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发展质量若干问题的思考
——以黑龙江省为例

2012-04-12 00:14刘小宁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经济建设

刘小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关于经济发展质量若干问题的思考
——以黑龙江省为例

刘小宁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哈尔滨150018)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的提速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到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长远大计。唯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全面提高全省的经济发展质量。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质量;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十二五”规划,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未来五年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主线。黑龙江省委十届十四中全会也提出,“十二五”规划应按照中央要求,审时度势,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局,制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目标,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黑龙江省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2011年是中国实施第十二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回首“十一五”时期,黑龙江省在交通、农业、工业、旅游业等领域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颇为引人瞩目。

“十一五”时期,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从实际出发,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果断提出:举全省之力,决战三年,推进公路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铁路、机场和水运建设,构筑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上述举措不仅有力推动了“八大经济区”建设,也为全省经济融入全国经济大循环,打造中国对俄罗斯及东北亚沿边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提供了交通保障,并成为全省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坚实基础。

近几年,黑龙江省以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大水利”、“大农机”等硬件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农业科技落地生根和“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 114.1亿斤,首次超过连续十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一跃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目前,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粮食商品量和调出数量居全国第一,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居全国第一,绿色食品认证数量和生产总量居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大粮仓。与此同时,黑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2010年,省委作出了依托农垦、森工、油城、矿区、口岸、交通枢纽、重点旅游景区、龙头企业、经济较发达的乡村、现有县城和经济文化有一定基础的乡镇等“十个载体”,因地制宜地发展类型多样、功能完备、各具特色的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决策,由此,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大镇”、“边贸强镇”、“旅游名镇”迅速崛起,这些小城镇在社会化大生产中找定位、整资源、谋出路,日益显现出对周边农村强大而持久的牵动力,不仅打破了以往封闭型的村镇发展模式,也探索出一条具有龙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和优化发展环境,调动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现有产能的有效释放;通过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了工业经济总量的扩张。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 004.5亿元,是2005年的1.86倍。2011年全省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六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较好,规模以上工业自3月份之后累计增长保持在13.2% ~13.6%之间。工业生产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集体企业增长快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为2 479.8亿元,增长13%;集体企业增加值为110.8亿元,增长14.4%。二是小型企业增长较快。大中型企业增加值为2 898.9亿元,增长13.3%;小型企业增加值为564.5亿元,增长15.2%。三是四大支柱产业两快两缓。石化和食品工业快速增长,分别增长18.7%和15.6%;装备和能源工业分别增长11.1%和7.3%。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3 068.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增加值的88.6%,对全省工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四是高用能行业生产增速较快,六大行业完成增加值696.4亿元,增长16.2%,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6个百分点。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以旅游业为牵动,发挥后发优势,倾力打造国际滑雪旅游胜地、世界冰雪旅游名都、中国养生度假避暑天堂三大旅游品牌,不仅拉动了黑龙江省与旅游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食品制造、旅馆建筑装修、旅游商品生产和餐饮娱乐服务等近百个行业的加速发展,同时也为促进黑龙江省与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经贸文化交流,提供了展示黑龙江魅力和拓展发展空间的广阔舞台。

2010年,黑龙江省对外进出口总额达到255.0亿美元,是2005年的2.62倍;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27.59亿美元,是2005年的1.81倍;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总额达到7.625亿美元,是2005年的2.24倍;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32亿元,是2005年的3.31倍。

尽管黑龙江省在“十一五”时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并未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而非“创新驱动”阶段。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十二五”及今后更长时期将面临严峻挑战。总体来看,这些挑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发展低碳经济形成倒逼机制;体制机制性障碍没有根本消除,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对外开放层次不高,对俄经贸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改善民生任务相当繁重;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强,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各个方面。

2010年,黑龙江省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位列第16位,在东北地区略高于吉林,但远低于辽宁和内蒙古,是辽宁的56.2%、内蒙古的88.8%;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黑龙江为13 856.51元,不仅在东北地区位列最后,而且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也排在倒数第4位;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来看,黑龙江省为6 210.72元,低于辽宁和吉林,在全国31个省市区排行中位列第10位;从按地区生产总值计算的三次产业构成来看,黑龙江省为 12.6:50.2:37.2,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当今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GDP的70%~80%相去甚远。此外,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黑龙江省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第一产业以原粮生产为主、高产出、低附加值,第二产业重化工业比重高、高耗能、高排放,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小、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也为“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强生态省建设带来诸多挑战。

“十二五”时期既是黑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黑龙江省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攻坚时期,我们唯有与时俱进、迎难而上,以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为牵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才能为未来赢得更广阔地发展空间。

第一,紧紧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大的发展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通过健全和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重视项目的先导作用,从政策、机制、环境、资金等方面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保障,将资源禀赋优势、科技进步优势、人力资本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深入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使“十二五”时期成为黑龙江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时期。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2010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

第二,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产业带动能力,在调整中加快、在加快中调整,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实现优化结构与加速发展有机统一。通过建设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国家重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国家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向北开发开放重要桥头堡和枢纽站和国家北方地区生态屏障,使“十二五”时期成为黑龙江省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转变时期。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达到40%。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到2%;城镇化率达到60%;需求结构进一步优化,居民消费率达到36%。

第三,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各个区域相互融合、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关键环节相互衔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协调机制和统筹发展规划,着力解决由于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区域经济联系松散、产业分工不合理、环境治理缺乏整体性等问题,促进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互相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统筹配置,关联产业集中连片分布,基本公共产品共建共享的城市群形成,加快城镇化进程,打造哈大齐牡城市带和东部城市群,加快12个重点旅游名镇等特色小城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充分发挥垦区、林区、油区、矿区相邻相伴、共生共存的优势,扎实推进场(油、矿、林)区与地方合作共建,统筹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使“十二五”时期成为黑龙江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推进时期。到201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公共卫生体系比较健全,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重大进展。

第四,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建立富有成效的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通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确立科技创新在黑龙江省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积极抢抓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整合科技资源,以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为龙头,选择市场前景好、资源消耗少、污染排放低、综合效益高,对全省经济发展牵动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战略方向、技术路线、发展布局、科研攻关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在全省最具有发展潜力和优势的领域和项目上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使全省经济走上靠科技创新驱动、靠内生动力成长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同时,深化所有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全面推进产业学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为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创造和应用转化奠定基础,使“十二五”时期成为全省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时期。到2015年,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

第五,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通过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强力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使“十二五”时期成为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耕地保有量保持1 16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47.3%。

第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通过大力推进棚户区、泥草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城市供水、供暖和供气工程,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的“三优”文明城市建设,农村文明示范村建设,千所公办幼儿园建设,加快医疗卫生资源建设,安全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增强社会保障和困难群众救助能力等十大工程建设,努力探索建立民生工作的激励机制、长效机制、动力机制,充分发挥好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的作用,使“十二五”时期成为黑龙江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期。总人口控制在3 89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与经济发展同步,年均增长12%以上。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条件有较大改善。

[1]李建平,等.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张效廉.学习科学理论推动科学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3]陈永昌.中国经济转型之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F12

A

1007-4937(2012)03-0058-03

2012-01-11

刘小宁(1959-),男,北京人,研究员,从事应用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陈淑华〕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经济建设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