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策研究

2012-04-12 20:49段晶晶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发展

段晶晶

(盐田区图书馆,广东 深圳 518081)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下,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我国精神文明的提升,在2011年10月份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到“建设和谐文化”,再到如今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表明了国家对我国文化发展愈来愈重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次的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机构,其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如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1 公共图书馆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

1.1 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是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的,免费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图书馆。[1]公共图书馆的承担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的双重任务,在促进国家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经济事业的发展,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丰富社会公众的精神食粮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有资料记载,古罗马的公共图书馆向城市自由民开放。中世纪欧洲的贵族、僧侣或新兴资产阶级的一些私人图书馆也向学者甚至部分市民开放。近代公共图书馆则开始于18世纪在英美等国出现的会员图书馆,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19世纪中期英美两国通过图书馆法,极大地促进了本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我国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则是19世纪末期维新派倡导的公共藏书楼和其建立的学会藏书楼,20世纪初出现了公共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共图书馆取得了较快发展,到2008年,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00所,馆藏文献超过5亿单位,总流通量近3亿人次,公用房屋建筑面积达780 万平方米[2]。

公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交流、社会教育、搜集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方面的职能基本得以实现,在促进我国公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

1.2 文化

“文化”这个词,几乎我们天天都在使用,但要给其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却不是那么容易。1952年,克罗博和克拉康在其著作《文化——有关概念和定义的回顾》统计得出,过去学者们给文化的定义已经超过了200余种。其后,对“文化”的定义还在不断产生。

“文化”一词在中国语言系统中由来已久。“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李记.乐记》道:“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曰:“文,错画也,象交文。”此二者“文”均有纹理、纹饰、文采、文章之义。“化”的本义,即为变异、生成、造化。《礼记.中庸》道:“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周易.系辞下》曰:“男女够精,万物化成。”上诉两条中的“化”,均指事物形态或者性质的改变,可以解释为改造、教化、培育等等。“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3]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紧相连,已经具备了“以文教化”为要义的“文化”一词的基本涵义。在我国历史上,“文化”一词常常作为动词用,就是“以文教化”之意。

但“文化”一词在我国古代并不流行,它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宽广外延的概念是由欧洲人开创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系统阐释了“文化”一词,他对文化的定义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4]他强调了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含义,与中国语言系统的文化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学者将文化界定为人类所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为文化无所不包。这就是广义上的文化,但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接受狭义的文化,即文化仅指人类生活的精神层面。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同我国风土人情、国民品性相匹配的中国文化。正是这种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文化才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化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5]

1.3 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这个特定的时代、地域和国体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在我国演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文化;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体现鲜明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文化;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及社会成员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是促进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水平和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和增强的文化;是代表人类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深刻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6]党的“十六大”规定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地表达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内容与风格,是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及其前进方向的科学概括。[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稳步提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 社会主义文化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

2.1 社会主义文化是公共图书馆永葆生机的源泉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国民创造的文化产品主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文化。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物质产品的日益丰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对文化产品的需求类型更加多样化、对文化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作为我国公益性文化保障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公共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为了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必须不断更新馆藏,而这些馆藏在其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文化的载体,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就没有丰富的馆藏,公共图书馆就成了无水之源,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此外,阅读文化、公共图书馆管理文化、馆员和读者关系文化等都深受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

2.2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文化永续延传的装置

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思想,属于精神范畴,思想和精神总是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体现出来,为社会公众所学习、欣赏。这些载体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磁盘、光盘等,而系统保存这些文化的机构那就是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保存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创作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人们创作出来的社会主义文化产品也是不计其数。这些社会主义文化产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对我国文明发展进程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不能对这些文化产品进行妥善的保管,那么我国的精神财富就会受到极大的损失,这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国民文化素质低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2.3 公共图书馆与社会主义文化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公共图书馆的空间需要社会主义文化产品去填充,没有社会主义文化产品,就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和谐的阅读文化、管理文化依赖于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形成需要公共图书馆提供之前的文化产品,社会主义文化产品的延续需要公共图书馆提供的空间。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车轮的前行。

3 公共图书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举措

3.1 切实执行免费开放政策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于2011年底之前,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满足了普通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这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的先河。在这之前,我国绝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都是需要收取一定费用来创收,包括:读者卡工本费、读者卡年度验证费、读者存包费、自习室使用费、讲座门票费,以及文献复印费、文献传递费、文献检索费、光盘刻录费等。这么多收费项目,直接导致了读者的不满,媒体对此的批评也是不绝于耳。公共图书馆收费过多就丧失了“公共图书馆”的性质,所谓“公共的”是指大家的,公共图书馆应该是一种公共物品,具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意见》的出台还原了公共图书馆的性质,让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公共图书馆。但《意见》出台不等于大功告成了,只有各个公共图书馆认清时局、照章执行,才能够满足社会公共的文化权益,才能够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添砖加瓦。

3.2 关注弱势群体,营造公平服务文化氛围

不同的国度对“弱势群体”的定义不太一致,大致说来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主体的个人客观原因或社会原因造成的在权力和权利、发展机遇、生活物质条件等方面不具备优势的人群”[8],主要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城市低收入者、残疾人、常年患者、农民工和中西部广大农村居民。弱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获取、处理文化信息能力较差,个人发展机会偏少,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据着较大比例。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服务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通过开展专门针对弱势群体的服务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营造公平服务的文化氛围。比如,可以开展馆外延伸服务,给不能出门的公众开展送书上门服务;给视力不好的人开展馆员阅读服务;在建筑设计上面充分考虑腿脚不方便的读者等。公共图书馆开展这些公平服务项目不仅仅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且这些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公平文化,这丰富了文化的外延。

3.3 扩展文化娱乐职能,成为地区文化中心

在目前阶段,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主要业务活动还是限于传统的借阅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这与人类新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期望不那么契合。在21世纪,人们注重的是娱乐,像这样让自己在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之后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也就是文化体验。在整个社会公众文化服务体系中,我国公共图书馆属于中坚力量之一,是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主要生产者,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因此,公共图书馆应该为公众提供文化娱乐的场所。这可以借鉴美国波士顿图书馆的做法,在这个图书馆里面,人们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包括读书讨论会,家庭聚会,做游戏等,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公众只需要提前预约即可。我国公共图书馆也应该顺应我国公众的娱乐文化消费心理需求,成为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中国图书馆年2009.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3]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5]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R/OL].[2011-11-01].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金燕.公共图书馆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石[J].晋图学刊 ,2007(4):19-21.

[8]王瑞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研究义[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4):2-4.

猜你喜欢
图书馆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图书馆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去图书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