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成因分析

2012-04-13 17:31徐俊健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中式使用者学习者

徐俊健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310018)

引言

邓炎昌认为,中式英语就是英语话语中受到中文的干扰影响,有些句子的意思可能少于或多于逐字逐句翻译的中文表达。中式英语可能语法上是正确的,但是单词或词组的选择和表达方式不符合标准英语的使用习惯。尽管理解可能不是个问题,但中式英语是不可取的[1]。也就是说,中式英语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自身英语学习水平低下的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李文中对于中国英语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英语变体,它把标准英语作为核心,表现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和语义再生方式融入英语当中,在词、句和语篇方面体现中国特色[2]。所以,中国英语就是英语与中国特殊社会文化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国本土成长的中国人在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时,由于受汉语文化,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或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而说出的一种不同于标准英语且带有明显汉语特色的英语。

总之,中式英语会造成英语使用者对英语的滥用及对语言内涵文化的误解,最终阻碍中西文化的交流。而中国英语是一种能完成语言使用目的,并被其他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接受的英语变体。正因为此,两种语言现象存在如此巨大差异,所以对待它们要有不同的态度。中式英语的使用需要减少或根除,与之相反,中国英语需要被大为推广普及,以此奠定中国英语的地位,促进更流畅的国际文化交流。本文就是在中介语与语言石化的理论基础上,通过中西文化和思维差异来探讨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成因。

一、中介语和语言石化

中式英语的产生主要是受到母语的干扰。通过中式英语和标准英语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从中文到中式英语,再从中式英语到英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经历了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的过程[3]。和中介语相比,中式英语并不一定语法正确。更明确的意思就是中式英语是中介语的初级阶段或者说是一种石化了的语言。为了迎合中介语的中心认知过程,中式英语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解释:语言传递,目标语言规则的过度泛化,训练的转移。

在语言传递阶段,中国方言影响了英语的发音。一些中国人不能区分“n”和“l”,他们在发音上就会有困扰,比如night和light或者nap和lap。除此之外,中式英语的词汇特征——忽略词语搭配就是中文词语搭配的消极传递的结果,例如“deep sleep”,“receive the telephone”和“crowded traffic”等等。由于消极的语言传递,中式英语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在目标语言规则的过度泛化阶段,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犯错是因为并没有熟练掌握英语。在词汇层面,中式英语的特点有:不必要的词和误用的词,都体现了英语语法规则过度泛化的标志。由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他们可能会用不必要的词或重复的词或意思相近的词。例如,在句子中使用“realize Modernization”,“financial revenue”,“on ti Me and be punctual”,这些并不是地道的英语使用方法,尽管它们不违背英语语法。单词的误用就是说学习者根据英语单词的表面意思来使用,那些单词往往语法正确但是深层含义却是不可取的。例如,叫某人“a s Mall figure”或者“a big figure”是不能被标准的英语使用者接受的。

在训练的转移阶段,主要的影响是外在因素:英语学习者初级阶段的老师。比如,一些大学英语学习者使用一些缩略词“can’t”,“isn’t”and“it’s”的时候,这些词在正式或非正式写作中都会被忽略,因为他们在高中时被教来使用。尽管他们有时候会用完整的形式,但是缩略词会再一次出现。这就是石化过程中倒退的体现。

至于中介语对中国英语的影响,语言转移占据着这个领域。然而,如此的转化并没有消极地将中国英语带到有语法错误的英语形式中,而是使得拥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区别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的语音特点见证了传递的影响。

二、中英文化背景差异

中英文化背景差异对于中式英语来说并不是个致命的成因,而是一个前提。因为中英文之间存在非常多的不同,如果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并没有注意到或者非常低效地意识到这些,他们会使一些词语和句子不符合语法规则,打个比方,打招呼的时候,一个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一个英国人说:“Have you eaten?”那么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很难进行下去,因为那个英国人不明白问这个问题有什么含义,其实在中文语境中,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你好。

尽管文化在很多方面不同,这些不同对于彼此来说既不算好也不算坏。为了使一个中国人能够被一个英语母语的人所理解,并且由于语言的不可译,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同本土英语使用者交流时,试着去加入中国文化的风格。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英语的语音特点和词汇借用,混合形式和语义转移都会被组织起来。例如,同样的一个具体的意象用在类比中可能导致不同的概念和关联,或者由于中英母语的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导致的无意义。接下来的一个字面翻译可能会误导英语读者:

那十年,住“牛棚”,扫院子,自然谈不上发挥他的专长。

字面翻译就是:Then ca Me ten years living in the cowshed and sweeping the courtyard,which of course gave hiMno chance to develop his specialty.

中文版本里所说的“牛棚”并不是指真正的牛生活的地方。“牛”意思是“怪兽和恶魔”,指发起文化革命的阶级敌人。因此,合理的翻译应该是: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he had been detained illegally and Made to sweep the hospital grounds,giving hiMno chance to develop his specialty.

为了使处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人们能够成功地交流,我们必须要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

中文属于高语境文化,孔子倡导每一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有一个各自固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角色经营好,家庭和社会才会是有序和谐的,这对于一个人来说胜过其他一切。中国人通常喜欢干涉别人,可能会被人际关系压得喘不过气并且失去他们的诚信。人际关系和团队和谐是生活的基本要素,所以谦逊是为人处事的准则。另外,中国传统的宇宙观点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他们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就是说他们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所以在他们交流中,他们通常是间接的和含蓄的。这就是能解释为什么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喜欢用第一人称复数“We”来表达观点,也就是为什么中国英语有一种趋势相对于被动语态更喜欢用主动语态。所以在日常交流中,问一些个人问题,比如年龄、家庭、婚姻、健康和财产被认为是对别人的关心,而不是一种隐私的侵犯。

恰恰相反,英语属于低语境文化。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绝对分离的,他们被高度地个人化和分离。每个人都是个小宇宙,都是个独立的个体,并不是依靠别人而活着,人类必须勇于战胜自然。如果人类不能获得他们想要的,就说明他们是懒惰的、软弱的,缺乏拼搏的精神。大多数的西方人都相信基督教,上帝帮助那些靠自己的人。因此,他们的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于口头信息,很少信息在内容和肢体动作上,诚信是他们的准则。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的差别,导致了中英文化的不同。当两种文化的人们想要沟通交流时,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就出现了。

三、中英思维模式差异

首先,中文追求以人为本的思维模式,这就是说人们习惯地认为抽象的概念与人联系在一起。相反,西方人强调客观世界影响主观世界,所以他们更加倾向于客观事实。对于英语母语使用者来说,抽象概念经常出现在句子主语位置上。然而在中文思维模式强烈的影响下,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创造中国英语把人作为句子主语。

其次,中国英语喜欢用并联动词的原因是受到中文辩证逻辑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人比较感性,所以他们非常重视辩证思维,就是说他们强调议题的内容胜于推断的原因和形式准则。由于本土英语使用者是理性主义者,他们强调形式逻辑。他们只相信推断的原因胜于议题的内容。在两种不同思维的影响下,中文是一种并列的语言,词语、句子和语篇的逻辑关系通过语义连贯和语境来体现;而英语被认为是一种主从关系的语言,词语、句子和语篇的逻辑关系通过条理的方式来呈现。从句法层面上来说,在中文里由于行为的逻辑关系由语境和语义功能体现,中文使用者通常采用平行排列的动词让读者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这就能够解释中国英语里使用平行动词的特征。除了这个特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中国英语偏爱一些简单句而地道的英语喜欢用关系复杂的主从句。从语篇层面上来说,由于中文辩证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英语具有读者责任制模式,而英语具有作者责任制模式。中文的语篇依靠语义连接,而英语语篇依靠准确有效的使用而连接。

再次,在中国英语句法中标准的主从句特点和中国英语语篇中特别统一模式的特点体现了中文的综合思维模式的影响。综合的思维模式以一样事物的整合的观点来看待这个事物,所以中文可以整合一件事情的所有部分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此相反的是,地道的英语使用者采用分析的或局部的思维模式,他们偏向于将一件事物解剖成好几份并且经过研究每一部分后作出结论。从句法层面上来说,中文的综合思维模式体现了一种偏好就是在句子的开头解释和考虑了原因和背景,然后表达对于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也就是说主要信息来自句子的结尾。然而地道的英语使用者则是倾向于首先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态度,然后解释原因,也就是说重要部分放在句子开头。从语篇层面来说,中文使用个别到一般的模式,如果中文使用者想要安排语篇的结构,他们倾向于先给出材料并且讨论争论的原因,然后得出一个结论,但是英语使用者则在语篇表达中采用从一般到个别的模式。

最后,在中国英语的语篇层面上的循环结构反映了中文的循环思维模式,中国人是螺旋的思维模式,而西方人是线性的思维模式。中国人习惯跳跃曲折的思维方式,而西方人习惯线性的思维方式。

总结

经过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有三个主要原因可以来解释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成因,它们是中介语和语言石化、中英文化背景差异、中英思维模式差异。中式英语的形成,可以通过中介语和语言石化的二语习得理论来解释。另外,中英文化背景差异也是中式英语产生的前提,因为中英文化不同,在交流过程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很难在正确的语法下或者合适的语境中表达他们的观点。当然,中英思维模式差异同样会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产生干扰。

而中介语对中国英语的影响,积极的语言传递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英语的词汇和句法特征主要是由于中英文化背景差异。中文的高语境文化影响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并且引起了中国英语的产生,它不同于低语境文化的英语。由于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英语形成了它独有的句法和语篇特征。

总之,中式英语的产生是因为未能熟练掌握英语,也就是说中式英语是可以避免甚至消除的。而中国英语的形成不能避免,推广中国英语的使用是使得中国文化立足于世界的良好的途径。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85.

[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18.

[3]戴炜栋,束定芳.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外国语,1994,(5).

猜你喜欢
中式使用者学习者
新年最美中式穿搭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新型拼插休闲椅,让人与人的距离更近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抓拍神器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他汀或增肌肉骨骼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