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2012-04-13 16:5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保障民生

王 青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其关键在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如何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与要求即如何改善民生,是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要解决的最现实的课题。

一、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意义

关注与改善民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课题。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把改善民生、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扎实推进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

(一)改善民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出发点与归宿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党的执政理念,是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要求把改善民生作为党执政的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民生至上作为全党的思想共识和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真正把民生问题纳入社会建设的制度框架与管理轨道。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二)改善民生问题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新时期,各种矛盾竞相凸显。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所付出的资源环境的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然很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这些问题的切实解决都有赖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处理好这些民生问题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三)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社会建设,使其与经济建设相协调。如果社会建设滞后,社会矛盾增多,就必然影响到经济建设;而经济建设搞不好,人民生活水平就上不去,民生问题就难以解决,这势必影响到党的领导,影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当然更谈不上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1]。

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诸多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日益显现,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

(一)劳动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关乎千家万户的生活来源与家庭稳定。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很多农民纷纷涌入城市,寻找就业岗位;城市企业改制,职工下岗人数增多,也需要重新就业。加之,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加入到就业队伍中来,使全国范围内的就业形势变得日益严峻,导致劳动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各方面都十分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

(二)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在内的关系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否解决得好,对于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保障问题涉及到全国的每一家每一户,甚至是每一个人,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妥善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还面临很多问题,诸如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社会化程度低、覆盖面窄,管理体制及社会基金管理存在很多漏洞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教育卫生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发展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与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它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造就数以亿计的不同层次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智力支持。但是,我国的教育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如教育费用过高、乱收费、入学难等不合理现象,还存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问题等等。此外,还存在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现象,这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生命安全。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树立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四)居民住房问题

住房同教育和医疗一样,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保障。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房价上涨速度远远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价格稍低一些的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由于开发面积太少或分配门槛过高等原因,并没有真正起到保障作用,不能适应普通居民的需要。加之,由于政府与市场责任不清、投资房产现象的存在以及源于开发商暴利思维下的供给结构的不合理等原因,造成房价居高不下。这都亟待各级党和政府去解决,以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三、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路径选择

事实证明,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要时刻关注民生,注重改善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不竭动力与源泉。以改善民生为着力点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其主要路径有: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现代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注重人民群众利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就是坚持以民为本,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群众搞好公共服务,让人民富起来。这就要求政府要从过去管制型的硬力量抓变为为经济实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上来;按照市场化改革的要求,实现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凡政府或法律不禁止的,都应允许人民群众去做,以此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领域,逐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二)建立健全城乡统一、高效优质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全面开放、公平诚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全面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向各类群体提供优质高效、多层次的公共就业服务。按照区域产业布局、人口密度等特点,建立适应区域劳动者就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发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或优势,实现就业服务功能多元化,满足各类就业人员的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广的人力资源信息。加强就业的相关法律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范就业形式与管理,为就业人员提供法律与社会保障。加强对需就业人员的职业与技能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2]。

(三)建立覆盖城乡、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

要统筹考虑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各类人群纳入社保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与应保尽保。继续完善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方面的保险制度,逐步把各类职工与流动人员都纳入社保覆盖范围,同时尽快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及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加紧研究制定城镇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困难集体企业和无工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办法;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与家庭保障、土地保障相结合的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保一元化标准;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为社保提供资金支撑,并加强基金监管力度,提高基金运用效率;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为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3]。

(四)加大教育、住房制度改革力度

国家要加大教育制度改革力度,实现城乡受教育者的教育机会公平化,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坚决杜绝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收费高、乱收费、入学难等不合理现象,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加大住房制度改革。政府要介入,在加大对普通老百姓提供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的同时,要坚决遏制房产投资现象的发生,消除源于开发商暴利思维下的供给结构的不合理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尽早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使老百姓能住上“放心屋”,让人民满意,安居乐业。

此外,民生问题还很多,大凡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关乎其生计的问题都必须认真对待,妥善解决。我们各级党和政府只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才能取信于民,使人民自觉地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在改善民生中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1]杨军.民生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课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2):182-184.

[2]吴建平.浅析体制转轨和结构升级时期我国就业现状[J].理论探讨,2011,(2):66-67.

[3]邵峰.论中国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猜你喜欢
民生问题社会保障民生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能源富集区资源红利与民生问题——以晋、陕、蒙为例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