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012-04-08 15:50郭雪峰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基础课技能型素质教育

郭雪峰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1131)

一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目前社会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知识的学习、传播和创新尤为重要,社会所需的人才不仅具备良好的知识、能力还得有良好的素质结构。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何谓“高端技能型人才”呢?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处长范唯认为,其中的“高端”,不但地位高,而且收入应该高,并且一定要有文化知识的积淀,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做事方法。因此,可以这样理解,“高端技能型人才”泛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与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高超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艺,能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高、技能强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还应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高职学生的培养应该兼具两方面:一个是高技能,另一个则是高素质。如果说,技能是学生的筋骨,那么素质乃学生之灵魂。但是,目前众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却不尽人意,有的对素质教育的内容还模糊不清,有的片面强调学生技能,有的则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流于形式不成系统。这不能不引起高职教育者的思考。

二 高职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重“技能”轻“素质”的观念广泛存在

很多高职院校将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在实际培养中,片面强调岗位技能,削弱甚至忽略素质课程特别是人文素质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只构建专业课程所需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却没有一定比例的素质教育模块,或者虽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却没有可操作性;内涵建设方面,学校只注重专业课程及专业教师的建设,置公共基础课程被人遗忘的角落。在如上忽视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无异于社会上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是工具,而不是人才。知识面狭窄、缺少阳光心态、个性化严重、能力单一、气质不佳等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少成熟系统的素质教育体系

素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贯穿于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实践等各个环节。很多高职院校并未注意到素质教育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也没有很好地体现;有些高职院校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看成是几门课程或者开展几次活动,而且大多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实效性不强;还有些高职院校,具体实施素质教育时,只注意显性课程却忽视隐性的课程对学生潜在的影响,课内(第一课堂)与课外(第二课堂)不能有机的融合。

(三)教学改革不够深入,教学模式陈旧

高职教育的特点决定高职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型”的单一教学模式早已不能适应高职教学。而目前,很多高职学校的课程还是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学科本位在课程体系中痕迹明显,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很多课程的改革也存在着随意些倾向,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教学方法单一,理论多于实践;另一方面,对基础课如何为专业课服务的研究与实践不够;教学模式的陈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理论与实践脱离,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较差,职业素养缺乏等等问题。目前,虽然高职毕业生的人数不少,但具有实际职业能力、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却不多,以至于出现企业招聘找不到需要的人才,毕业生拿着文凭找不到工作的两难局面。

评价机制也不够科学合理,包括对老师的教学评价及学生的学业评价。衡量的角度往往是老师“教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如何,当然就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还沿袭着过去的这种评价标准,无法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深入进行。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评估检测也缺乏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很多课程的考核还是使用传统的课程考试方法,即一卷定乾坤,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不能很好的检验学生的能力。这种考核传统的考核模式最大的问题是: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价,无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全方位的测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不高能、甚至是“高分”低能。

三 提高技能型人才素质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建立素质教育导向机制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普遍存在自卑、焦虑、失望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更需要学校加强素质教育。学校领导要发挥导向作用,将素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办学思想和办学要求,并形成具体的实施方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学习进而贯彻落实。

(二)构建成熟、系统的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高职素质教育绝对不仅限于思想政治领域,也不仅限于几次活动,其实施可以通过课堂、社会实践、校园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途径。学校要系统规划和设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素质教育有效贯穿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及职业素质融为一体,第一与第二课堂联动、教学与活动联动,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联动,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学校一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到企业开展文化调研,并定期邀请成功企业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广泛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使校园文化具有企业文化的渗透。公共基础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高职学校不仅要开设诸如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保证一定的课时,还要加强建设,增加公共基础课老师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进而提高基础课老师教学的积极性及提升教学能力。

(三)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

高职教学应打破传统教学的专业学科体系,在素能本位思想指导下,坚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项目化教学。公共基础课程肩负着素质培养的重任,但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较专业课建设落后,这当然有综合原因,不是基础课老师能力的问题。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是专业课学习。公共基础课老师要了解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教师沟通交流,分析研究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实现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另外,公共基础课教学要提高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真实的实训项目,可以与学院各职能部门合作,将日常接待、公务等作为学生的实训项目,实现校园项目实训做。同时,将迎新、校运会、会议服务、招待所管理等工作或活动设计成“真实实训项目”。学生以班级项目建设的方式进行实训,做到校园处处是课堂,课内(第一课堂)、课外(第二课堂)有机融合。

(四)完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美国学者萨乔万尼强调,评价教师过程应是全方位、多维度的。[1]P29有学者认为教师的有效行为特征有五个维度: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师所教学科知识的深广度、教学中的教风、教师的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师生之间的交流等30 多项有效教学行为特征。[2]笔者认为,对教师应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的评价,具体可以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岗位表现及教科研能力三个层面进行。要求教师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教学中能够自觉融入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教育等内容,关爱学生,教学注重能力目标的实现。

对学生的评价。构建全程式、多元化、复合型的考核模式:所谓“全程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核,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模块的掌握程度,以此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所谓“多元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模块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仅是知识能力的考核,还要有组织纪律性、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方面的考核。所谓“复合型”,是指采用复合形式最后评定每一位学生的课程成绩。总之,都需要采取全方位的动态的考核模式,将素质教育内容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作为评优、学生毕业资格、就业推荐等重要指标。

[1]Thomas J.Sergiovanni.The Principalship[M].California:Allyn,& Bacon,Inc,1987.

[2]魏红.高等院校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维度、信度、效度和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3.

猜你喜欢
基础课技能型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