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观

2012-04-12 07:07张学中何汉霞
关键词:群众观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张学中,何汉霞

(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1]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的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的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2]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源头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简言之,即人的解放的科学。所谓人的解放,就是使人摆脱旧的社会分工与片面畸形的发展状态,摆脱阶级差别与阶级压迫,成为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人人得到体力和智力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核心价值观。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为后人解开了社会发展的奥秘,认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体现,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在《圣神家族》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P295)“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P287)“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4](P10)“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但是,如果无产阶级不消灭它本身的生活条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3](P267)在数千年阶级剥削与压迫的社会中,少数控制掌握生活条件与生产资料的人是主宰者,享有主体性;而多数失去生存与发展条件支配权的人,则沦为被主宰者,丧失了自由和全面发展其能力和个性的权利,即不拥有主体性。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把人民从蒙昧自然界、专制封建主义、宗教神学和资产阶级所谓“理性”思想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人民群众掌握理论武器,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成为自觉能动的主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P294)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就将人民主体性牢牢地镌刻在共产党人身上,作为未来共产主义应该实现的崇高理想和恪守坚持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和虚心向群众学习是对群众观点总的概括,而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对群众路线总的表述。因此,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源头。

(二)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最高价值追求 马克思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解放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曾经把社会历史的演进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和“人的全面发展”阶段。[5]共产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因其更具优越性,不但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而且还能够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使生产力归人民所有,生产力发展造福于人民,使个体的人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真正地把世界理解为自然界、人和社会的统一体。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确立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价值尺度。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依然认为:“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最高的价值追求,”[6]也是体现人民主体思想的最高价值表现。

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一次升华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困苦,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实现人民解放和人民主体性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崇高目标和基本原则,确立了人民主体思想,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人民主体思想的载体,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它在我们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人民主体思想是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初步提出和基本形成的 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指出,党指导的运动都必须深入贯彻到人民群众里面去。中国革命未来之前途,就要看党能否组织与引导人民群众。同年12月,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中强调:“红军绝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其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党对于军事工作要有积极的注意和讨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7](P66)在此以后,针对党内教条主义泛滥、命令主义盛行的状况,针对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毛泽东反复强调:“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7](P88)“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7](P139)

长征后,特别是在延安整风运动洗礼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系统地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的丰富内涵,使党的群众路线更趋于成熟。“共产党员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而率领少数先进队伍单独冒进;必须注意组织先进分子和广大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8](P525~P526))“群众是真正的英雄”,[9](P790)“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10](P409)“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11](P71)“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准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8](P899)

(二)人民主体思想的逐渐完备成熟及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8](P1031)“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8](P1060))他从党的宗旨性质出发,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认为这是区别于其它任何政党的三个显著标志之一。党把群众路线提到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高度加以认识和倡导,使人民主体思想达到了完备和成熟。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思想的第一次升华,它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而人民主体思想也决定了我们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品格。从此之后,群众路线的思想作风与工作方法,为全党所熟悉和掌握,得到了普遍运用和自觉贯彻。

(三)人民主体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继续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把自己建立的新政权,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最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追求。人民至上,这是人民共和国的真正涵义。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任务后,进行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对树立人民主体思想,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毛泽东依然强调,我们“力量的来源就是人民群众”;[12](P210)“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用咒骂,也不能用拳头,更不能用刀枪,只能用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12](P291)“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使全体人民比较顺利地走过目前的过渡时期,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13](P216)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中,虽然我们走过不少弯路,也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但我们党对人民主体思想的追求始终没有放弃。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中央强调恢复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极大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已往的实践已经证明:能不能坚持人民主体思想,能不能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安危存亡,关系到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未来中国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党必须坚持和倡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14](P271)

三、改革开放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观的第二次升华

改革开放30余年的奋斗、创造和积累,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一)人民主体观在坚持和继承中发展创新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回答新的问题;同时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内容,这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解和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体现。说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集中体现为:一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实事求是,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的群众观点。在这两点中,前提是实事求是,核心是群众观点。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告诫全党:“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我个人觉得,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特别重要”。[15](P45)江泽民继承这一思想并认为:“实践的观点、群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党之所以有力量,我们的工作之所以有成绩,总的来说就是靠两条:一条靠实事求是,一条靠群众路线。”[16](P216)他反复强调:“要在全党范围内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教育,批判各种否定、贬低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牢固树立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人民群众的科学观点。”[17](P98~P99)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胡锦涛继续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18](P364)

人民主体观既坚持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又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主性精华[15](P335)。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往圣先哲早就总结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观点,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认识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政权更替周期律。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主体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与全面超越。

(二)人民主体观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理论与实践优势 “两个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政治立场”。[19](P595)只有为人民服务,党才有存在的意义,只有依靠群众,党才会有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人民主体观引领下人民群众的奋斗史,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大的理论与实践优势。

中国共产党根植于群众,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动力源泉和胜利之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执政后脱离群众。在人民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中,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着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党执政实质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在人民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关系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尽心为人民谋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保障群众诸项权利,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的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我们事业的建设者。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积极投身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与基本方法中,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扬,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保证,要把人民群众拥护、赞成、高兴与否,作为制定大政方针的价值尺度,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开放工作得失的判断标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观点和根本工作路线,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发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权为民所赋所用,利为民所谋所享,问政问需问计于民,推动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并且经得起时间、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检验。在当代中国,只有树立和践行人民主体观,才能发展中国,造福人民,振兴中华。

(三)科学发展是实现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观的路径轨迹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1]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站在新的历史基点上,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人民主体观,作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实践和理论诠释,才能赢得事业新胜利。

人民主体观,说到底,就是以人为尺度,就是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中,把人的尺度作为判断事物成败的标准。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它的实践过程就是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解放人和开发人的过程,只有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才可能有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而是人的福利、人的全面发展,人才是发展的根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以人为尺度,就是要充分保障和发挥人在各方面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在政治生活上,要充分发扬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权利。在经济生活上,要增加待遇福利,满足群众改善日常生活的物质利益要求。在文化生活上,要发展先进文化,适应群众全面和谐发展的精神价值诉求。在社会生活上,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大力营造人民群众热切期望的良好社区氛围,在解决诸类民主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当前,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是人民主体观的价值诉求,科学发展是实现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观的路径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并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主人,成为生产资料与劳动成果的主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主体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事业在发展,人民的利益诉求也在变化,群众对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在增强,对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的期盼也在提高,这是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收入分配不公,社会管理缺失,公共服务滞后,加之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发群众不满,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违背了中国共产党人人民主体观的思想基础和本质要求。

因此,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我国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客观要求,正确贯彻人民主体观,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抓紧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注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要按照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为重点,把“共享”作为最基本的发展思路,将“以人为本”视为最核心的治国理念,完善各种制度安排。“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1]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使人民群众看到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的决心和信心,看到社会主义中国更加美好的前景。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4]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群众观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现代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