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价格成本构成分析

2012-04-13 04:52刘吕红
关键词:价格体系价格成本

刘吕红

(四川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关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乎国计民生与社会和谐稳定。资源价格改革既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政策设计的难点问题,也是政策运行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构建资源价格体系,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不同的诠释,比如王行鹏、宋晓东基于资源价格的构成,从自然资源利用的现实出发,分析资源价格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①王行鹏、宋晓东:《论我国资源价格体策的合理构建及路径选择》,《中国物价》2008年第10期。刘广龙、高亮主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对完善矿产资源价格体系提出了建议。②刘广龙、高亮:《完善矿产资源价格体系的建议》,《铜业工程》2010年第3期。李晋旭等人则对矿产资源价格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③李晋旭、李克民、崔丽平、杨贺:《矿产资源价格体系的理论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综观这些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即是对资源价格成本构成研究不够。

一、问题研究的前提假设

(一)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的“过度需求性”

经济学理论曾经隐含这样的假设:除少数资源种类外,不管人类的经济活动如何发展,自然资源总是足够维持人类经济活动的需要。然而,人类发展到今天,自然资源已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其终将成为稀缺资源。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不断变化的需求结构和多样化的需求内容而言的。人的需求具有无限增长性和多样性,为了满足需求,就要生产越来越多的产品,也就需要更多的资源。今天,人类不断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遭遇到了自然资源的限制。要突破这些限制必须不断地寻求解决的办法,当寻求解决办法时又会面临更多的难题和更大的麻烦,而解决更多的难题和更大的麻烦又必须以资源的消费为基础,尤其要以自然资源的消费为前提,因此产生了“过度需求性”。因而,稀缺性在人类生存的意义上可能不成为问题,但相对人们的“过度需求”而言,稀缺性的假定无疑是成立的。

(二)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的外部性

环境资源主要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在数量上迅速增加,在质量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相对价格不断提高,原有的环境资源零价格制度导致了环境资源的竞争性使用和环境质量的进一步降低。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的差异,或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差异,意味着环境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出现了外部性问题。环境的外部性问题已是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经济现象,特别是环境污染会造成外部不经济,这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在环境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偏低。消费者为了使其效用最大化,一般偏向于价格较低的产品,而与污染有关的产品则因其价格较低比无污染产品好销售。外部性存在已成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同时还是制约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人力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发展可持续性

人口发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人口发展走到十字路口,不仅仍有高增长的压力,而且还面临发展失衡的危机,主要表现在人口总量增长,素质偏低;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失衡;地区分布失衡等方面。①据2011年全国第六次普查表明,在人口增长中,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竞争力。一方面,出生人口素质亟待提升;另一方面,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农村剩余大量劳动力,人口红利的效用未能充分发挥。同时,数据还表明,2009年全国人口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2050年预计将达到3.5亿人左右。(见《中国人口发展走到十字路口:总量增长、素质偏低》,《人民日报》,2011年4月11日)。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见《中国人口发展存多重阻碍性别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工人日报》,2011年11月23日)。在人口增长和发展失衡中,人才匮乏的现象特别严重,具体来说,人才综合素质高的中高级人才比例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缺失,结构性人才匮乏、高新技术人才匮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匮乏、高级技能型人才匮乏。这种状况决定了人力资源的稀缺性特征。

如何高效利用稀缺的人力资源?基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大、最根本、最急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目前,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已经提出了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路。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到2020年,“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人民日报》,2010年6月6日。。根据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国家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高效利用人力稀缺资源,即是通过优先投资于人,全面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

总之,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与自然资源紧密相关的环境资源、人力资源等,其共同特征之一就是稀缺性。资源稀缺,资源应该有价,而且必将在价格体系中体现。

二、自然资源价格成本构成现状分析

价格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三十多年来,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和转轨,从根本上改善了价格结构,使比价差价趋于合理、价格信号比较准确。最显著成效集中表现在从物资短缺凭证供应的卖方市场变为商品越来越丰富的买方市场这个方面。但在价格改革中,资源类价格改革相对滞后,进展缓慢。自然资源价格成本构成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然资源价格成本构成的路径依赖:价格扭曲体系

现有资源制度初始于20世纪50年代。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决定了自然资源的国有产权地位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8条),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第一册),1992年。,这种资源产权的初始界定决定资源不能交易与流通,完全由政府供给、分配、经营和管理,体现出资源产权公有、行政计划供给的特点。国有产权和行政指令大大消除了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减少了运行的“初始成本”。这种制度安排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起到了节约配置资源成本的作用,但也由此埋下了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制度根源。价格本应由市场决定,单一的产权和计划协调替代市场交易,对抗不可避免,由此付出的对抗成本也必然会随资源不断开发而增加,内耗也就越来越明显,资源价格体系日趋扭曲。

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家相继颁发了一系列规范资源产权的法律制度。这些法律规范规定自然资源所体现的主体只有国家和集体,并没有从制度安排上改变单一产权与计划协调的制度模式,这种模式决定了中国的资源不可能进入市场。从制度安排上也就没有改变单一产权和计划协调的制度模式,从而成为中国资源市场无法发育的制度障碍和资源制度变迁的根本症结。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状况继续延续,资源价格体系越来越扭曲。

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对资源价格改革进行了统一部署,资源价格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升到为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破题的高度。但价格体系扭曲仍然是资源价格改革(包括自然资源价格成本构成合理化、科学化)的障碍。

(二)自然资源价格成本构成要素不完整:或低价或缺失

中国资源市场价格偏低,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虽然经过价格改革的推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资源价值和效率问题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一方面,资源紧缺,价格却很低廉,比如中国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率平均为1.18%,国外一般是2%-3%;中国的石油、天然气的补偿费率为1%,美国为12.5%,澳大利亚为10%。①张卓元:《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另一方面资源利用率低下。据统计,2010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为69%,钢铁高炉渣回收率为85%,选矿尾矿为2%,煤矸石为17%;在日本,粉煤灰已基本上被利用,我国目前的利用率为31%左右;废旧金属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在新增总量中不到5%,而法国已经超过30%,美国为25-30%。②《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http://www.chinairr.org,2012年2月29日。

在理论研究中,可以明显发现:自然资源价格成本构成要素缺失。我国对自然资源实行以生产成本为基础加上行业平均利润定价的机制,这种生产成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开发成本,通常只是包括认识、勘查阶段成本的开采成本。如我国石油价格构成中的开发成本仅包括材料费、燃料费、动力费、井下作业费、注水费等直接成本和油田维护费、储量使用费、折旧费等间接成本。③冷淑莲、冷崇总:《深化自然资源价格改革的对策》,《价格管理》2007年第11期。在这个成本构成中,环境成本 (包括资源开发、消耗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后的治理成本)、使用者成本 (包括因资源没能进行持续管理而损失的未来利益)等被忽略了,因此造成了成本构成要素的缺失。

(三)自然资源价格成本构成要素中有寻租行为:权力寻租

国家公共资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可经营性(有获利预期)的公共资源,如土地使用权、矿山探矿采矿权、电信频率使用权等等;另一种是消费性、公益福利性 (非经营性)的公共资源,如自然环境、私车牌照、公厕保洁等等。④田湘波、蒋炜、谭丰华:《权力寻租过程中公共资源需求价格弹性分析及其政策意蕴》,《邵阳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在实现交易过程中,政府集团或个人对于出售这些公共资源的价格有较大的自由,也就有可能将公共资源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而政府集团或个人就可能从中牟利。比如,政府拍地并非价高者得,有人评论:拍地不以价格论英雄存权力寻租风险。⑤何勇:《拍地不以价格论英雄存权力寻租风险》,《东南商报》2011年3月17日.又如,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一家被视为拥有巨额市场价值的煤矿,打着“产权转让”的幌子,最终竟仅以1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私人。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该煤矿挂牌出售1个半月前,转让结果的文件区政府已经出笼,且文件中所述的内容与最终的转让情况几乎完全一致。⑥中国新闻网http://news.sohu.com/20100521/n272256778.shtml,2010年5月21日

近年来,政府和学界在自然资源价格成本构成方面做了积极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自2005年以来,发改委迈开了新一轮资源价格改革的步伐。同时,通过学术期刊网统计,同期,有近600篇关于“资源价格”的理论研究文章。但是,到了2011年,社会仍然在呼吁:面对油荒、气荒、电荒轮番上演,能源价格改革该提速了。①作为资源性产品,煤、电、油、气紧密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近年来煤价已基本市场化并快速上涨的情况下,电、油、气的价格还依然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金融时报》记者提出:能源价格改革该提速了。《金融时报》2011年5月31日。因此,理性建构自然资源价格成本是实践和理论的需要。

三、自然资源价格成本要素的理性建构

(一)自然资源开发获取成本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决定自然资源本身就强烈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比如一种资源的储量是决定该种资源产业经济寿命的首要因素,资源枯竭是迫使众多资源型城市必须转型的主要因素,人口数量的巨大与人均资源的匮乏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等,这些因素的出现提出了资源本身有无价值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家萨伊认为,“人们所给与物品的价值,是由物品的用途而产生的……当人门承认某东西有价值时,所根据的总是它的有用性”,物品的效用是“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就是物品价值的基础”②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54页、第59页。。西尼尔将效用视为物品有价值的特性之一,指的是人们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感受。他说,效用就是物品“足以直接或间接生产愉快的能力”,“包括一切类型的满足,或痛苦 (包括一切类型的不愉快)的防止”③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17页。。杰文斯从人的欲望及其满足出发来论述其效用价值论,他用个人欲望的满足的心理感觉来解释价值④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59页。。这些论述说明:自然资源的存在本身就满足了人类对资源的需要,并让人们感到愉悦和快乐。由此可以得出:在没有进入流通、没有物化之前,自然资源就有了存在价值。

自然资源有存在价值,人们在消耗资源的过程中应当为其存在量的减少付出代价。也就是说,资源的存在价值通过价格来体现,表现为开发者必须支付获取开发权的成本,而成为自然资源价格的组成部分,还应该是自然资源成本价格构成的基础和起始点。

(二)自然资源开发成本

1.勘普成本:勘普劳动包括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是自然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当人们投入勘普劳动后,就会得到是否有矿藏的判断,还能获得矿产的具体信息。勘普投资存在高风险,投入不够是资源价格体系的缺陷。勘普投入不够会影响资源开采,还会影响对“资源枯竭”的判断,比如1999年辽宁省实施破产关闭的7座煤矿中,实际有5座煤矿没有枯竭,这种情况是由勘探费用投入不够所致。鉴于此,资源价格体系中应该反映勘普成本,应该包括勘探的制度成本、技术研发和勘探投入等因素。

2.生产成本:自然资源开发过程,生产无处不在,而生产的背后就是与其形影不离的成本。成本影响生产规模,影响企业决策。生产成本容易为人理解和接受。在资源价格体系中的生产成本主要反映为获取或开采资源的成本,包括生产和加工成本、退出成本和安全成本三部分。

3.运输成本:一般来说,资源生产和资源消费分属于不同的主体,无论两个主体的距离长短,从资源生产地到资源消费地都必然产生运输费用。这些费用被称为运输成本。就中国资源地区分布来讲,自然资源 (尤其是能矿资源)分布重心偏西,现实生产力与经济要素分布重心偏东,使国家承担十分昂贵的运输流通费用。

(三)环境成本

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生态环境。在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目前企业支付的废弃和排污费远低于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补偿费用,也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使废弃物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性。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以粗放型模式进行生产,导致资源的机会成本增加而无人支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在资源环境补偿上未能将企业环境损害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效益不能显现,成本很难收回。环境影响的时空差使环境的损益与当事人往往不直接发生经济利益关系,环境的损失和破坏作为一种外部成本,转嫁给他人、社会或未来负担。因此,把环境成本纳入自然资源价格的范畴已成为理论界、政府决策部门和部分企业的共识。

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环境治理成本,即恢复已破坏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成本,或者说是资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破坏的补偿,是一种附加成本;二是环境预防成本,即在新资源建设区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是一种发展成本。目前这些成本都没有体现在自然资源价格体系中,基本上都是由整个社会负担,并成为资源浪费和利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价格体系中应该体现“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将环境成本纳入自然资源价格体系中。

(四)人力资源成本

人才是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最特殊的资源,构建人才培育机制是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比如引进人才、合理开发和利用潜在的人力资源等是人才培育机制建立的重要路径,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才能完成。此外,在资源渐进枯竭的阶段,资源开发区域的离退休职工的移交成本、劳动力分离及过渡期成本、从业人员知识更新及提高劳动者素质成本、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培育与经营环境建设成本、劳动就业中介代理机构建设的成本等问题突出,在资源价格建构中如何体现这些成本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五)区域发展成本

资源开发与相关区域发展紧密相关,但资源开发有明显的阶段性。一方面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的发展。一般来说,资源开发初期,区域为资源生产服务;资源开发中期是区域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但到了资源开发末期,资源开发和区域之间的矛盾尖锐起来,一切区域的发展随资源的枯竭而切断,区域建设无法顺利进行,其后果可能导致区域发展的萎缩乃至荒废。另一方面,资源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比如空气、噪声、水质等影响区域的环境质量,从而给区域未来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资源开发点多、线长、面广的分散态势影响着区域整体规划,使区域得不到合理规划和长远安排。那么区域发展过程中,从资源开发中获得了收益,也支付了成本,这些收益应该由谁获取,成本应该由谁来支付?资源成本价格应该有表现。2006年11月,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业城市委员会召集几十位专家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进行的研讨中提出:建立反哺机制,即将矿产企业上缴税按一定比例返还当地财政,建立矿产企业“转产专用基金”。

(六)政策制定和实施成本

资源开发首先是一种经济活动,它需要依靠市场手段。但资源开发又不是纯粹的经济活动,它需要政府的行政推动。政府的行政推动主要表现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比如社会保障政策、就业促进政策、项目与投资政策、人才政策、环境政策、转型政策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支付成本,这些成本称为政策成本。政策成本成为自然资源价格的成本构成之一。

总之,自然资源是稀缺的,稀缺性特征要求资源高价和高效利用资源。在当前,自然资源价格成本构成中,存在要素或低下或缺失,进而导致了可能的寻租行为,因此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和提高效率。那么实行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自然资源价格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自然资源真实价值的价格机制成为现实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价格体系价格成本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关于“双十一”网购狂欢节的分析和讨论
九安电子血压仪促销策略研究
中日医药品价格体系比较研究
价格
价格
价格
农产品价格体系与流通模式研究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