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言说的伤痛
——帕特·巴克后期作品中的战争创伤研究

2012-04-09 12:33刘胡敏
关键词:口吃巴克躯体

刘胡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无法言说的伤痛
——帕特·巴克后期作品中的战争创伤研究

刘胡敏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被誉为“现当代重要作家”的帕特·巴克(Pat Barker)是英国当代为数不多的以写战争创伤著称的女作家。在其后期创作的六部小说里,她描写了受到残酷的战争所影响的士兵、军医和战地记者患上了“创伤后压力症”,并因此产生不同的“心理躯体化反应”和“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本文通过创伤理论、精神分析学以及巴克的创作背景来分析其后期作品中的战争创伤。通过残酷和惨烈的战争给英国人民带来无法言说的创伤和梦魇,巴克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创伤世界,记录了英国人在一战期间以及战后跨越一个世纪的心灵创伤。她的作品表达了战争创伤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创伤记忆,将永远存在,并且无法被历史所抹去。

创伤后压力症;梦魇;心理躯体化反应;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二十世纪是一个“创伤”的世纪,它比以往任何一个世纪所经历的灾难都要深重和惨痛。其中两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夺去了难以计数的生命,让成千上亿的家庭家破人亡,陷入了无边的痛苦和苦难,并且招致了难以抚平的心灵创伤。英国作为一个参战国,也不例外地经受了战争的洗礼和战争给它的民众带来的无尽创伤。在战后的很长时间里,许多英国人民都难以走出战争给他们带来的创痛和梦魇。尤其是曾经参加过战争的士兵和志愿者,他们的伤痛伴随着他们走向坟墓。

帕特·巴克是英国当代为数不多的以写战争创伤著称的女作家。她的“战争三部曲”一问世不仅受到许多英国读者的喜爱,并为她赢得了许多荣誉:《重生》被“纽约图书评论”提名为1991年最好的四部小说之一,《门上的眼睛》获得“卫报”小说奖,《鬼魂之路》更是赢得了英国小说最高奖——布克奖。巴克在三部曲中成功尝试了历史与虚构相互交融穿插的叙事手法,并以此三部曲让自己从此奠定了在当代英国文坛的地位,被誉为“英国现当代重要作家”。

1 无法言说的伤痛

1.1 一个跨世纪的创伤作家

巴克于1982年出版了处女作《联盟街》,该书的出版不仅让巴克首次荣获了“福西特学会书籍奖”,并且让她被评为“20个英国最好的青年作家”①之一。根据巴克作品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大致可以将其作品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2年至1991年,第二阶段为1991年至今,以《重生》为分水岭。尽管巴克的创作阶段因其作品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和描写对象迥异而被评论家划分为两个阶段,但是其全部作品里有一个始终如一的主题,那就是对人类“心灵创伤”的描写。正如布兰尼根所言,“贯穿巴克全部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是人类社会及生命的脆弱。”②巴克对挣扎在生存边缘和经济困境的英国人无法言说的内心痛苦的描写,如《联盟街》里13岁的凯莉被强奸后的创伤、《重生》三部曲里许多士兵和心理医生里瓦斯的心灵创伤、《越界》里少年杀人犯丹尼在谋杀后带来的罪孽感和创伤、以及《双重视角》里的战地记者史蒂芬在目睹并报导了残酷的现代战争之后的种种梦魇和痛苦等构成了一幅二十世纪英国社会自一战以来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们所经历的不同创伤的全景图。

巴克的早期作品让她赢得了“一个坚定的工人阶级地方主义作家”③的称谓。博卿斯基对巴克的作品大为赞赏,认为她的早期作品“描写了另一个英国的故事,一个许多人不知道也不愿意看到的现当代英国。”④安·波斯顿对她的创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巴克真实反映了那些贫穷的、无依无靠的现当代英国人的生活,她在这方面的成就几乎没有其他更多的英国现当代小说家能够企及。”⑤正是源于巴克让广大读者了解了不为世界所熟知的现当代英国贫穷和缺失的另一侧面,她的早期作品才让她从众多的小说家中脱颖而出。在蒙提斯看来,巴克是“第一个较为有深度地描写了战争内在刺激的小说家。”⑥而保尔认为,“三部曲扩大了战争小说的艺术范围。”⑦作为一个权威的巴克作品评论家,布兰尼根曾经如此评价《重生》三部曲:“《重生》三部曲是从责任和身份的角度,就战争对个人的影响作了最为广泛和最有深度研究的三部小说。”⑧

巴克在后期的多部作品中都涉及了“战争创伤”这个主题。自1991年出版了《重生》后,巴克共创作了7部小说,其中6部小说都涉及了战争给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创伤。在《另一个世界》里,巴克再次描写了101岁的一战老兵加迪在风烛残年之际仍然徘徊在战争给他带来的巨大创伤里,无法从梦魇中走出来。他在战场上亲手结束自己严重受伤的弟弟的一幕成为战后一直萦绕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梦魇。而在《双重视角》里,战地记者史蒂芬在目睹并报导了阿富汗战争、萨拉热窝战争以及美国9.11恐怖袭击后,内心被一种无法言说的痛苦所困扰,让他在内疚感和责任感中挣扎。巴克《人体写生课》一书里再次回到了令人恐怖的一战战场,重述了美术学生保罗作为志愿者参加一战后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创伤,并再也无法回归内心的平静。

巴克的后期作品将战争历史与小说虚构糅合在一起,把读者带回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往昔,让人们重温了那些无法言说的创伤。与其他许多直接描写战争血腥场面的小说家不同的是,巴克在后期的创作中,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描写战争:战争期间英国国内后方的生活、对患有精神创伤的士兵的治疗、以及英国民众和政府的分歧。通过描写战争给英国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创伤,巴克粉碎了人们关于“男子气概”和“为荣誉而战”的幻想,并且击破了许多人曾经坚如磐石的信念,认为创伤是女性的专利,并且这种“因战争而造成的创伤”已经成为历史。巴克的小说里出现了许多“被女性化”和“去势的”男性。当男人被迫长时间面对战壕战的恐怖以及多次目睹战友惨不忍睹的死亡时,他们也会像女人一样因恐惧、痛苦而尖叫,因为感到无助而放声大哭,并导致最后的精神崩溃。在巴克的笔下,读者看到残酷的战争让士兵承受了超越极限的心理承受力,并因此让他们产生了许多完全迥异的“心理躯体化反应”。

1.2 无法言说的内心创伤

在巴克后期作品里,她把尘封多年的一战历史创伤再次通过小说展现出来。一战期间,许多英国士兵因惨烈的战争经历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并因此给身体和心理带来严重的后遗症。然而,战争期间,英国政府和军方不仅不允许士兵以及那些因痛失亲人而悲痛万分的英国民众述说他们的创伤,而且禁止他们表达任何抗议。对那些反战人士,政府或囚或屠戮。彼得曾经说过,战争创伤“作为一种永恒的创痛,是一种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和承认的集体创伤记忆。”⑨这种创伤所带来的严重后遗症一开始并没有受到英国政府以及军方的重视,而战后几十年过去了,英国的医疗和精神疾病专家才渐渐认识到“创伤后压力症”的严重性,开始承认并且重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创伤。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才默许老兵们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当年的战争恐惧以及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无法言说的伤痛。巴克在《门里的眼睛》里,像一个史学家一样记录了1918年春的英国社会,当时英国政府和民众在关于战争的问题上出现了许多分歧。在一战爆发后许多英国年轻人一开始受到政府参战宣传的影响,为了伸张正义和维护和平,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上前线。然而后来战争的残酷现实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震撼、恐惧、痛苦和幻灭,并且让他们开始反思这场战争的正义何在。痛失亲人的英国民众在经历了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洗礼之后,也开始发出了反战的抗议。英国政府和社会主流阶层将和平主义者视为异端,许多反战人士被捕入狱。巴克的小说让许多不了解事实真相的人知道了战争期间的英国政府是如何把反战人士和向往和平的民众宣告为违法分子,并进行不同程度的迫害的。在《门里的眼睛》里,普莱尔在患有精神分裂症时,曾经受雇于军方,像间谍一样到处搜寻反对战争的民众,并向军方报告以获得报酬。期间,他因自己的报告把儿时的朋友一家送进了监狱。他的行为是在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后导致精神分裂所做的,因此他的举止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残酷的战争给士兵们带来的严重后果。正如任一鸣教授在《当代英国小说史》里所述,“《门里的眼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社会文化的投影,它触及到官方关于这段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所遗漏的那一部分,将视角投向了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或者是主流文化所排斥的人群,弥补了主流叙事对于这场战争描述的不足之处。”⑩

在巴克的后期作品里,她刻画了许多“缄默的”士兵,他们只能无奈地通过自己的伤口、沉默和“心理躯体化反应”的症状来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无声抗议。士兵们的沉默暗示了本应说却不能言说的伤痛:“缄默似乎源于一种冲突,一方面他们想说出自己的创伤,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却深知如果说了,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下定决心让自己从生理和身体上不能述说。”三部曲里只有萨松这个人物敢于直言自己对战争的不满,而他的反战情绪和言论让军方认为他患上了精神疾病,因此他被送到医院里接受治疗。在巴克的后期作品里,患有“创伤后压力症”的士兵们能够抱怨和发泄他们对战争的愤懑的唯一方式就是“拒绝说话、拒绝看见以及拒绝回忆”:“我们无法回忆往事、我们没有任何感觉、我们停止思考。”三部曲里许多患有“创伤后压力症”的人物大多都选择了用口吃、失语和失忆的方式对战争进行无声的抗议,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让自己从身体上失去表达和回忆的功能,才能减轻自己的痛苦。

除了失语、失明和失忆等症状外,许多患有“创伤后压力症”的一战士兵还会出现一些其他的典型症状,如聋、口吃、失眠以及噩梦等。肖沃尔特认为这些症状是“男性抱怨的躯体语言”,也是对战争提出抗议的一种方式:“缄默、瘫痪、口吃、盲、聋、噩梦、失眠——这些症状都是对战争提出抗议的种种不自觉的表现方式”。巴克后期作品里的“创伤后压力症”的患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状,那就是做噩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那些隐蔽的生活心绪,是想忘却忘不掉的人生挫折,这些令生命承受过折磨的记忆几经意识的压抑,只有在梦中周折地浮现。”面对无法言说和无处言说的内心伤痛,那些深受战争创伤影响的士兵、军医和战地记者等只能在梦中不停地重现那些让他们痛苦的场景,以此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无助和抱怨。在《重生》里,普莱尔总是会在噩梦中尖叫并且惊醒。在《门里的眼睛》里,宛斯别克每晚都会在梦中看到那个被他杀死的德国犯人站在他的床前。《另一个世界》里的一战老兵加迪在生命弥留之际总是在梦中或幻觉中见到被自己亲手结束生命的弟弟的那张痛苦而扭曲的嘴巴。而《双重视角》里的战地记者史蒂芬几乎每晚都会在梦中见到他在萨拉热窝亲眼目睹的一个被奸杀的女孩裸露下身躺在地上的那一幕,然后从噩梦中惊醒。这些人物被噩梦和幻觉骚扰的现象在巴克看来是无法消除的:“有一种倾向就是无论老兵们如何努力,在他们生命的尽头,他们会再次忆起尘封已久的战争回忆。这是战争给他们带来的最后侮辱。”

对于难以言说的创伤,巴克笔下的人物只能反复地在噩梦中重历,而每一次的重历如同把结痂的伤疤再次撕裂,让他们再次经受一次创伤的“洗礼。”这种重历伤痛的方式正如被缚的普罗米休斯被鹰叼啄心脏的痛苦一样,是一种无止境的伤痛。弗洛伊德曾经在1920年面对“战争神经症”病案时对患者反复做噩梦的经历做出过如下的论述:“在创伤性神经症患者身上出现的噩梦现象有一个特点是反复让患者回到意外发生的现场,并让他在经历另一次惊骇后惊醒。”弗洛伊德认为创伤与受压抑的记忆以噩梦的形式出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反复出现的噩梦是违背创伤患者的意志而存在的,并且正是因为它的反复性而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创伤。

2 巴克笔下的创伤描写

2.1 巴克的“一战情结”与她的创作

尽管巴克曾经声称自己的作品丝毫没有任何自传的成分,但是她的成长背景与小说创作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一次访谈录中,当她被问及是什么原因促使她写了《重生》这部关于战争的小说,她的回答是“长期以来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兴趣。”巴克的继祖父、继父以及她丈夫的父亲都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造成了他们身体和心理上不同程度的创伤。在她的记忆里,她的继祖父双耳失聪,身上有刺刀之伤,并且从不愿意谈论战争。在巴克的眼里,“缄默和创伤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被联系在一起。”缄黙的继祖父和口吃的继父显然成了巴克后期创作的有关战争创伤的小说里许多“创伤后压力症”患者的原型。在《重生》三部曲里,许多士兵和军官都不愿谈论战争,他们中的大多数还会出现“失语”的症状。如普莱尔被送进医院时,他的症状之一就是“失语”,因此里瓦斯医生只能通过在纸上写字来与他交流和沟通。《重生》里的士兵贾兰德也因战争经历造成“失语”,于是当他被送到医院时,一个叫叶兰的医生用电疗法来刺激他,迫使他开口说话。《另一个世界》里的老兵加迪虽然没有“失语”,但是他口吃,并且从一战战场归来后,拒绝向任何人谈论自己在战争中的经历,从不愿意跟任何人提起弑弟这件事,甚至连走路也会绕一大圈避开战争纪念碑。

因战争造成口吃的巴克继父也成了三部曲里许多患有同类症状士兵的原型。她的继父不仅口吃,而且性格暴躁,对家庭的其他成员有暴力行为。巴克曾经在一次访谈录里说过,她对口吃这个现象特别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因为她的继父也患有口吃的毛病。巴克认为战争让她的继父变得口吃,让他无法正常与他人沟通。而且正是因为他的口吃使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无法完全表达自己的愤怒,于是他只好把他的不满通过暴力宣泄出来。巴克说过,“口吃在一战的士兵身上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而这种语言障碍是对震惊产生的正常反应。”在巴克后期作品里,许多人物都患有口吃这个毛病。如军医里瓦斯、一战老兵加迪、普莱尔等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口吃,他们的口吃让他们无法正常地把自己的痛苦完整而迅速地表达出来。小说里大多数士兵都像巴克的继祖父和继父一样,采用缄默、口吃、暴躁等方式来“述说”自己的心理创伤,表达自己对血腥战争的强烈抗议。

此外,巴克丈夫的父亲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他再次回忆起一战给他带来的不堪回首的痛苦。他在幻觉里想象着自己又回到了战壕作战,并且经常袭击自己的妻子,把她错认为是在战场上杀死自己弟弟的那个德国兵。在巴克后期的小说里,她塑造了许多跟他一样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并拥有幻觉和错觉的士兵。如在《重生》里,萨松总是在幻觉里看到伦敦的街头上横七竖八躺着许多尸体,并且在幻觉中见到已经牺牲的战友出现在自己的房间里。

巴克笔下患有“创伤后压力症”的士兵、军医和战地记者是她身边参加过一战或二战亲人的原型,而她的亲人们的创伤症状被她“移植”到了自己笔下的人物身上。正是因为她的家庭背景让她能够经常接触一战老兵,并且能够获得第一手的材料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因而使自己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更为真实和饱满。

2.2 “心理躯体化反应”与“自我心理防御措施”

在巴克后期关于战争创伤的小说里,她描写了许多士兵因惨烈的战争经历患有“创伤后压力症”,并因此带来不同的“心理躯体化反应”。1988年Z.J.Lipowski将躯体化定义为一种体验和表述躯体不适与躯体症状的倾向,这类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但患者却将它们归咎于躯体疾病,并据此而寻求医学帮助。这种倾向的出现是针对心理社会应激的反应,这些应激反应是由对个人具有个别意义的刺激性生活事件或境遇所造成的。

巴克在三部曲里刻画了几个典型的“心理躯体化反应”的个案。这几个患者都是因为在战场上不堪回首的经历而产生了不同的“心理躯体化反应”,给自己带来了难以言喻的肉体和精神痛苦。巴克对这种心理躯体化反应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重生》里,在一次战斗中,彭斯被炸弹炸飞,头朝地落在了一具已经开始腐烂的德国士兵的尸体里,在他失去知觉前,他的鼻子和嘴里都充斥着德国士兵肚子里的内脏腐烂的味道。之后,这次经历给他带来了难以名状的痛苦。任何时候只要他一吃饭,他的嗅觉和味觉都能感受到那股腐烂的肉味,于是,他便开始剧烈地呕吐。这种可怕的经历一直让他痛苦不堪,让他无法从那梦魇般的经历中康复。在《门里的眼睛》里,宛斯别克每晚都会梦到那个被他亲手杀死的德国犯人站在他的床前,即使从噩梦中惊醒之后也会在幻觉中看到那个德国犯人出现在眼前,并且一次比一次变得更腐烂,闻起来更臭。而更令他沮丧的是,他开始感觉到自己身上也散发着同样可怕的恶臭,并且因担心他人闻到自己身上的臭味而尽量避免与他人近距离的接触。彭斯的头扎进了已经腐烂的尸体的经历,给他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创伤,而且还造成了他躯体上的不良反应,即剧烈呕吐。而宛斯别克因杀死了一个德国犯人,之后不停地在梦中见到这个被自己杀死的人的经历给他带来了难以言说的创伤。但是更可怕的是他因此而感觉到自己的身上也散发着同样的恶臭。这种因在战场上遭受肉体痛苦而导致的精神创伤,随后又引起身体的各种不良反应,就是心理躯体化的反应,即不堪回首的经历所引起的心理与躯体相互作用的异常结果。

对于“心理躯体化反应”,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癔病的研究》里曾经这样写道:“一个让意识无法接受的无法抵抗的事件会被暂时忘却,但是它却会以躯体化症状或是强迫的、反复的行为出现。”另一个创伤理论家克尔克对创伤导致的躯体化反应也有类似的观点:“创伤记忆趋向于,至少在伊始,以事件的感觉碎片被感知,如视觉影像、嗅觉、听觉和动觉感觉。”克尔克关于创伤记忆的论述说明了一个创伤患者不仅可以通过大脑感知痛苦,还可以通过味觉、视觉、听觉和嗅觉等不同的躯体化反应来感知痛苦。

除了“心理躯体化反应”之外,巴克在三部曲里还塑造了一个因战争创伤而造成人格分裂的士兵普莱尔。像史蒂文森笔下的《化身博士》里的杰克尔博士一样,普莱尔在双重身份中挣扎着求生,在人格分裂时变成了一个性格完全迥异的人,并且从事着一项让他在清醒时不耻的工作,即向军方当局汇报反战分子。巴克塑造普莱尔这个人格分裂的人物来揭示肉体创伤会导致精神创伤,并且会让一些无法摆脱这种创伤的人采用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措施”来保护自己。在一次访谈录中,巴克提及了一个越战老兵的经历,而这个老兵成了巴克塑造普莱尔这个人物的根据和原型:“在《门里的眼睛》里,普莱尔所经历的极端分裂的自我状态是以一个越战老兵为原型的。这个老兵在另一种状态下身体的大部分肌肉会变得麻木,他的皮肤变成了可以经受任何殴打的盔甲。他的这种分裂状态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他是个黑人,因此童年时总是被一帮比他高大得多的白人青年殴打。因为他既不可能打赢他们,也不可能逃过殴打,因此他在挨打时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以此来承受这种痛苦。从那之后,特别是在越南时,只要他感到恐惧、受到威胁或面对肉体疼痛时,他就会变成另一个人。”越战老兵通过变成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来忍受自己不得不面对的疼痛、威胁和痛苦,他的这种方式其实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措施。”而巴克笔下的普莱尔采用了人格分裂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不受战争给他带来的创伤的折磨,这种方式也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措施。”对此,布兰尼根持有相同的观点:“普莱尔创造了这个可分离的自我或把自己催眠成一种分离的状态,是为了从痛苦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当痛苦令人难以忍受,人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或采取不同的方式来缓解或消除痛苦。在普莱尔身上,他的人格分裂可以让他像化身博士一样在两种身份里转换,在不愿面对伤痛时选择变成另一个人来摆脱痛苦。普莱尔渴望改变自己的身份和忘掉自己的战争经历,于是,人格分裂最终让他“实现”了在痛苦的时候变成一个完全没有记忆和痛苦的人。

莱恩在其代表作《分裂的自我》里曾经如此论述造成自我与身体分裂的原因:“对于‘正常’个体,如果置身于威胁其存在的处境中且无可逃避,那么他就会进入一种精神分裂性状态,竭力试图超越这一处境——即使不在生理上,至少也在心理上变成精神的观察者,超然﹑漠然地观望着自身的所作所为及遭遇。于是自我着手寻求安全感,其手段正是力图通过非身体化的存在来超越这个世界。”他的论述合理地解释了那个黑人越战老兵和普莱尔为什么会在痛苦的时候“分裂”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2.3 创伤与性

在巴克后期关于战争创伤的小说里,她描写了性对创伤士兵的暂时“修复”功能。《重生》三部曲里的普莱尔是一个“双性人”。当他因患有“创伤后压力症”被送往伦敦医治时,结识了女友萨拉,并多次与她在许多不同场合做爱。而在《门里的眼睛》里,他在街上与军官曼宁搭讪,然后两人到曼宁的屋里发生了关系。普莱尔因战争而造成内心的严重创伤,并多次采用性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伤痛。而《双重视角》里的战地记者史蒂芬在多次报导阿富汗和萨拉热窝等现代战场的残酷场景而患上“创伤后压力症”,即使回国后他仍然无法恢复内心的平静。目睹了太多的血腥和暴力让他对生活失去了激情,他的冷漠导致了妻子的婚外情以及他们最终的离异。婚姻的破裂更让他对一切心灰意冷。当他回到恬静的乡村试图抚平内心的伤痛时,与一个换工女孩贾斯廷的性爱最终让他心中千疮百孔的伤痕渐渐愈合,他的伤痛在性爱中慢慢被抚平。曾经对生活失去激情的史蒂芬就像一具干涸的没有血液的躯体一般,而性爱就像新鲜的血液重新流回干涸的躯体,让他渐渐恢复了活力,重新燃起对生活的信心。

巴克在《人体写生课》一书里,也描写了美术学生保罗作为志愿者到一战战场当医疗救助队的帮手时因每日目睹许多严重受伤的士兵被锯断四肢、或脸部五官缺失、或内脏裸露身体外等惨不忍睹的场景而感到痛苦不堪。特别是当他不得不面对这些受伤士兵因伤势严重或恶劣的医疗条件而悲惨死去的时候,内心更是充满了悲凉和无助。太多的震撼、惊惧和痛苦让他无法回归内心的平静,让他感觉自己被“活埋了”。在内心感到极为痛苦的时候,他缓解内心伤痛的方式之一是用性来麻醉自己已经近乎麻木的神经。他像其他许多士兵一样去嫖妓,以此来释放自己内心的痛苦和压力。而当他嫖妓的行为结束之后,他觉得自己的内心并没有因此而轻松,相反他感到自己“好像犯下了一个小的、微不足道的谋杀罪。”

劳在《现当代小说里的战争》一文里曾经如此评论性与战争的关系:“几乎没有一部好的战争小说不会有通奸或非法的性爱描写,而这包括同性恋和男性性爱。但是这些苟合很少被看成是一次刺激的放荡,且这些行为并不能总是让他们从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中获得一些浪漫的安慰。”正如劳所言,巴克的后期小说里关于战争的几部小说里描写了婚姻生活外的性和同性之性爱,而这些因参加、目睹或报道战争而造成严重心灵创伤的士兵、志愿者和战地记者等都曾经采用性爱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刺激几乎被痛苦麻木的神经。虽然并非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性从痛苦和无助中解脱出来,但是至少可以让他们暂时找到一个发泄的渠道。性原本是人类表达爱的最原始、最本真、最朴实的一种方式,能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快感。而巴克后期作品中对创伤的关注以及用性来缓释创伤的描写,或许反映了人类在精神遭受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极限之时,只能用能够获得最大快感的性来舒缓这种情感上的伤痕,让自己暂时得到肉体上的慰藉。战争的疯狂和性的疯狂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战争创伤的一幅独特风景。

巴克对一战和现代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给英国人带来的无尽和无法言说的创伤的刻画和描写,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创伤世界,记录了英国人跨越一个世纪的伤痛。透过战争的梦魇给英国这个民族及其民众带来的不堪回首的心灵创伤,巴克影射了战争对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和民众所可能带来的伤痛。她对和平世界的向往和倡议在她的后期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并展现了一个现当代英国女作家的纯朴愿望和创作良知。

注释

①1983年“图书销售委员会”评出了“20个最好的英国青年作家”(“The Twenty Best English Young Novelist”)。

②John Brannigan.Pat Barker,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5,p.9.

③Blake Morrison.“War Stories:What Booker Prize Winner Pat Barker Sees in Soldiers,”New Yorker,22January,1996.

④Michael I Bochenski.Theology from Three Worlds,Macon,Ga.:Smyth &Helways,1997,pp.70.

⑤Anne Boston.“Pat Barker,”Contemporary Authors,Vol.122,no.40,1988.

⑥Sharon Monteith.Pat Barker,Devon:Northcote House Publishers Ltd,2002,p.73.

⑦Sharon Monteith,Margaretta Jolly,Nahem Yousaf,and Ronald Paul eds.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Pat Barker,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2005,p.147.

⑧John Brannigan.Pat Barker,Manchester and New Yor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5,p.13.

⑨Peter Childs.“Pat Barker:In the Shadow of Monstrosities,”Contemporary Novelists:British Fiction since 1970,Basingstoke:Palgrave,2005,pp.62.

⑩瞿世镜、任一鸣:《当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303页。

责任编辑 又青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校级科研资助青年项目“帕特·巴克后期小说对创伤后压力症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书写”(广外科2008/6号)

猜你喜欢
口吃巴克躯体
“维生素”大口吃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6 For the love of a man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4 The new lead-dog第四章新的头犬
逍遥散治疗躯体症状障碍1例
巴克的掌控
现在干什么?
孩子口吃,家长巧应对
搬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