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2012-04-13 16:55郭丽颖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技能型物流职业

郭丽颖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1)

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途径研究

郭丽颖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1)

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物流行业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流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已成为高职院校和物流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打造哈大齐物流发展区、哈牡绥物流发展区、东部城市群物流发展区和沿边物流发展带“三区一带”物流区域,构建以哈尔滨为中心,服务全省、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物流通道体系[1]。要实现我省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的这一目标,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队伍。这对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地方高职院校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发展的机遇。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努力探索出一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院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依据物流行业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的是基于物流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基本的现代物流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物流采购及供应、仓储管理、配送组织管理、运输及调度、信息采集及处理等职业能力,面向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业、商业企业的物流作业和物流管理岗位,从事物资采购供应、运输调度、仓储保管、商品配送、市场开发与客户服务、物流信息处理、报关、报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总体计划的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只有定位明确才能使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养计划,使教师能按具体的目标组织教学。我们首先到物流企业去调研,分析不同公司同一物流岗位的工作过程以及每一个岗位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然后请企业专家一起对工作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和研究,筛选和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构成行动领域,并对其进行描述,最后根据行动领域的任务要求确定学习领域,并按基础学习领域、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与拓展学习领域进行分类,形成了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与素质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通过与物流企业、专家的交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请企业专家进行指导和修订,使制定出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学生学有所长,符合学院实际也符合物流行业与企业的岗位需要。

二、针对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我们在探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提出了“工学交替三循环”模式。工学交替三循环是指:一是在校内实现第一个工学交替循环。学生通过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在校内实训基地中的各项专业模拟实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融合;二是在校内校外实现第二个工学交替循环。学生通过在校内的专业知识学习及技能训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认知实践、顶岗实习,实现职业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不断提升;三是在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实现第三个工学交替循环。学生到发达地区开拓视野、学习先进技术,回到地方,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经过三个工学交替的循环,把学生培养成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物流人才。

三、建立符合物流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来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课内课外结合进行教育培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创造条件。确立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加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按照物流专业的技能达标方案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变动,适时调整相关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课程建设市场化。课程的开发围绕着物流职业,从物流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学习项目逐步展开。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有3门课程通过校级立项,2门课程成为校级精品课程。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授课老师是核心,整堂课程主要由老师讲授,学生很少参与,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注意力也不集中,甚至消极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及与实践的结合程度,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如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等,使用现代化如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施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原有的学生成绩考核往往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因此卷面考试往往是其主要的考核方式。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死记书本知识,甚至平时不学习,考试前集中突击书本知识,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技能培养情况得不到反映。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完善学生成绩考核方式,采用更为多样、灵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增加对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方面的内容,强化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形象思维训练的考核。这样不仅要求学生对核心知识点的掌握,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了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

四、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实习实训力度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实践教学要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为切入点,加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必须加强物流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作为省重点专业,我院不断加大对物流专业实践课程的支持力度,投入50万元,建立了200平方米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不仅增加物流设施设备等硬件,还充分利用能够模拟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流程进行专项技能操作的物流软件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实现物流教育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我们还依托行业企业,与环众物流、通城物流等外地物流企业及三精制药、中央红小月亮连锁有限公司、苏宁电器等(仓储型、流通型)配送中心等本地物流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校企共同育人。同时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工作,将校外实习基地教师纳入到学校兼职教师体系之中,进行统一管理。校外实习基地教师既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还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从而使校外实习基地成为校企共同育人的一个平台。

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更适应、更贴近生产实践。一方面,教育技能大赛能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使学生开阔眼界,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另一方面,由于大赛内容许多都是相关行业企业对岗位的要求,因此,在技能大赛的培训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样,通过技能大赛这一平台,可使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管理模式下进行各种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通过大赛也可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进行检验、反思和改进。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行双证书制度。实行双证书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实行“双证书”制度,引导学生既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确保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不偏离方向,培养出优秀的物流管理综合人才,并达到职业岗位技能资格等级要求。

五、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国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大多直接从高校毕业,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知识结构、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现代物流实践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请进来、走出去。高校聘请物流企业领导、物流实战专家、业务能手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通过物流协会、校企合作、校友等各种资源,聘请上述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教学资源库,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在校专业老师通过实地到企业学习、工作,从企业一线获取宝贵的实战经验,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成为“双师型”教师。从而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为核心的“理念新、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1]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黑龙江省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黑政办发[2012]2号)[Z].2012.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Z].2006.

G642

A

1001-7836(2012)11-0025-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2.11.011

2012-05-21

黑龙江省教育厅课题(12515136)

郭丽颖(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物流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技能型物流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文化育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