尚多。本文拟分析任渊《山谷诗集注》中对黄庭坚诗歌的评点,以期对学术界现有成果作一点微薄的补充。

一、诗歌注释视野中的诗学批评

诗歌注释的基本目标是解释诗意,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注释者对多门学科均有所涉猎。理解诗意的关键之处有两点:一是诗歌要说什么,即写作目的;一是诗歌是怎么说的,即表现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对前者的解释,一般以考证本事为目标,属于历史解释,与注释者的史学修养密切相关。对后者的解释则包含两个层面:一是语言解释,需要语言学的知识,因为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二是诗学解释,诗歌虽以语言为介质,但归根结底是一种艺术,有其特有的表意方式,这就要求注释者有一定的诗学素养。除此之外,由于宋代以来印刷术的发达,诗歌别集的刊刻、流传甚广,还就要求注释者有坚实的文献学功底。在这几个要素当中,最重要的是注释者的诗学修养。诗歌注释不同于经、史、子等其他文献的注释,除了运用文献学、历史学、语言学的方法之外,还必须运用诗学的方法。诗歌解释的本质是对诗歌意蕴的阐发,对比兴、用典等较委婉含蓄的表现方法,必须反复揣摩,剖析作者的用意;对采用“赋”体直陈其事,或铺叙、或议论的诗歌,也必须发扬作者的言外之意,品味诗歌的意境,捕捉诗人的艺术构思,才能理解诗意。这就要求注释者有深厚的诗学修养与高超的艺术理解力,尤其是必须研究诗歌的技法与形式,从而对诗歌的创作方法进行评论总结,于是诗歌注释就不免包含了诗歌批评的内容。

在早期的诗歌注释中,就存在着诗学批评的传统。孟子的提出的“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观点,是诗歌注释的滥觞,同时也是诗歌批评史上的重要理论,由此可见,诗歌注释与诗学批评密不可分。

现存最早的诗歌注释是一些汉代的作品,可分为学者之注与诗人之注。学者之注包括《诗经》的毛传与郑笺。毛公是语言学家,郑玄是著名的经学家、思想家,却非文学创作大师。《毛诗》属古文经学,侧重语词的音义与训诂,郑玄集今、古文学派之长来补充毛传,同样侧重于语言学与修辞学的角度,未对赋、比、兴作更多的诗学解说。诗人之注则当推王逸的《楚辞章句》。王逸的身份,除学者之外,还是一位杰出的辞赋家。王逸仿照屈原创造的“美人香草”式的比兴手法,创作了著名的骚体赋《九思》。在《楚辞章句》中,他也针对屈原的这一表现方法作了系统的研究。王逸作为文学家,他的注释与毛传、郑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开启了寓研究于注释之中的先河。

汉代诗歌注释的两种不同的思路,在后代的诗歌注释中都分别得到了继承。唐代李善注《文选》,继承了毛传、郑笺之类学者之注的传统,注重语词的音义、训诂,详细地征引典故的出处,却较少开展诗学研究。宋代则有不少诗歌注释者则继承了王逸“诗人之注”的传统,在广引典故出处、详释诗意的基础上,发扬艺术理解力,总结作者的创作得失。任渊的《山谷诗集注》、赵次公所注杜甫与苏轼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任渊的诗学背景

任渊本人擅长文学创作,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著录其文集《訢庵集》四十卷,[1](卷十八)惜已佚。现存作品有骈文两篇:《起居沈侍郎启》(载于南宋魏齐贤、叶棻所輯《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四十七)与《宴忠州交代》(《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九十)。南宋员兴宗《九华集》卷一有《遗任子渊省元六首》,[2]所谓“省元”,指的是由尚书省礼部所主持的考试中式的第一名,这里的“任子渊省元”指的就是任渊。又据许尹《黄陈诗集注序》,任渊“以文艺类试有司,为四川第一”[3](P6),可见任渊的文学修养十分深厚。

关于任渊的诗学师承情况,其《黄陈诗集注序》云:“始山谷来吾乡,徜徉于岩谷之间,余得以执经焉。”[3](P3)按《宋史·黄庭坚传》载黄庭坚贬谪戎州(今四川宜宾)之时,“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4]又洪炎《豫章黄先生退听堂录序》云:“(黄庭坚)迁黔州、戎州,蜀士流相劝就学,以诗教诸生焉。”[5]因此可以推论,任渊早年曾经接受过黄庭坚的亲自教导,他跟从黄庭坚学习的内容很可能就是写诗作文。任渊正是黄庭坚所指导的许多文学青年中的一员,他的文学师承之一是来源黄庭坚这位“本朝诗家宗祖”的。

关于任渊的诗文交游情况,目前可考的尚有两人。其一便是上文提到过的员兴宗,另外一人则是诗人张縯。任渊与张縯的诗歌唱和见于宋代叶氏的《爱日斋丛钞》:“张季长縯赋梅自序云:‘余往岁和任子渊《梅花诗》有云:梦随影瘦溪横月,诗与香深竹拥门。子渊喜曰:新语也。’”[6](P652)片言只语,弥足珍贵,从中亦可瞥见任渊对于诗歌创作的求新理念。

EGCG通过抑制谷氨酰胺代谢通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生长的实验研究……………………… 李 哲,钱佳乐,向 敏,等(3·166)

任渊在文学上主要师承于本朝诗文大家黄庭坚,自身也具备了一定的文才与学养,更与蜀中文士员兴宗、张縯等人诗文酬唱,这说明他对文学是具有足够的理解与把握的。因此任渊的《山谷诗集注》并没有成为一部学究老儒式的虫鱼笺注,对文学特质的深切认识为他成功地注释黄庭坚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任渊对诗意有准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除了对“无一字无来处”、“夺胎换骨”、“以俗为雅”等创作理论进行了验证之外,还能够对黄庭坚诗作出精彩的评点。

三、《山谷诗集注》的诗学释意:对言外之意的阐释

解释诗意,常常需要通过考证时事来推断作者的写作目的,才能解释诗意。无论是使用“赋”体、直陈其事的诗句,还是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方法的诗句,句子背后的“本事”都很重要。任渊在考证本事方面成就突出。①参见何泽棠《论山谷诗宋代三家注的历史解释》(载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及吴晓蔓《任渊〈山谷诗集注〉的创作背景与今典考证》(载于《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等文。然而这是不注重诗学研究的诗歌注释者也能完成的任务。作为一位诗学素养深厚的学者,任渊还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力,注重对黄庭坚诗言外之意的探寻。因为诗歌以精炼含蓄见长,意在言外。有些诗歌没有使用典故、比兴等特定的修辞手法,但往往含有深远的言外之意,因而需要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以揣摩作者的味外之旨。有些使用了典故或比兴的诗句,更需要进一步探讨作者的创作心理,补充作者的微言大义。具体而言,诗歌含蓄未尽之处,注释者须加以补充发挥;诗歌跳跃飘忽之处,注释者须辅以衔接串连;诗歌层次递进之处,注释者须予以条分缕析;诗歌晦涩多义之处,注释者须使其明朗清晰。有时还需要将精粹诗歌语言翻译成宋代白话,这是一种再创造,若非对诗意有全面、细致的把握,是难胜其任的。对于黄庭坚诗中一些命意深远的优秀诗作,尤须从简练含蓄的诗句中,反复品味出作者的言外之意。

在《山谷内集》开篇《古诗二首上苏子瞻》的注释中,任渊再次重申了自己注释黄诗的主要任务:

山谷诗律妙一世,用意高远,未易窥测,然置字下语,皆有所从来。孙莘老云:“老杜诗无两字无来历。”刘梦得论诗亦言无来历字前辈未尝用。山谷屡拈此语,盖亦以自表见也。第恨浅闻,未能尽知其原委,姑随所见笺于其下,庶几因指以识月,象外之意,学者当自得之。[3](P7)

虽然任渊自称其主要任务是黄庭坚诗用字的来历,而非释意,尤其非象外之意。实际上这是自谦之词。《山谷诗集注》对黄庭坚诗原意本旨的阐释与发明,量少而精,不容忽视。任渊不像汉唐及宋代赵次公的诗歌注释那样,对诗集中的每一篇作品均有解释甚至详细的串讲,虽然释意所占篇幅不大,却以精审准确而著名。南宋许尹在《黄陈诗集注序》中便说:“且为原本立意始末,以晓学者,非若世之笺训,但能标题出处而已也。”[3](P5)陈振孙也在《直斋书录解题》中对此予以好评:“大抵不独注事而兼注意,用功为深。”[1](卷二十)晚清许印芳也评价说:“任氏之注,于诗中意旨亦能逐处发明。”[7](P1082)

如《题郭熙山水扇》“郭熙虽老眼犹明,便面江山取意成。一段风烟且千里,解如明月逐人行。”任渊注:“言扇虽小,而画有风烟千里之势,扇中江山常与人俱,如月在天,处处皆逢也。”[3](P173)本诗是一首七绝,七绝以韵味悠扬见长,常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全诗只有“便面”、“风烟”、“且千”等词汇有出处,但仅仅注出这些词汇的出处是远远不够的。任渊指出,黄庭坚此诗在于赞颂郭熙的山水画功力精深,虽然作画的材料只是一幅小小的扇面,画意却能吞吐千里,有“咫尺之间,便觉万里为遥”之势。更重要的是,“明月逐人行”并非指画中出现了明月照人的场景,而是指画中山水栩栩如生,持扇者时常可与山水相伴,正如中天明月与之相伴一般。若非任渊曾从黄庭坚学诗,断难品味黄庭坚的艺术风格,对诗意做出正确的判断。

又如《次韵奉答文少激纪赠二首》之二:“扬子墨池春草遍,武侯祠庙晓莺啼。”任渊注曰:“扬子云墨池、诸葛忠武庙,皆在今成都。老杜《蜀相祠堂》诗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黄庭坚意谓东坡窜谪,岷峨凄惶,无复振起前人气象也。”[3](P326)这两句都用了典故,分别来自扬雄的经历与杜甫的《蜀相》诗。但在典故之外,任渊指出黄庭坚有更深刻的意蕴:扬雄与《蜀相》这两个典故都与蜀地有关,暗指蜀人苏轼,并以当年的“春草”、“啼莺”反衬如今东坡被贬谪海南的落魄,以至于蜀中风云为之变色。这种补充阐释是非常必要的。

四、《山谷诗集注》的诗歌批评

任渊善于把握黄庭坚诗中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这使得他在下述几方面能准确地分析黄庭坚诗的创作技法与形式特征,从而作出精妙的艺术评点。

(一)论立意与风格:有为而作,有味

任渊在评论黄庭坚诗时,常常使用“有所因”、“有所寄”等字眼,意在说明黄庭坚诗“有为而作”的特点。自从《尚书·尧典》、《毛诗序》提出“诗言志”的观点以来,诗人往往强调“有为而作”,黄庭坚诗亦不例外。与前代诗人相较而言,黄庭坚诗不像杜诗那样与社会现实有广泛的联系,以至于有“诗史”之称;亦不象白居易旗帜鲜明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点,试图通过诗歌干预政治。即使与同代诗人相比,黄庭坚诗亦不像苏轼诗那样直接议论朝政,以至于酿成“乌台诗案”。但这并不代表黄庭坚将主要精力放在吟咏风月、抒写性情方面。黄庭坚作为一个正直的士人,虽然在朝中地位不高,但处于新旧党争的旋涡之中,对时局常深有感触,而非漠不关心。而且,黄庭坚对不良的政治风气,决不同流合污,而是洁身自好,不惜得罪当权人士,晚年贬居黔南、宜州之祸,与此不无关系。这一类的情况,在黄庭坚诗中常常得到体现。黄庭坚的秉承“诗言志”的诗教传统,常常发表自己对时局、人物的见解,但这类见解又不是如苏轼般的直抒胸臆,甚至流于好骂,而是以曲折的笔触娓娓道来,感触既深,命笔又曲折有致,变化无常,遂令人回味无穷,形成了“有味”的风格。任渊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予以详析。

如对《和邢惇夫秋怀十首》其六“虽折千里冲,岂若秉事枢”一句,任渊注云:

范文正公笃于忠亮,虽喜功名而不为朋党。早岁排吕申公,勇于立事。其徒因之,矫厉过直,公不喜也。自睦州还朝,出领西事,恐申公不为之地,无以成功,乃为书自咎,解仇而去。其后以参知政事安抚陕西,申公既老,居郑,相遇于涂,文正身历中书,知事之难,有悔过之语,于是申公欣然相与语终日。申公问:“何为亟去朝廷?”文正言:“欲经略西事耳。”申公曰:“经制西事,莫如在朝廷之为便。”文正为之愕然。事见苏黄门《龙川志》。知此然后知山谷之诗有味也。[3](P100)

这首诗是黄庭坚为范仲淹、范德孺父子所作,上文所引二句,极其精炼含蓄,难明其意。尤其是末句看似平淡,不了解内情的读者或许会对此毫无感触。任渊多方探索,从苏辙的《龙川略志》中钩稽出范仲淹与吕公著的一段往事,以此为证,判断基本句意指吕公著(申公)与范仲淹讨论经营陕西的策略。任渊又引范、吕二人起初交恶、后言归于好、终成莫逆的相关史料,揣测黄庭坚此句的言外之意在于揭示范、吕二人的微妙关系,并评论黄庭坚诗具有意味深长的艺术风格。读毕任渊注,再品黄庭坚诗,才发现的确是寓意深远、字字有为而发的。

又如对黄诗《次韵德孺感兴二首》其一中“于此吾忘我,从谁尺直寻。事来千万种,人有两三心”等句,任渊注云:“世变无常而人心亦异,当元祐、绍圣、崇宁之间,士全其守者鲜矣。”[3](P452)他指出了在新旧党争的残酷斗争中,一干士人随波逐流、甚至于见风使舵的局面,并指出黄诗间接委婉地表达了对这种风气的不满。而对同诗中“自守藩篱小,犹能井臼任。过时虽不采,吾与菊花斟”等句,任渊注曰:“此语盖有所寄。《文选·古诗》曰: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此借用。”[3](P452)他认为,黄诗前几句已有很深的寓意,在此基础上,“过时虽不采”同样有所寄托,表达了黄庭坚秉节独清,宁屈下僚,如蕙兰花一般无人问津、随风枯萎,也决不苟且求容的志向。

(二)对偶之工

对偶是律诗的基本要求,是诗歌创作技法的重要方面,因而也为任渊所关注。如对黄诗《送王郎》“江山千里俱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任渊注为:

山谷此对极有妙处,前辈多使之。老杜诗:别来头并白,相对眼终青。东坡云:读书头欲白,相对眼终青。又曰:身更万事已头白,相对百年终眼青。又曰:看镜白头知我老,平生青眼为君明。又曰:故人相见尚青眼,新贵如今多白头。又曰:江山万里将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其用青眼对白头非一,而工拙各有异耳。[3](P30)

他指出了黄诗用“白头”对“青眼”的妙处,并列举了杜甫与苏轼在律诗中使用这一组对偶的种种例子,还将杜、苏诗与黄诗作对比,进一步映衬出黄诗对偶的佳处。“青眼”用的是阮籍能为青白眼的著名故事,谓对知己特别重视。“白头”则没有字面背后的故事,直用头发花白的字面之意。在对偶句中,一句用典,另一句不用典,只有词性相对,看似不均衡,实则另辟蹊径,扩大对偶的范围,增强表现力,不拘一格,具有创造性,这种情况是杜甫开始大力提倡的。宋代诗人都倾向于学习杜甫,黄庭坚更不例外。任渊注中所引的杜诗,谓与知已久别重逢,但交情未改,是最原始的用法。苏轼的诗句引用此典甚多,但“看镜白头知我老,平生青眼为君明”、“故人相见尚青眼,新贵如今多白头”二例平平;“读书头欲白,相对眼终青”一联,将杜诗的“别来”改为“读书”,改变了语境,开始富有创造性;“身更万事已头白,相对百年终眼青”、“江山万里将头白,骨肉十年终眼青”二联,则极大地拓展了时空背景:“头白”的背景,一为经历中的“万事”,一为行程中的“万里”;“眼青”的背景则延伸为“十年”、“百年”,在广袤的背景下拓展诗意,境界壮阔。而黄庭坚诗这一联与东坡诗的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属任渊所云“工拙有异”中的工对。

(三)用事之工

如对黄诗《戏咏猩猩毛笔二首》之一中“政以多知巧言语,失身来作管城公”,任渊注云:

老杜《鹦鹉诗》:红嘴漫多知。退之诗:惜哉此子巧言语。又《毛颖传》曰:封诸管城,号管城子。《易》曰:臣不密则失身。按刘梦得《和乐天鹦鹉》诗曰:谁遣聪明好颜色?争须安置入深笼。与此诗意同,而山谷语尤工。”[3](P89)

刘禹锡诗与黄庭坚诗皆以禽兽设喻,谓以多言而获罪。然刘诗咏的是鹦鹉,已落俗套;而黄庭坚巧妙地将视线转为大家相对不熟悉的猩猩,标新立异,自胜一筹。而且黄庭坚咏的不是猩猩本身,而是猩猩毛笔,用了管城公这个与毛笔有关的典故,非常准确。尤其是本诗的赠送对象是值紫微阁的钱穆父,掌管制诰等机密大事,以猩猩多言失机来提醒对方,用典更属贴切。因此任渊认为黄庭坚诗句比刘禹锡诗更加工整准确,用意尤深。

(四)“点铁成金”

《山谷诗集注》中诗歌评点的内容,还可以反映出任渊对“以故为新”、“点铁成金”这一重要诗法理论的关注。例如对黄诗《睡鸭》“山鸡照影空自爱,孤鸾舞镜不作双。天下真成长会合,两凫相倚睡秋江。”任渊注为:

徐陵《鸳鸯赋》曰:山鸡映水那相得,孤鸾照镜不成双。天下真成长会合,无胜比翼两鸳鸯。山谷非蹈袭者,以徐语弱,故为点窜以示学者耳。至其末语,用意尤深,非徐所及。唐人吴融《池上双凫》诗曰:可怜翡翠归云髻,莫羡鸳鸯入画图。幸是羽毛无取处,一生安稳老菰蒲。意虽佳而语陋。山谷兼用二人之长,政如临淮王用郭汾阳部曲,一经号令,气色益精明云。[3](P177)黄庭坚诗袭用了相同的题材,却施以丹青妙手,将其改造为一幅耐人寻味的水墨画。黄庭坚诗所展示的画面之中,只有积水而无鸥鹭,免却了画面的喧嚣拥挤,展现了乡间的静态美,并且给读者以填补空白的期待视野。接着又以动写静,画面上偶尔出现一只横渡的水牛,打破了宁静,却能反衬原先画面之静。而牛身没入水中,只余鼻孔划水而过,令人不禁欣赏起水牛的自得之趣,顿时有物我两忘之感,与《庄子·秋水》所言“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黄庭坚点化陈咏诗,正如将一篇不成功的草稿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改造,诗境得到了升华。

另外还有一些 “点铁成金”的特例,如对黄诗《谪居黔南十首》之题,任渊注云:

摘乐天句。近世曾慥端伯作诗选,载潘邠老事云:张文潜晚喜乐天诗,邠老闻其称美辄不乐,尝诵山谷十绝句,以为不可跂及。其一云:‘老色日上面,欢悰日去心。今既不如昔,后当不如今。’文潜一日召邠老饮,预设乐天诗一帙,置书室床枕间。邠老少焉假榻,翻阅良久,才悟山谷十绝诗盖用乐天大篇裁为绝句。盖乐天长于敷衍,而山谷巧于剪裁,自是不敢复言。端伯所载如此,必有依据,然敷衍剪裁之说非是。盖山谷谪居黔南时,取乐天江州、忠州等诗,偶有会于心者,摘其数语,写置斋阁,或尝为人书,世因传以为山谷自作,然亦非有意与乐天较工拙也。诗中改易数字,可为作诗之法。[3](P304)

徐陵的《鸳鸯赋》语佳而意浅,吴融的《池上双凫》意佳而语陋,黄庭坚则兼用了二人的长处,将徐语与吴意相结合,从而达到了对前人的诗句“点铁成金”的效果。任渊对黄诗这个实例的分析评点,可以说是十分细致而且贴切的。

又如对黄诗《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一:“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任渊注云:“老杜诗:年衰鸥鹭群。《北梦琐言》陈咏诗曰: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点头行。此本陋句,一经妙手,神彩顿异。”[3](P356)他指出黄诗更具有“点铁成金”的神奇效果。陈咏诗二句写乡间水牛横渡、鸥鸟翱翔之类的景色,技法平平,似一幅简单的临摹画,将上述意象堆砌在同一画面之中,了无生动之感。

此处任渊总结了黄庭坚创造的一种特殊的作诗技法,即从前人的成句中改变某些字眼,从而别造新境,是“点铁成金”的一种特例。这与黄庭坚本人大力提倡的“贵速而不贵巧”的“集句诗”一脉相承,但更富有创造性。然而,任渊反对将“点铁成金”理解为生搬硬套前人语句,处处牵强附会,更强调创新,因此他对曾慥的“敷衍剪裁”说深不以为然。

总之,任渊在其《山谷诗集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理解力,并利用熟悉黄庭坚创作理念与诗歌风格的优势,对黄庭坚《内集》中许多含蓄未尽的言外之意作了补充。在此基础上,他还对黄氏《内集》进行了精彩的评点,尤其是其中一些精妙的对偶和用典,并总结了黄诗“有为而作”的立意特点、“有味”的创作风格及“点铁成金”等创作方法。《山谷诗集注》是宋代寓诗歌研究于注释中的典范之一,也是今人研究宋代诗歌理论的又一平台。

[1]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清武英殿聚珍本.

[2]员兴宗.九华集[A].文渊阁四库全书(115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3]黄庭坚著.山谷诗集注[M].任渊,史容,史季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黄庭坚.黄诗全集[M].乾隆五十四年树经堂本.

[6]叶氏.爱日斋丛钞[A].文渊阁四库全书(85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方回.瀛奎律髓汇评[M].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Poetic Comments onShan Gu Shi Ji Zhuby Ren Yuan

HE Ze-tang1Wu Xiao-man2
(1.Humanities Institut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2.General Education Center, Guang 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InShan Gu Shi Ji Zhu(An Annotated Poem Collection by Huang Tingjian), Ren Yuan created two important methods of annotating poems.First, Ren Yuan comprehended Huang Tinjian’s poems by learning from the poet himself, analyzed his rhetorical techniques and poetic structure, so that he explained the meaning of his poems.Second, Ren Yuan put the emphasis on the composing methods.He summarized Huang Tinjian’s composing characteristics and pointed out that Huang Tinjian’s innovative methods exceeded those of the earlier poets.

Ren Yuan;Shan Gu Shi Ji Zhu; Huang Tinjian’s Poems; poem annotation; poetic criticism

I207

A

1005-7110(2012)04-0116-05

2012-03-17

本文为教育部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宋人注宋诗研究”(09YJC751030)的阶段性成果。

何泽棠(1975-),男,广东乐昌人,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古典文献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学与诗歌文献研究;吴晓蔓(1979-),女,江苏南京人,广东工业大学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诗学研究。

潘文竹

猜你喜欢
黄庭坚山谷诗集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睡吧,山谷
诗集精选
沉默的山谷
黄庭坚书论(上)
黄庭坚论书85则(中)
诗集精选
诡异的山谷
智出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