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和胃止痛汤治疗胃脘痛128例临床研究

2012-04-13 12:11
世界中医药 2012年2期
关键词:白豆蔻疏肝解郁胃脘

杨 杰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少岷职业技术学校医学部中医教研室,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二转盘少岷南路,646200)

胃的病症,临床常见,胃病难治,易虚易实,不易痊愈,亦为医家所公认。有资料统计显示,胃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18.5%;在我国估计每年有近20万新发胃癌,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率的17.2%,居首位[1]。临床中常常遇到胃脘痛,经多方求医服药,很难奏效,笔者收集民间单方验方以及跟已故国医大师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王静安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硕士生导师张新渝教授及射洪县人民医院中医科杨贵荣教授学习,结合现代医学观点,自拟和胃止痛汤治疗胃脘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8例均取自于笔者2007年9月-2009年3月的门诊病例,男性85例,女性43例;年龄15~55岁,其中16~28岁112例;病程12~25d;128例均伴有情志不畅,其中12例由外邪犯胃所致,45例由饮食伤胃所致,71例由忧思恼怒所致。临床表现:患者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伴食欲不振,嗳气吞酸,舌淡苔白腻,脉弦滑等病症。

1.2 诊断标准 采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1版诊断标准[2]: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3)起病或急或缓,常反复发作的病史。4)上消化道X线钡餐照影,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有助诊断。

1.3 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病例均以自拟和胃止痛汤加减汤剂为主药,将上药置于砂锅内加冷水浸没药材,水面超出5分,浸泡3min后置于火上煎熬,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续煎8min即可,不宜久煎,滤取药汁每次服用约240mL,1剂/3d,3次/d,12d为1个疗程。自拟和胃止痛汤方药:醋柴胡9g,杭白芍9g,醋香附9g,延胡索9g,郁金 12g,金铃炭 10g,九香虫 15g,刺猬皮20g,炒白术12g,白豆蔻 12g(打碎,后下),川芎 6g,炒二芽(各)30g,炙甘草10g。随证加减:心烦易怒者加黄连3g、栀子9g;湿困脾胃嗜睡者加藿香12g、佩兰10g;胃脘灼热疼痛者加连翘心12g、蒲公英15g;胃脘部冷痛者加吴茱萸3g、小茴香9g;便秘者加瓜蒌仁12g、火麻仁10g或用王静安教授自制方王氏通便饮(胖大海12g、番泻叶 10g、蚕沙 12g、肉苁蓉 12g、紫苏梗10g、玄明粉10g)泡水代茶饮,便解止饮;胃逆见呕吐者加半夏10g、生姜10g、砂仁12g;久痛入络,夹瘀血者加丹参10g、赤芍12g;泛酸吐清口水者加乌贼骨15g、煅瓦楞子15g;湿盛泄泻者加薏苡仁30g、泽泻10g、桂枝15g或用白豆蔻30g(打碎)泡水代茶饮,饮至泄止;中气下陷,里急后重者加黄芪40g、党参20g、升麻9g;失眠者加酸枣仁12g、合欢皮10g、夜交藤15g;纳呆厌食者加砂仁12g、神曲30g;津伤口渴者加石斛15g、天花粉15g;腹胀甚者加枳壳10g、厚朴花12g;食积气滞甚者加山楂30g、普洱茶20g;在胃镜下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溃疡(邪热蕴久成毒,热毒伤胃所致)者加蒲公英20g、连翘20g、金银花20g;呃逆甚者加丁香10g、柿蒂12g或竹茹10g、代赭石12g;噫气矢气不畅者加佛手12g、枳实10g;溃疡出血,大便色黑如柏油样者加白及10g、三七粉9g(冲服)、仙鹤草10g。在服用本方期间,饮食宜进流质或半流质,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以清淡食物为宜;忌粗糙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宜劳逸结合,避免过劳过逸损伤脾胃。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3]执行。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胃镜检查未见异常。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缓解。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症状加重。

2.2 治疗结果 本组128例均按上述自拟和胃止痛汤及加减治疗,以12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不效者,视为无效,改为其他治疗方法。结果:痊愈101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5%。128例治疗后均随访观察3个月以上,无不良反应发生。痊愈,显效患者疗效稳定。

3 典型病例

例1:某,女,19岁,学生,2009年3月2日初诊。患者自述4年前因饮食不当致胃脘部疼痛,4年来虽经中西医药治疗(具体诊治不详),病情时轻时重,每因饮食失宜,情志不遂则症状加重。2008年10月5日,在合江县某医院经作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轻度十二指肠溃疡。10天前,患者与其同学争吵大怒后胃脘疼痛加剧,患者请余诊治。症见:疼痛呈阵发性剧痛,呕吐酸苦水,空腹痛甚,心烦易怒,嗳气频频,胸闷太息,清晨干呕频作,胃纳呆滞,体倦乏力、嗜睡,鼻塞,前额疼痛,记忆力减退,诊脉细弦濡,舌边紫胖大有齿痕,苔黄腻。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脉症合参,中医辨病为胃脘痛,辨证属肝气犯胃证。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自拟和胃止痛汤加减:醋柴胡9g,杭白芍 9g,醋香附 9g,延胡索 9g,郁金 12g,金铃炭10g,炒白术12g,白豆蔻12g(打碎,后下),九香虫15g,藿香、佩兰各30g(后下),乌贼骨10g,炒二芽(各)30g,炙甘草10g,加生姜5片作药引。4剂。患者鼻塞不闻香臭,流黄稠涕,前额疼痛,记忆力减退1年,此证当属鼻渊,治当芳香通窍,用王老自制方王氏外闻通鼻散:荆芥花15g、薄荷叶15g、北细辛10g、香白芷15g,嘱患者将上四味药打成粉末,分成两份用纱布包好,一包装在身上随时闻,一包放在枕下。服药4剂后,2009年3月15日二诊,胃脘疼痛明显减轻,心烦易怒,嗜睡纳呆消除,但仍呕吐酸水。原方去藿香,加黄连6g、吴茱萸3g、煅瓦楞子20g。5剂。另方乌贼骨50g、延胡索50g、九香虫15g、白豆蔻15g、醋柴胡30g,共研细末,每次10g,每天3次,开水兑蜂蜜冲服。王氏外闻通鼻散续用。服药8剂后,2009年4月3日三诊,胃脘疼痛消失,胃镜检查未见异常,眠食均好,精神转旺,鼻渊痊愈。为巩固疗效,改服4剂自拟健脾和胃汤:党参12g、白术9g、白豆蔻12g(打碎,后下)、陈皮5g、枳实5g、山楂30g、炒麦芽30g、蜂蜜10g。2009年4月28日随访,诸症痊愈,停药治疗。随访半年未复发。

例2:某,男,53岁,工人,2008年4月10日初诊。患胃病10年余,经常胃脘痞闷不舒胃痛剧烈,空腹尤甚,纳呆不饥,倦怠乏力,日见消瘦。屡经多方中西诊治(具体诊治不详),但疗效欠佳,病情时轻时重,近4天来因工作之事大发怒气后,出现胃脘部疼痛明显加剧,于2008年4月9日在合江县某医院经作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学生介绍前来诊治。症见胃脘剧痛,伴嗳气,嘈杂,心烦,口干苦,恶心。诊脉弦数有力,舌苔薄黄有瘀点,舌下脉络淡紫粗长。西医诊断:慢性胃炎。脉症合参,中医辨病为胃脘痛,辨证属肝郁气滞,瘀阻胃络型。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活血,和胃止痛。方用自拟和胃止痛汤加减:醋柴胡9g,杭白芍9g,醋香附9g,延胡索 9g,郁金 9g,乳香 10g,九香虫20g,刺猬皮20g,炒白术12g,白豆蔻12g(打碎,后下),炒二芽(各)30g,炙甘草10g。5剂。服药两周后,诸症大减。原方加减治疗两月余,胃脘疼痛消失,食欲恢复,体重增加,精神转旺。为巩固疗效,嘱服3剂自拟健脾和胃汤:党参12g,白术9g,白豆蔻12g(打碎,后下),陈皮 5g,枳实 5g,山楂 30g,炒麦芽 30g,蜂蜜10g。2008年7月2日复查胃镜未发现异常。嘱饮食调养,停药随访观察1年余,一切良好,身体健康,正常工作,病未再发。

4 讨论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4]。“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并首先提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临床中胃脘痛一病,多由情志不舒,忧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不通而发生疼痛,治则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主。如明代医家张介宾论著《景岳全书》所云:“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盖食停则气滞,寒留则气凝。所以治痛之要,当以理气为主。”故治疗胃脘痛必须要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辅其他方法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根据上述对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的分析,自拟和胃止痛汤符合治疗胃脘痛的法则,疏肝解郁,理气和胃止痛。方中醋柴胡、杭白芍、炙甘草、郁金是四逆散的变方,这四药是笔者常用的疏肝理气的药组,四药相伍,气血双调,使肝体得养,肝用自如,气血调畅,增强疏肝解郁之功;芍药、甘草,酸甘化阴,调和阴阳之血,缓急止痛以安中。川芎调血中之气,醋香附入肝,理气中之血,两药相配,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对肝胃不和之肝胃疼痛有较好的效果。九香虫、刺猬皮行气化瘀止痛,是笔者在临床时经常用于胃病日久或瘀滞胃脘痛的常用药对,通过多例临床观察确有良效。延胡索、金铃炭理气止痛。炒白术、白豆蔻健脾助运,和胃增食。炒二芽性味平和,禀天地生发之气,开发脾胃而无升腾伤阴之弊,《本草述》言“二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缪仲淳云:“二芽具生化之性,故为脾胃要药。”麦芽补脾,谷芽入胃;麦芽主升,谷芽主降,两药合用,能使脾胃和合,开胃健脾,脾开胃健,升降有序。两药用量较大,各30g,使气机更加调畅,则能运载药力,以达病所,使药效更好的发挥,达到立竿见影之效。诸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止痛的独特功效。

自拟和胃止痛汤及十九加味法临床应用多例,均取得满意的疗效,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过多,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贲门炎,糜烂性胃炎等引起的急慢性胃脘痛的良方,尤能明显改善痛、胀、困、怒、嘈、酸的临床症状。若泛酸吐清口水者加左金丸清肝解郁而制酸,加乌贼骨甘温酸涩以通血脉,加瓦楞子味咸走血分而软坚散结,从而使疼痛得解,泛酸得止。若患胃病日久或瘀滞者,配合自拟和胃散使用:乌贼骨50g、九香虫50g、刺猬皮50g、白豆蔻50g,共硏细末,每次10g,每日3次,开水兑蜂蜜冲服。

[1]危北海.有关脾胃学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诊治经验.中医学刊,2006.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79.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中医学大学出版社,1994.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6.

猜你喜欢
白豆蔻疏肝解郁胃脘
王生义治疗胃脘痛的临证经验
豆蔻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白豆蔻总黄酮的提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疏肝解郁趁春天
酒后难受,煎砂仁白豆蔻
豆蔻:温养脏腑,祛除湿邪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疏肝解郁法配合耳穴压贴治疗经前期综合征60例
疏肝解郁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地位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