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源自《诗经》的成语

2012-04-02 09:03李林浩李灿霞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大雅平仄小雅

李林浩,李灿霞

(1.韩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东 潮州 521000;2.中山大学 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成语一词,最早在《文心雕龙》称为‘成辞’,是对骈文用典说的。至唐,始称‘成语’,又称‘成言’,是对骈文律诗说的。”[1]“汉语成语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2],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具有重要的作用。《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文章构思精巧,风格高雅,其语言经历代广泛习用,许多已转化为成语。本文尝试采用穷尽性的调查方法,从成语的分类、意义以及修辞运用等方面,力求对源自《诗经》的成语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一、源自《诗经》成语的分类

源自《诗经》的成语共有130个,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大类:一是《诗经》中首创的成语,二是后人从《诗经》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下面分而述之:

(一)《诗经》中首创的成语

《诗经》中首创的成语,指在《诗经》中首次出现,后人在应用这些成语时,仍然沿用原书文字,保留原来用法。这些成语大约占源自《诗经》成语的39%。例如:

绰绰有余,源自《诗经·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余。”

白圭之玷,源自《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不可救药,源自《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哀哀父母,源自《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二)后人从《诗经》中加工提炼而成的成语

这类成语指的是既来源于《诗经》,又经后人加工锤炼而成的成语,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1.抽选法

抽选法指后人直接从原文选取最能概括原文字句意思的词组成新的成语。例如:

伯埙仲篪,源自《诗经·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耳提面命,源自《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高山景行,源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谷迁乔,源自《诗经·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凤鸣朝阳,源自《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2.换字法

换字法指在诗句原文中本来就存在某些四字结构,后人在使用时,特意用其他字代替原文中的某些字,整个四字结构改动后的意义与原文的意义基本一致。例如:

爱莫能助,源自《诗经·大雅·烝民》:“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该成语将“爱莫助之”中的“助之”改为“能助”,改动后意义保持不变。

毕恭毕敬,源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该成语将“必恭敬止”中的把“敬止”改为“毕敬”,改动后的词义保持不变,但念起来更加顺口。

百身何赎,源自《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该成语将“可赎”二字改为“何赎”,表达的情感更加强烈。

3.增减法

增减法指通过增加或减少某些字来构成新的成语。例如:

采兰赠药,源自《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该成语在原文中抽出“赠药”二字后,在“赠药”二字前加上“采兰”二字。

嗷嗷待哺,源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该成语在“嗷嗷”后加上“待哺”二字。

谆谆告诫,源自《诗经·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该成语在“谆谆”后加上“告诫”二字。

风雨飘摇,源自《诗经·豳风·鸱号》:“予室翘翘,风雨所飘摇。”该成语将“风雨所飘摇”中的“所”字删去。

不安其室,源自《诗经·邺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该成语将“不能安其室”中的“能”字删去。

二、源自《诗经》成语的意义

源自《诗经》成语的词义多种多样,这些成语在汉语史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的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的则古今词义不同。

(一)古今词义相同

在这些成语中,有的古今词义完全相同,即今义保留古义的意义和感情色彩。例如:

和如琴瑟 源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

进退维谷 源自《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兢兢业业 源自《诗经·大雅·云汉》:“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急人之难 源自《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表示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二)古今词义同中有异

在这些成语中,有的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即今义在古义的基础上引申而出,在保留古义的同时,往往拥有新的词义。例如:

不愧屋漏,源自《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 原意是虽在宗庙里,但无愧畏之心。今也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

白驹空谷,源自《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白驹:白色骏马,比喻贤能者。比喻贤能之人在野而不能出仕。今也比喻贤能者出仕而谷空。

天高地厚,源自《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脊。” 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今也比喻事情艰巨、严重,关系重大。

(三)古今词义不同

在这些成语中,有的古今语义是不相同的。例如:

鹊巢鸠占,源自《诗经·召南·鹊巢》:“维雀有巢,维鸠居上。”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本指女子出嫁,定居于夫家。今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处。

高高在上,源自《诗经·周颂·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原指地位高,今指领导者脱离群众。

不稂不莠,源自《诗经·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今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小心翼翼,源自《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今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逃之夭夭,源自《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形容桃花茂盛艳丽。改为“逃之夭夭”后,则表示逃跑得无影无踪,是诙谐的说法。

三、源自《诗经》成语的修辞运用

源自《诗经》的成语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其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在下文中,我们尝试从常见修辞格的运用和音律的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修辞格的运用

源自《诗经》的成语所运用的修辞格主要有比喻、夸张、借代和对偶等。

1.运用比喻

源自《诗经》的成语常运用比喻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生动性。例如:

巧言如簧,源自《诗经·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如日方升,源自《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如:像;方:刚。像太阳刚刚升起来。比喻光明的前程刚刚开始。

哀鸿遍野,源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哀鸿”指哀鸣的鸿雁,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该成语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跋胡疐尾,源自《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指狼向前进就会踩着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就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2.运用夸张

夸张是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采取“言过其实”的方法,能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源自《诗经》的成语也常运用夸张的手法。例如:

一日三秋,源自《诗经·王风·采莲》:“彼采葛兮,一是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像过了三个季度。指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涕零如雨,源自《诗经·小雅·小明》:“念彼共人,涕零如雨。” 眼泪像雨水一样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3.运用借代

借代也是突出强调事物某特征的一种常用方法,在源自《诗经》的成语中也时有运用。例如:

长舌之妇,源自《诗经·大雅·瞻卬》:“妇有长舌,唯厉之阶。” 常用来代指多嘴多舌、喜欢说长道短、搬弄是非的女人。

4.运用对偶

对偶手法的运用能够起到层次清晰、形式优美、节奏感强等作用,在源自《诗经》的成语中,对偶也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例如:

南箕北斗,源自《诗经·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螓首蛾眉,源自《诗经·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鸢飞鱼跃,源自《诗经·大雅·旱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时和年丰,源自《诗经·小雅·华疏》:“万物盛多,人民忠孝,则致时和年丰,故次华黍,岁丰宜黍稷也。”

(二)音律的运用

在源自《诗经》的成语中,大量运用了叠音、双声叠韵、讲究平仄等方法。

1.叠音

叠音主要指音节重复出现。在源自《诗经》的成语中,存在前叠、后叠和复叠等叠音形式。例如:

前叠:嗷嗷待哺 惴惴不安 绰绰有余

后叠:风雨凄凄 小心翼翼 忧心忡忡

复叠:战战兢兢 兢兢业业

2.双声叠韵

双声一般指前后两字的声母相同,叠韵则一般指前后两字的韵母相同。李重华曾经在《贞一斋诗说》中提到:叠韵如两韵相扣,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相连,取其婉转。这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双声叠韵的作用。例如:

双声:蒹葭之思 葑菲之采 抱布贸丝

叠韵:绳其祖武 寿比南山 涕零如雨

3.讲究平仄

一般来说,讲究平仄是对格律诗的要求,而古体诗则不需要讲究平仄。《诗经》中所搜集的诗大都属于古体诗,从作诗规则上看,其中很多诗句是不需要讲究平仄的,但在源自《诗经》的成语中,存在很多讲究平仄的现象。或许,在这些成语的形成过程中,“平仄”不因人为规定而讲究,而因其能够起到抑扬顿挫、节奏感强的作用而自然存在。例如:

平平仄仄:天高地厚 新婚燕尔 高高在上 衣冠楚楚 戚戚具尔

仄仄平平:暴虎冯河 琐尾流离 硕大无朋 燕翼贻谋 未雨绸缪

四、小结

《诗经》的语言优美朴实、音律和谐自然,这些特点也体现在源自《诗经》的成语中。由上可知,在当今,人们常用的许多成语源自《诗经》,其中,有的直接取自《诗经》中的字词;有的则是对《诗经》中的字词进行提炼、加工而成的;有的古今同义,有的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有的则古今异义。另外,在源自《诗经》的成语中,经常存在运用常见修辞格和音律的现象,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诗经》的语言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赵红棉.“成语”一词源流考[J].古汉语研究,1992(3).

[2] 王化鹏.汉语成语中的历史文化沉淀[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4).

[3] 潘允中.成语、典故的形成和发展[J].中山大学学报,1980(2).

[4] 何文才.成语的语序变化[J].汉语学习,1983(3).

[5] 毛学河.成语是古汉语特点的缩影[J].汉语学习,1994(1).

[6] 倪宝元.姚鹏慈.等义成语四题[J].中国语文,1995(1).

[7] 张宏星.古今异义的成语[J].语文建设,2001(1).

[8] 陈秀兰.“成语探源”[J].古汉语研究,2003(1).

猜你喜欢
大雅平仄小雅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大雅之堂与大雅
小心翼翼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小雅山房
大雅正声 继往开新——中华诗词“求正容变”再认识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