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综述

2012-04-10 14:38程媛媛
镇江高专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政治思想

程媛媛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部,江苏 丹阳 21230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报告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一行之有效的途径。国内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研究,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关系的界定、异同的研究、整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整合途径的研究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综述。

1 关于两者关系界定的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发展过程中重要且特有的问题,国内学者对于两者关系的界定主要持以下3种观点:

1.1 补充观

该观点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补充。关于此观点的权威说法是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该意见中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活动。”[1]2005年1月,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也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2]

1.2 母子关系观

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母子包容关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母体、心理健康教育为子体。梁次红等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考察,指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二者结合模式——母子系统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就构建二者关系的合理格局提出建议[3]。还有一种观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子体、心理健康教育为母体。张海钟等总结师范专科学生心理健康测评档案中SCL—90测评结果,分析了师范专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心理障碍的成因和类型,认为心理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智力教育等各部分,即心理健康教育的上位概念[4]。

1.3 互补观

该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为补充、相互结合的内在必然性。马建青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和干预的三要素分析,指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可能成为一种独立关系下的互补关系,这样才可使两者的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5]。卢玫通过对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的联系和区别的探析,认为努力培养一支既深谙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又懂得一定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德育教师队伍,是实现两者结合的关键[6]。何慧星等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平行又交叉,互为补充,相互渗透[7]。

2 关于两者异同的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体系。只有把握其区别性和共通性,才能在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国内学者对此作了一定的研究,关于两者异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意识形态、教育对象、目标、途径、原则等问题的探析上。

李巫熙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物质,它们都是第二性的东西,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都包含有理想、信念、品德、意志等共同元素。但其在心理与思想观念、理论基础、目的、内容、从业人员资格方面又有不同[8]。

易晓明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对象、目标、途径、原则上存在某些严格的区别,也有共通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导向,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立场。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发展性心理教育、自主性心理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灌输进行,注重说理、说服[9]。

赵景会从意识形态、所含元素、培养目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之处,以理论基础与研究对象、工作内容与价值取向、教育方式与手段为切入点,对其不同点进行论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出发点是社会需要,侧重学生的思想行为规律;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的理论为基础,出发点是人本需要,帮助受教育者化解心理矛盾[10]。

沈汪兵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在内容、学生观、具体目标、原则和方法上各具特点。思想政治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属于纯社会科学;心理健康属于生理学和心理学,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外在的规范,具有群体作用性,教育目的是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是来自自我的规范和约束,更偏向感性,教育目的是更好地进行自我适应和调节[11]。

3 关于两者整合的可行性、必要性研究

国内学者从学科结构、教育层次、教改要求、价值论、教育目标一致性、教育内容相关性、教育方法互助性、教育功能互动性等多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整合的可行性、必要性进行大量研究。

周先进、张颖颖以学科结构、教育层次为切入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契合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针对高校两种教育契合存在的不足,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通过心理疏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12]。

秦斯、陈茜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有利于交融学科知识、促进教学改革,整合师资力量,因此,两者整合有其必要性。高校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意义,把它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13]。

李丽娜,陈晓美等根据全国3 000万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相关数据分析,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要关心人、尊重人,给予人文关怀,而研究人就要研究人的心理,要把心理健康内容纳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14]。

宋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统领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关性、教育方法上具有互助性、教育功能上具有互动性,因此,两者整合有其必要性[15]。

胡细华对两者整合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育人的政治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熟、成才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良性互动,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16]。

4 关于两者整合途径的研究

国内学者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队伍、制度和经费保障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重网络课堂,对两者整合途径进行探究。

万艳玲、李香玲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首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这里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包括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其次,培养专职心理辅导员,以此缓解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压力;再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宽教育渠道,把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园网络,同时,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立网络在线咨询[17]。

罗金彪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途径归纳为以下5方面内容:途径之一,思想认识方面的有机结合,深化对二者的认识,弄清楚二者结合的必要性;途径之二,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方面的有机结合,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思想道德理论知识的教育模式,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解决心理问题的模式,重新定位二者的教学目标;途径之三,教育队伍方面的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一步有机融合,做到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途径之四,制度和经费保障方面的有机结合,设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基金[18]。

罗丽琳、臧建建将社会责任感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整合的连接点,指出,通过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这一模式正是从微观入手,以点破面,层层递进,最终可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进步和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19]。

胡新峰、马建青结合上海市10所高校的学工部所做的关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的调查数据指出,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提高两种教育的实效性,必须把“人文关怀”作为两者整合的重要途径,整合过程中要重视两种教育自身的丰富性和人文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20]。

5 相关研究评析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问题探讨的重要性、紧迫性已经在高等教育界形成共识。笔者对上述国内学者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研究方向、该研究方向的切入点、具体研究结论进行归纳(见表1)。

表1 国内学者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研究总结表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关于两者关系的界定,研究观点由补充观向互补观转变;关于两者异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两者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教育原则等问题的探析上;关于两者整合的可行性、必要性研究集中在学科结构、教改要求、教育方法等问题上;关于两者整合途径的探究集中于重视两种教育在教育目标、制度和经费保障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重网络课堂上。

在总结当前国内学者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同时,笔者认为以下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首先,从研究观点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补观的确立为主要趋势,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究竟是什么条件下的互补,是附属关系的互补还是独立关系的互补,如何具体实现两者的互补,还需进一步探索;其次,从研究方法看,国内学者关于两者整合的研究多以思辨模式为主,即多以思辨、解释及经验总结为主,缺少实证模式;再次,从研究内容来看,有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规律,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的实效性等方面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5)[2009-02-05].http://zhidao.baidu.com/84751733.html.

[2]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EB/OL].(2005-11-15)[2011-10-16].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3033232.html.

[3]梁次红,罗玉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中国农业教育,2002(5):44-46.

[4]张海钟,王云霞,骆焕国,等.师专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6(1):28-32.

[5]马建青,黄翠翠.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和干预的三要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2):66-69.

[6]卢玫.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关系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2(1):20-22.

[7]何慧星,张澜,张爱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机理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8):48-49,78.

[8]李巫熙.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80-83.

[9]易晓明.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内江科技,2009(4):64.

[10]赵景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异同[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4):122-123.

[11]沈汪兵,王永娟,任其平.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基于复杂性科学视角[J].教学与管理,2011(9):107-109.

[12]周先进,张颖颖.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74-78.

[13]秦斯,陈茜.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要性[J].当代教育论坛,2010(11):52-53.

[14]李丽娜,陈晓美,罗红格,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与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1(2):279-280.

[15]宋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09(1):56-58.

[16]胡细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研究[J].学理论,2010(25):297-298.

[17]万艳玲,李香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2):145-146.

[18]罗金彪.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81-82.

[19]罗丽琳,臧建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从激发社会责任感角度[J].法制与社会,2010(27):236-237.

[20]胡新峰,马建青.倾注人文关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67-70.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