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研究现况分析

2012-04-13 09:47杨改琴审校付永民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西安710003
陕西中医 2012年6期
关键词:俞穴中脘胃脘

杨改琴 张 媛 审校 付永民 陕西省中医医院针灸科(西安 710003)

慢性胃炎(chornic gasrtitsi,CG)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吐酸”、“嘈杂”等病范畴,以胃脘疼痛、饱胀、痞闷不舒、反酸、嗳气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发病年龄越来越小,可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动力障碍、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等有关,但对其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但复发率较高。而中医针灸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有效改善症状,针灸方法也在向多样化和综合化发展。现将近年来相关的针灸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如下。

1 针灸治疗CG的方法汇总 近年来,针灸治疗CG的方法很多,除包括常规单纯针刺、温针、电针外,还涉及有埋线、穴位注射、叩刺、挑针、火针、芒针、小针刀等特色技术,均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归纳如下。

单纯针刺或配合其他方法:钟氏[1]单纯用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主穴足三里、中脘、内关、脾俞、胃俞,治疗4周后对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胃粘膜病理变化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胃痛、消化不良、嗳气、少食和脱脘胀满等症状和胃黏膜病理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治疗能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体征、胃粘膜病理状态。施氏[2]采用针刺配合中药(化湿和胃汤)治疗湿热型胃炎65例,显效38例,占58%;有效23例,占36%;无效4例,占6%;总有效率94%。选取中脘、足三里、丰隆、公孙等,此组穴位合用达到健脾和胃、清热化滞的作用,合用化湿和胃汤治疗效果满意。段昭侠[3]将10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取内关、中脘、足三里等针刺治疗组70例;西药口服复方胃友片、氨苄西林胶囊、吗叮啉做对照组35例,1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1)。孙玉霞等[4]予针灸治疗CAG患者,治疗组30例取胃俞、中脘、内关等穴,对照组28例予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5.0%。刘佩云[5]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采用针刺脏腑背俞穴(膈俞、肝俞、脾俞、胃俞)配足三里穴治疗急性胃痛,或加用TDP照射或用艾灸,以加强背俞穴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资生阳气的作用。并与常规针刺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等穴治疗胃脘痛作对照观察,结果显示两组疗效有明显统计学意义,针刺背俞穴治疗急性胃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选穴。

电针或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曹氏[6]将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电针组采用电针治疗,取胃俞和中脘、足三里和太冲各为一对穴,接电针仪30min,每日1次;西药组口服654-2等消炎、止痛药物。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2组患者胃脘痛、上腹胀、嗳气、泛酸、纳呆少食等主要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2组间比较,电针组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胃镜检查与治疗前比较,2组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电针组中重度患者的例数明显少于西药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的治疗效果。

针刺与穴位的温热刺激相结合:秦云[7]采用温针隔姜灸治疗116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取穴足三里(双)、脾俞(双)、肾俞(双)、中脘,结果治愈84例,总有效率94.65%。胡家才[8]根据“内病外治”理论,采用神阙贴敷贴神阙穴对30例胃痛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通过经络调节作用和远红外线的理疗作用,调节各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促使中焦气机调畅,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结果取得很好疗效。

梅花磁针治疗:龙建武等[9]用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胃痛,结果在50例患者中,梅花磁针点按治疗完毕,疼痛立即消失24例,好转9例;经7天治疗后,痊愈26例,好转13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痊愈36例,好转11例,无效3例。

埋线治疗:朱海涛[10]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征象及病理变化,主穴取脾俞、胃俞、足三里穴,提出穴位埋线法能有效地防治胃黏膜病变,是预防胃癌,减少其发病率的有效措施。李红等[11]将7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埋线治疗组和常规针刺治疗组,埋线组主穴为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并根据辨证配穴。针刺治疗组取穴同上。结果埋线组的总有效率为88.8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埋线组疗效优于针刺组。詹庆业等[12]取穴中脘,用0号羊肠线,在局麻后将其浮植在中脘皮下2cm,每周治疗1次,2次为1疗程,治疗慢性胃炎疗效优于针刺组,具有选穴少、操作方便、疗效确切的优点。

孙媛媛[13]将145例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毫针组和药物组。火针组6例,主穴分两组,膈俞、脾俞、上脘、建里、足三里、肝俞、胃俞、中脘、下脘和足三里;脾胃虚弱加章门;肝胃不和加期门;肾阴不足加三阴交;胸闷恶心呕吐加内关。主穴两组交替使用,配穴左右交替使用。火针组总有效率为90.8%。

赵氏[14]将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组(观察组)和常规辨证取穴组(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运用灵龟八法按时开穴加内关、太冲等穴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选取足三里、中脘、太冲、内关、肝俞、胃俞等穴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3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及胃镜疗效。结论:灵龟八法按时开穴为主针刺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临床疗效和胃镜疗效均优于常规取穴。文碧玲等[15]采用挑刺背俞穴治疗胃脘痛70例,总有效率为94.3%。沈长青[16]在双侧膈俞穴运用芒针刺入体内约23mm左右治疗本病,收到了很好的疗效。

2 针灸治疗CG选穴处方解析归纳 针灸处方是针灸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在临床针灸治疗过程中,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结合具体病情及脏腑经络腧穴的功能、特性,进行穴位配伍的用穴方案。针灸治疗胃病的选穴配伍多种多样,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为主,配穴规律以远近配穴及俞募配穴为主。具体来说,局部取穴又以任脉之中脘,膀胱经之背俞穴、华佗夹脊穴(其中以胃俞、脾俞、肝俞、膈俞)为选穴重点。而循经选穴规律是根据病因病机辨证循经远取,以特定穴为重,主要集中在任脉、膀胱经、脾胃经、肝胆经上。笔者查阅比较了近年来已发表的针灸治疗本病的处方后得出,慢性胃炎的针灸治疗处方几乎均以足三里、中脘、背俞穴及华佗夹脊穴为基础常用处方选穴。

俞募配穴是以脏腑为核心的配穴方法,其在分布上前后相应,在属性上阴阳相对,均能直接调节脏腑经气。《难经·六十七难》曰:“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俞在阳。”说明分布于胸腹部的募穴,是阳病行阴的重要处所;而与之相对的分布于背腰部的俞穴为阴病行阳的重要位置。“募穴脏腑俞穴”的前后对应关系,体现了俞、募穴之间刚柔相济、阴阳相通、以脏腑为本的特点。[17]童氏、谷氏、衣氏等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探求俞、募穴与其相应脏腑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结果得出各俞募穴组及与脏腑位于同一神经节段的非穴点组分别在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18]从现代解剖学角度来看,治疗慢性胃炎所选的背俞穴相当或接近于参与组成支配胃的交感神经节的部位,[19]募穴处于胃部的体表投射区,有丰富的肋间神经。俞募穴与胃皆可通过脊神经节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神经通路。从而从形态学细胞水平说明胃俞募穴与胃的特异性联系途径,解释了临床广泛应用俞募穴治疗胃病的部分神经学机理,也为临床应用俞募穴治疗胃病提供了理论根据。

背俞穴是脏腑精气汇聚之处,针刺刺激背俞穴,具有调节脏腑功能,调和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的作用。《针灸资生经·第三》曰:“膈俞治胃脘暴痛”。膈俞有活血理气的作用;胃俞可滋养胃阴和健脾助运;脾俞益气统血,健脾利湿;肝俞舒肝解郁理气止痛。现代研究表明:背俞穴的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20,21]。针刺膀胱经背部的俞穴可改善自主神经系统的动态平衡,通过脊髓背角中躯体内脏联系途径和自主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调整内脏器官功能[22]。

华佗夹脊穴是通过经络、经筋之联系与其它经脉之气相通的。谭奇纹[23]等认为华佗夹脊穴加足三里较其他穴位更有效,因为夹脊穴周围正是脊神经所在之处,深层分布着椎旁神经节,它们借节间支连成交感神经干,交感神经干与脊神经的连接点的投影与夹脊穴密切相关。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合治内腑”理论,是治疗胃腑疾病的要穴。余明哲等[24]观察针刺胃经上的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并探讨这3个下合穴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对特异性。结果表明,足三里的疗效优于上、下巨虚,而上、下巨虚效果相似。

中脘为胃之募穴,胃脘痛病位在胃腑,依据腑有病取之募之原则,中脘穴应用频多,针刺中脘可起到疏通局部气机的作用,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国内外学者对针刺中脘和胃粘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针刺中脘能增加胃粘膜的血流量,改善微循环,从而抑制5羟色胺引起的胃溃疡[25]。

3 针灸治疗CG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各种针灸方法治疗本病的疗效都较肯定,尤其是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所作出的成效是目前公认的。而对于针灸治疗本病的安全性问题,从临床资料报道中未见到针灸疗法的不良反应,基本可以肯定针灸疗法是安全可靠的,但在操作时要注意针刺的角度、方向,掌握相关的操作规程。而因针刺治疗本病的主要选穴范围的特殊性,针刺安全性的掌控主要集中在针刺俞募及华佗夹脊穴的角度和深度问题上。《素问·刺要论》中早有论及:“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说明了针刺深度与临床疗效的发挥及治疗安全性的关系,医者应严格掌握,在确保针刺安全的基础上促使治疗起效。

4 针灸治疗CG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近年来临床治疗本病的研究方向基本明晰为以下几点:①.在治疗方法的选取上,分为坚持单种治疗方法及活用各类治疗方法结合两类;②.在选穴配伍方面,比较各种配伍的临床疗效及科学合理性,以此深究探悉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医学依据;③.在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面,进一步以现代医学解剖理论为基础,利用目前现有的医学手段,如超声、CT、免疫标记等方法,结合经络腧穴相应理论,规范化针刺操作的方向及深度问题,是目前本病的治疗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重中之重。

[1]钟伟明.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6例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15:85-86.

[2]施铁英,尹洪娜.化湿和胃汤合针刺治疗湿热型胃炎65例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7):21-22.

[3]段昭侠.针刺治疗慢性胃炎70例[J].陕西中医,2004,25(9):837-838.

[4]孙玉霞,李苏民.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J].陕西中医,2005,26(9):955-956.

[5]刘佩云.针刺背俞穴治疗胃脘痛[J].四川中医,2000,18(12):49.

[6]曹淑仪.电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康复,2008;23(5):346-347.

[7]秦 云.温针隔姜灸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78例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26(4):37.

[8]胡家才.神阙贴敷脐治疗胃痛30例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4):244.

[9]龙建武,高贺瑜.梅花磁针灸综合疗法治疗胃痛5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2):36.

[10]朱海涛.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11-12.

[11]李 红,邹 军,张家维.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2):133-134.

[12]詹庆业,查和萍,周丽明.中脘“浮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5):34.

[13]孙媛媛.火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2):28.

[14]赵彩娇,范郁山.灵龟八法为主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国针灸,2010,30(4):279-280

[15]文碧玲,鄂建设.挑刺背俞穴治疗胃脘痛70例[J].中国针灸,2005,25(1):63.

[16]沈长青.芒针治疗慢性胃炎52例[J].中国针灸,2001,(12):758.

[17]童晨光,谷世品,衣华强等.胃俞募穴与胃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3,25(5):16-19.

[18]童晨光,谷世品,衣华强.胸腹气街的形态学基础[J].针刺研究,2004,29(4):270-273.

[19]刘孟安,陈传福,魏铭等.背俞穴压诊法诊断慢性胃炎初探[J].滨州医学院学报,1997,20(1):96-97.

[20]王 佩,刘公望,易受乡等.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节段机制.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8.

[21]童晨光,谷世喆,衣华强.胸腹气街的形态学基础[J].针刺研究,2004,29(4):2703.

[22]汪克明,周美启,王月兰,等.电针“脾俞”对胃窦部溃疡大鼠胃肠平滑肌电活动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6):29.

[23]谭奇纹,鞠琰莉,王育锋,等.针刺夹脊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0,20(3):133.

[24]余明哲,针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肺穴特异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5):4-6.

[25]杨兆钢,针刺中脘穴治疗消化胜溃疡探要[J].中医药学刊,2004,22(12):2174-2175.

猜你喜欢
俞穴中脘胃脘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Effect of intradermal needle at five-zang Back-Shu points on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火针中脘治疗冻疮作用机制初探
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阴吹验案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耳尖结合背俞穴针刺放血治疗粉刺肺经风热证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