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途径

2012-04-12 07:07王小琴
关键词:生产力农民农业

王小琴

(吕梁学院思政部思政系,山西 离石 033000)

农村问题不仅是一个关于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关乎社会和谐、政局稳定,是关系到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基于我国农村的现实,笔者认为只有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素质和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四个途径入手,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前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立足于“农”。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地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民的城市化,而是要保持“农”的特色,立足于夯实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等农业生产基本领域,将农业这一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做大做强,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夯实农业产业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前提。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正视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这一现实,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农业发展这个中心,以深化改革为突破,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农村经营体制,完善农村承包经营制度,以保障粮食生产供给作为核心,把提升农业生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产业体系,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激发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扶持区域农业支柱产业,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特色就有生机,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水平。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产业布局,科学地确定区域农业发展规划,构建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区域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和特色产业,实施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增强农业产业发展潜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正视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这一现实,立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结合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实际,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并深入实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和科教兴农战略,完善粮食生产保护、农田基本建设、以工补农等制度,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保护力度,保护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激发广大农民开展农业生产的自觉性,稳定农业生产规模,增强农业发展基础,提升农业产能。

二、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途径

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否则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稳产和丰产,就不会有农村的稳定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发展农业生产力,要激励农业科技创新,走“科教兴农”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此,一要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培育农业技术研究团队,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开发。二要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院校和农技人员走产学研用相结合之路,依托农业科研项目和重点学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三要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促进农科教结合,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发展农业生产力,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培育农村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是发展生产的物质要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合理配置农林牧副渔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构成,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经营,突出特色,合理地利用现有农业资源,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构建农业内部合理的运行机制,形成产业化良性循环,尽快建成优势产业区和产业带,加快农副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和高附加值型的转型发展,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发展农业生产力,还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物质条件。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竞争力弱、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差,是当前我国农村的基本现状。为此,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农村电网运行水平,保证农业生产用电;改善农村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道路网络系统,建设城乡快速公路交通网,为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增产和增收基础。

三、提高农民素质,培养现代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在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只有通过人才能实现有机结合,只有通过人的劳动才能转化出现实的生产力。农民是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农民的文化素质、生产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都事关新农村建设。当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表现为:一是受教育程度低。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文化水平的占41.1%,初中文化水平的占45.1%,高中文化水平的占4.1%,大专及以上的占0.2%;二是科学素养差,接受技能培训少。据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农村居民的科学素养达标率仅为0.7%。多数农民不读书不看报,缺乏必要的科技知识,没有一技之长;三是思想观念落后,封建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在多数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升。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的转型。

教育是提升人的素质、实现观念转型的基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主力军,只有培养出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意识的新型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才能将庞大的农业人口转化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力资源,把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口优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拓展农村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产业技能培训力度。

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核心作用,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举。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要培养出现代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和受益者的农民,能否真正成为高素质现代农民,新农村文化发展起关键作用。因而,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围绕“理想信念、健康生活”这一主题,做到物质和精神两手抓,既丰裕农民的物质生活,又充实农民的精神生活。为此,要进一步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支作风扎实、业务精干和勇于创新的文化队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化活动,形成基层文体活动长效机制。

四、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带来农业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引起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导致农业人口出现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工农业间的转移就不可避免。特别是面对我国农业人口占多数,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的现实,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必将在带来农业生产力大幅提升的同时,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其就业状况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的程度。

建立完善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和城乡就业的无缝对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影响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问题,这一问题在欠发达地区尤其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很多农村成为了老人村、儿童村,青壮年农民全部外出打工,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农田荒废;另一方面农民工盲目流入大中城市,受城市发展水平和容纳能力以及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限制,城市无法在短时间内吸纳大量进城务工农民,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难题。因而,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明确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和途径。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单纯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必须实施多元城镇化战略,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大力发展县城和县域经济,缓解农民工流向和分布失衡问题,把小城市和特色城镇发展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阵地,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实施农民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工程,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就地转业的劳动力转移机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1]张道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思考[J].新农村,2011(8):1.

[2]谢恩魁.论发展现代农业与农民综合素质提高[J].创新论坛,2010(1):29-32.

[3]于 楣,白 琳.发展生产与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4-97.

[4]周通生,王 昀.新农村建设的哲学解读[J].江海纵横,2008(4):24-26.

猜你喜欢
生产力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