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语言差异及其适应策略

2012-04-02 04:25王冬梅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两性话语交际

王冬梅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一、引 言

两性语言差异现象很早就被发现。较早关注“性别语言”的记载是1665年Robin Fort所写的Histories Nature Morale Desiles Antilles一书,该书记载了欧洲人到小安地列斯群岛时发现当地加勒比印第安男人和女人居然使用不同的语言。然而,最早研究语言性别差异的却是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en,他在1922年出版的著作Language:Its Nature,Development,and Origins中描述了两性语言的差异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有Lakoff,Trudgil,Zimmerman,West,Thorne,Henley等语言学家涉足语言性别差异领域,其中,有较大建树的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Lakoff,她分析了女性语言在词汇、句法、话语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在学术界影响巨大。8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大多在先前成果的基础上对男女话语的性别差异进行深入探讨,研究重点集中在男女用语的形式上。目前,有关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依旧把日常交往话语作为切入点,在话题选择、话语量大小、话语方式与交际策略等方面探究两性语言的差异性。笔者拟从生理、心理、语言环境、社会角色、话语习惯、文化观念等角度,对两性在语音、词汇、句法、话题、语言冲撞、应答、提问、话轮转换、话语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表现进行阐述,探讨两性语言差异的适应策略。

二、两性语言差异分析

1.语音差异

两性语音差异主要体现在音高、音强、刚柔度、清晰度、语调等方面。

(1)音高。从生理上讲,女性的声带短而薄,绝对音高通常大于男性,其音调、音高易受情绪调控,她们常用自身音高和音调变化优势来强调话语重点。

(2)音强。从生理结构看,男性肺活量比女性大,肌肉收缩能力和运动能力比女性强,所以他们发出的语音“元气”更足。

(3)刚柔度。男女发音分别有刚和柔的趋向。以“女国音”为例,北京地区青春期女性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有娇柔之美,将一部分在标准北京话里应读团音的字的声母发音位置前移,即将j、q、x音发得近似z、c、s,比如把“英雄”的“雄”读成“松”,即老北京所谓的“咬舌音”。

(4)清晰度。在话语习惯上,女人多用“We’re going to…”,男人则常用“We’re gonna…”,前者清晰,后者混浊。在非正式场合,北京男性青少年说话时轻声音节多,且常把部分辅音发成卷舌元音,如把“反正”发成“反二”,语音较含混。

(5)语调。女性偏爱用标准、正规、权威的语音形式,善于用轻快、多变的语调来调节话语氛围。男性发音大多随意、欠标准,语调变化少,表现力单一。

生理差异是两性语音差异主因。由于社会习惯要求女性说话应柔声轻语,忌声大气粗,所以女性通常有意识地节制自己音量,控制自己音高,柔化自己音调。可见,社会角色、话语习惯、文化观念同样会造成两性语音差异。

2.词汇差异

男女两性确有各自偏爱使用某一类词语的倾向。从社会发展历史看,男性长期处于支配和统治地位,女性则处于被支配的附属地位。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语言自然真实地反映两性地位的差异性。Holmes认为“两性的社会角色、社会价值观以及对语境的敏感度会影响他们说话的方式”。[1]22社会宽容男性简单、直接、粗俗的选词用语方式,而对女性却要求委婉、间接、细腻地表达。如此社会规约,使两性在颜色词、情感词、感叹词、闪避词、咒骂语、人称代词、语气词等选择上出现明显差异性。

(1)颜色词。女性的颜色识别能力和感受能力胜于男性,她们擅长使用具体化的词汇如aquamarine、azure、beige、mauve、taupe等对色彩进行精确描绘。

(2)情感词。为增强语言表现力,女性常用awful、lovely、absolutely、extremely等表达情感色彩的形容词和副词,男性则常用good、very、really等较为简洁干脆的字眼来加强语意效果。

(3)感叹词。在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时,女性更多地使用弱势感叹词,如英语中的Oh dear、Goodness、Dear me等;而男性使用强感叹词,如 shit、fuck、piss、damn 等。现代汉语中“哎”、“哟”、“哎呀”等高扬、长调的感叹词也多为女性所用,男性则喜欢用“哼”、“嗨”、“哦”等发音简单的感叹词。

(4)闪避词。为回避直接表态,女性常用I guess、I’m afraid that…等加以闪避;而男性则惯于使用直接、肯定的词语,如 definitely、I’m sure等,以示权威。

(5)咒骂语。女性较少使用咒骂语或粗俗语,即使偶尔使用,也选择弱化的咒骂语和恶意相对较弱的粗俗语;男性的咒骂语比女性更粗鲁、更直白、更露骨,如英文中女性多用Damn、Ass等,而男性则用Damn it、Shit、Fuck 等及其他俗词俚语。汉语里“讨厌”、“傻”、“神经病”等是女性使用频率较高的咒骂语,“他妈的”、“王八蛋”、“孙子”等则几乎成为男性专用的咒骂语。

(6)人称代词、语气词以及话语修饰成分。女性说话时倾向于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形式we,表示亲切;男性较倾向于排他性,喜欢用单数形式I。会话中女性频繁使用hum、yeah等语气词来表示倾听,用perhaps、I’d say、I think 等词语来缓和语气;而男性则常用most、many、much等话语修饰成分。

3.句法差异

男女两性生活在不同的亚文化圈里,男性长期被鼓励敢作敢为,父母对男孩的粗野或冒犯行为很少阻止,而女孩则被期待成温顺礼貌的女人,因而从小被严加管教。这种亚文化习惯一样影响到两性的语言表达,尽管大家都使用具有相同语法结构的语言,但表达方式及话语解读却迥然有别。

(1)疑问句使用。女性比男性更擅长用以would、could等为情态动词的一般疑问句或反义疑问句来表达语义的不确定性或礼节性;男性较少使用疑问句,即便使用,也是为了获取信息。

(2)祈使句使用。男性偏好认识性尾句或其他形式的祈使句,表示命令的语气,而且果断、直率;若句末升调,则表明他们不确定自己的命题。女性较善于使用you know、I think等援助性尾句和模糊语,语气较委婉;句末用升调或出现有声停顿如well you know、let me see等时,表明双方有利益共同点,或暗请对方加入谈话中。

(3)表达详略度。同性间谈话时,女性之间的交谈比男性更频繁地出现后置成分的省略。若是两性间的交流,男性的省略比女性明显增加。

(4)语法规范度。女性较关注表达效果,说话客气文雅,力求语法正确,语言的情感特征明显;男性侧重语言的工具性,交流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信息,对语法的关注度偏低,话语直白、朴实、不拘小节,语法错误较多。

4.话题差异

男女两性各自经常谈论的话题差别很大,这是因为两性的社会角色和个人的关注点不一样。一般而言,女性的话题往往涉及私人领域、关系当前的事情,如服饰、美容、健康、情感、婚恋、生育、家务等;男性较少直接袒露自我,其话题与即时情景无太大关系,他们更关注社会与人生,话题大多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体育等内容,往往掌控话题主动权。

5.言语冲撞表现差异

言语冲撞(如大声叫喊、谩骂、侮辱、威胁等)是男性圈中较为常见的现象,被认为是男性典型的话语标志。男性通常以为冒犯性言论只是交际中无法避免的小插曲,无伤谈话大局;女性通常把言语冒犯视为交流的障碍,出于维护形象与尊严考虑,发生冲突时女性通常力避言语冲撞。语言习惯和文化观念通常被认为是两性语言冲撞表现差异的主因。

6.应答差异

最小应答是指用点头等身势语以及huh、mhm、mm、um、yeah、yes之类简短的词语来回应对方。在日常交谈中男性较少使用最小应答,女性则使用较多。Maltz&Borker这么解释:对男性来说,最小应答意味着“我同意你说的话”;而对于女性来说,最小应答表示“接着说吧, 我听着呢”。[2]201-202由于男女两性解读对方话语意图的习惯不一样,所以应答方式也不同。可见,应答差异与两性心理差异有关。

7.提问差异

从心理角度观察,两性对提问的理解总是有所不同,使得双方的提问方式迥然有别。Fishman发现“女性使用一般疑问句的次数是男性的3倍”。[3]87女性如此频繁提问,其目的并非只想求得答案,还可使大家踊跃参与对话,以维持交谈的连贯性。相对而言,男性关注的是所提的那个问题,以为提问就是为了获取信息。

8.话轮转换差异

男性一般倾向于自始至终关注一个话题,认为如此多维深入探讨一个话题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若话意正浓又换另一个话题,他们会感到很不适应;女性则习惯于通过频繁转换话题来延续对话。话轮转换差异由两性不同的话语习惯引起,与两性对话题转换的不同理解——即两性心理差异有关。

9.话语风格差异

两性话语风格差异与两性话语习惯、语言环境、社会角色、文化观念等因素都有关系。男性强势的社会地位和特殊的社会角色使得他们在话语权、话语量、交流姿态上拥有更多的表现机会,惯于被传统文化规约的女性常常在心迹表露和话语表达上获得比男性更为良好的交际效果。

(1)话语量。在公众场合,男性多表现积极,长时间占据话题中心,通过才智展示建立个人威信;女性在公共场合一般较少发言,较少抢占话题。不过在私下场合女性却常常畅所欲言,不在乎旁人的评价,这时男性却一反常态,较少言语。

(2)交流姿态。男性在交谈时常表现出高姿态,有意无意把工作中竞争性带到交谈中,较为自我;女性常能放低姿态,说话时更愿意扮演配角,不时做出积极反应,乐于合作。

(3)心迹表露。女性在同性朋友面前喜欢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包括男女朋友和夫妻之间的感情关系;男性之间的谈话一般就事论事,以信息沟通为主,感情色彩较淡。

(4)话语表达。女性大多言乖意巧,即使表达生气、责备之意,也比男性更间接、委婉、得体、规矩,她们大多善于“美言”,能营造愉悦、融洽的交际氛围;男性的话语大多平淡无奇,有时直率粗俗,甚至可能语无伦次。

三、两性语言差异适应策略

1.“适者生存”法则之于两性语言交际

两性语言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发现差异不是目的,适应差异才是关键。适应(adaptation),原本是指生物体改变其身体特质或生活习惯,以迎合自然环境的需要。把生物学上的“适应”放到人类语言交际领域观照,不难发现“适者生存”法则的强大适用性:谁想在交际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建立更好的关系,他就必须时刻调整交际策略,尽量适应对方;谁要是一味把自己高高挂起,不愿作出任何适应性调整,那他必将在跨性别交际中败下阵来。“适应”意味着改变,可能与交际者的个性和习惯相悖,但能够获得一种对自己有益的结果,所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一般情况下,男女双方很少不约而同地产生交际渴求,通常是一方首先提出要求,然后另一方应邀加入。从礼节上讲,要求交谈一方应主动适应受邀方,应邀者亦应放低姿态,顺应交际需要,如此两相适应,相互尊重,两性语言交际便可顺利展开。

2.两性语言差异适应策略

(1)承认差异事实,学会换位思考

面对差异,我们或多或少怀有抵触情绪,甚至一厢情愿地试图改变他人、消除差异。对差异的本能抵触并不能改变其存在的客观性,更无助于正常的交流。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体系里,正视文化的多元性不仅有利于平复情绪,而且有利于适应差异。“在跨性别交际中,一旦我们对异性之间的交流感到困惑,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暂时停止从自己角度出发判断异性的话语行为。”[4]112我们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只有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我们才能客观了解对方,并诚心地接纳异性文化。

(2)分享话语权利,倾听对方心声

在实际交往中,两性间的话语权很难均等。一般来说,男性在正式公共场合比较喜欢操控话语权,以显示自己的地位、能力和威信,但在不少非正式场合里,尤其在女性人数多于男性的场合或在家庭生活中,话语权通常落在女性手中,这种交流是无法体现相互性和双向性的。名副其实的交际应该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尊重意味着也让对方说说话,哪怕是反对之声、逆耳之言。分享话语权,是成功交际的基础,是推进交际的关键。无论哪种场合,我们都应力避只顾自己说话,时刻意识到对方的存在,维护对方的面子,倾听对方的心声,并适时作出应答,不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

(3)理解交际意图,尽量彼此包容

对于交际中的一些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男女两性各有所指。男女两性对最小应答以及提问的交际意义也有不同的理解。另外,男女两性因交际目的和出发点不同,谈话的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都可能给两性交流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为了顺利实现交际目标,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性别文化知识,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掌握两性处理资讯的特殊方法,熟知双方的诠释框架。其次,要了解对方真实的交际意图,读懂对方的话内之话和弦外之音,并根据具体的人事与时空作出合理的应对。再次,由于男女两性诠释框架不同,交际中常出现误会,减少误会的有效策略之一是相互理解,互相包容,不强求一致,不用自身的标准去要求对方使用相同的规则。

(4)适度调整姿态,彼此坦诚相待

为了缩短心理距离,便于坦诚相见,交谈双方通常需要寻找一种交际平衡感,调整姿态被认为是维护两性交际平衡的一种有效策略。适度调整姿态还可缓解听话者压迫感,减少双方疏离感,快速进入交际状态。现实中不对称的交际往往发生在两个不具备相同心理优势的交谈者之间,社会地位、教育经历、工作能力、学识修养、家庭背景等优于对方的交谈者通常被视为交际强势方。这类交谈者如能主动表示亲和或者采用适当的低姿态,则可满足交际弱势方的自尊心理需求,容易使对方产生共鸣。放低姿态并非自毁形象,而是“以退为进”之举,是一种“缺陷美”,一种做人的智慧。对于交际弱势一方来说,自己无需以“弱者心态”主导自己的言行,而应常怀开放与平常之心,坦诚沟通,不卑不亢。用这样的姿态去交流,则可避免举止不当、话语失真的尴尬。姿态的调整是男女双方共同的行为修养,坦诚相待是顺利交往的基础。强者把姿态放低,弱者把姿态放平,双方才有心灵共振、话语投机的可能。

(5)巧用恭维语言,维护对方认同

人的各种身份需要通过沟通来建立并确认。只有当身份不断被告知、认同和维护,一个人才觉得自己和他人是同类,并对同类产生亲近感或可归属的愿望。恭维语能够明确或含蓄地表明说话人对听话人的品质、才智能力或所有物的称赞,它是维护对方认同的一种社会言语行为。Herbert、Holines、Wolfson等美国学者调查发现,恭维语除表示欣赏外,主要还能协同交际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英语语言中“I like your hair short like that”、“I wish I could manage my work like you do”等恭维语之所以能得到对方的感激和信任,是因为说话人表达了自己与听话人的“一致性”或“共同点”。中国人倾向于相信“自己人”说的话,所以善解人意者通常喜欢利用恭维语来树立一个“自己人”的形象,用“自己人”的口吻来问候和鼓励对方,这种言语行为对缓解矛盾、增进关系的确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所以,在交谈中如能巧用表示赞许、体谅的语言,如“这个想法不错,你很有头脑”、“是的,那倒是”、“我理解。换了我,也会这样”等,不仅可以顾及对方的面子,给予对方温暖和力量,保护对方认同,而且还能缩短彼此的社交距离,减少语言冲突。

(6)共守语言规矩,理性追求平等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使不少人为受歧视者鸣不平,为了在语言上体现男女平等,女权主义者提出了实现语言无性化的建议,并已部分地付诸实施。美国劳工部曾经把3500种工作称谓改成了没有阴阳性形式的中性词,可是后来,这样的修改被证明是不明智的。同理,如将汉语中的“爹妈”、“夫妇”分别改成“妈爹”、“妇夫”,恐怕很难被认同。社会中的所有成员都是有性别的,他们的分工归属在语言表述上都有相应的社会性别标志,这是语言的社会反映性使然。以一己之见,草率地改造语言,非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实中的性别歧视局面,反而违反语言约定俗成的结构规律,破坏语言符号的系统性。另外,社会普遍认同的“男刚女柔”的审美观在两性语言交际中依然适用,因为它符合“刚柔相济”的自然之道。谈话者如能将语音语调、选词造句、话语风格与自己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统一起来,两性语言交流一定会更自然、更和谐。

四、结 语

语言因生理、心理、语言环境、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传统观念等的共同作用而呈现出鲜明的性别特征。对于两性语言差异,我们只需理解、包容和适应,无需强行消除或改变。理性适应这些差异,是减少两性交际冲突、改善彼此关系的有效策略。

[1]Holmes J.Functions of you know in women’s and men’s speech[J].Language in Society,1986(15).

[2]Maltz,Daniel N,Ruth A Borker.A Cultural Approach to Male-female Miscommunication[M]//John J Gumperz.Language and Social Ident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3]Fishman Pamela M.Languages in Contact and Conflict[M].Weisbaden:Steiner,1980.

[4]张鹏蓉.跨性别交际失误及应对策略探讨[J].外语学刊,2009(6).

猜你喜欢
两性话语交际
情景交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交际羊
DMC-IA-AM两性聚丙烯酰胺用于混合废纸浆抄纸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性质、合成与应用研究进展
DADMAC-AA两性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