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验室管理改革

2012-04-14 03:15
生命科学仪器 2012年5期
关键词:仪器设备实验室实验教学

杨 威

(北京理工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1)

目前,对于实验教学的管理,各大学都还在摸索阶段。在实验管理试运行的时候,要有一个综合的管理标准去评定实验室制度的合理性。不能因为注重管理而轻视的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不能因为保护仪器的管理,忽视了仪器闲置的折旧费。实验室管理是一个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以一个单一的目标作为标准,很容易破环实验室管理的体系性,所以在实行改革时候需要考虑系统性[1]。

1 国家层面的实验管理的改革

国家层面的实验管理主要是从宏观水平指定实验室制度、在经费的下达方面注意地域公平,和学科公平,使科研经费在不同的层次上充分利用。所以国家要组织人员建立国家级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安全和责任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开放实验室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是实验室过程管理的规章和行动指南。相应地我们要逐步完善开放实验室的制度建设,如实验室开放的工作程序、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开放实验的考核制度等。在经费方面注意国家方面注意统筹安排。以前进行实验室建设时,经费都是切块下达,学校、学院各层面均难以进行调控,基本上都是采购清单的简单组合,很难避免仪器设备的分散和重复购置,结果往往是“化整为零”,效益难以显示出来[2-4]。

2 学校层面的实验管理改革

实验室管理在国家把好关后,主要实施和管理还是在学校。所以实验室具体制度的建立和改革方案需要有适宜本学校的管理规程。高等学校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实验室效益,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保障机制,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是促进实验室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提高实验室效益的需要。高校实验的管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

2.1 实验室仪器管理的改革

实验室仪器设备由学校进行总体布局和规划,仪器设备不存在院(系)所有权问题,由学校统一规划投入和管理。老师们也能突破以前对仪器“所有制”的观念,根据教学需求提出,不再拘泥于“归我所有”,而是强调“可供我用”,使学校能从宏观角度上进行调控,做到“化零为整”,为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实验室调整,减少了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实现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改变过去归我所有“为现在可供我用”,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为学校宏观调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2 实验队伍的建立

高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开展科学实验、提供社会技术服务的场所,实验室建设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人员精干的实验室队伍,是教学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实验室任务以及其他建设取得成功的保障。只有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具有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开拓求实精神和安心本室工作精神的实验队伍,实验室的其他建设才能搞上去。所以,建设现代化的实验室,必须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实验教师队伍,每个实验人员必须能做到一专多能、一人多岗。首先,提高实验人员的素质,即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人员的自身素质。但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教师区分开来,使他们在调资、晋升和享受补贴以及外出进修方面享受不到机会。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队伍的稳定和水平的提高,建议学院给予适当的倾斜政策,使他们全心全意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来,为把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5]。

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分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和助手,均为聘任制员工,其待遇基本与行政事务性人员相同。他们不评定单独系列的技术职务,而统称为技术官员。一般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求有本科以上学历,强调其实际工作能力。在人员总数上,日本高校实验室工作人员呈递减趋势,学校充分利用了部分研究生进行实验室管理工作。

2.3 实现资源共享

我国有些高校在仪器设备配备方面缺乏全盘考虑,并且开放不够,导致一些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闲置浪费。目前一些大学已经在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上进行改革,是我国高校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积极探索。如厦门大学贵重仪器设备采用“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管理办法,对贵重仪器设备分级、分类管理,实行“校、院(系)、课题组三级”管理的模式[6-7]。价值在100万元(含)以上的通用型分析测试仪器设备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办公室直接管理,放置在学校公共服务平台上,面向校内外。

改变专业实验室规模小、管理混乱的现状,下大力气改善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以适应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2]。建立学科实验大平台,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有利于开设综合型、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以及更高层次的科研性实验,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进行优生优培,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研工作能力。例如在制订第一稿方案时,生命学科根据各门课程的需要提出购置显微镜合计约600台,地环学科提出购置100台,学校在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建立大平台的显微镜室,全开候开放,分两期投入300台显微镜,就基本可以满足这两个学科的教学需要,共可节约显微镜投入400台。

2.4 校级实验室制度的建立

实验室制度的建立、健全随着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为了促进实验室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包括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工作条例、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精密大型仪器管理办法、材料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损坏丢失赔偿办法等。

3 学院和实验室的管理

学院在依照学校管理制度的情况下,要根据自己实验室的风格建立符合本实验的实验室管理改革方案。我们在制定实验室建设方案时,首先要求各学院从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强调对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合并重复开设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增设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再根据论证成熟的实验项目制定仪器设备配置方案。

在实验教学管理上,对实验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设计了实验项目卡片,包括实验课程、实验名称、实验类别、实验要求、实验者类别、实验学时、专业、分组数等,以便对我院的开出实验进行横向、纵向管理与统计,为实验教学管理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管理权限下放到二级学院和系部,有些研究室则由教授负责管理,这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管理灵活性。

改革不是我们的奢求,而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生存和发展,因为时代不会适应我们。我们必须学习借鉴先进的科学管理知识和经验,搞好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在改革中生存发展。随着创新教育的开展,传统的封闭实验室已经不能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开放实验室是大势所趋。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已经尝试性地开展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开放实验室其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宽松的实验和研究的优化环境,通过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为学生锻炼成长,毕业后服务社会打下基础。要把这一目标贯彻到开放实验室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

[1]刘树郁,林明河. 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1,20(2):6-8.

[2]李延保. 按现代教育要求,营建实践、实验大平台.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1999 (1):1-3.

[3]肖玉巍, 高智琛. 高校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实验室科学,2011,14(2):157-159.

[4]李淑君. 加强实验室管理与建设提升本科教学培养水平.机械管理开发,2011,2:176-178.

[5]肖蓉, 李继良. 加强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实验教学质量.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4):169-171.

[6]夏春阳,袁欲彬,王伟.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机制新探[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03).

[7]张红艳,杨仁海. 高校大型仪器科学管理的实践和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06).

猜你喜欢
仪器设备实验室实验教学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