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与日本的“亚洲派”接触

2012-04-16 08:53
环球时报 2012-04-16
关键词:政治家认同感东亚

作者:冯昭奎 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

日本自明治维新实行“脱亚入欧”,战败后被美国占领,1952年虽在名义上结束“被占领”状态,然而与美国结成不平等的同盟关系意味着美国对日本的实际占领一直继续下来。在这种背景下,“亲美”政治家在日本政治中长期占据主流。但与此同时,在日本也不断涌现主张重视亚洲(又称“国际派”、“亲亚洲派”,以下简称为“亚洲派”)的政治家和学者,如石桥湛山、田中角荣、大平正芳、鸠山由纪夫、加藤弘一、谷口诚、森田实等。

这些“亚洲派”政治家的共同特点是:有较强的亚洲认同感,主张亚洲各国应努力建设好“亚洲共同家园”,乃至“东亚共同体”;对东亚文化和价值观有着深厚的素养和秉持,比如鸠山由纪夫结合东亚文化提出“友爱外交”哲学;在推进中日乃至东亚地区合作方面具有很强的务实精神而且富有魄力,能提出具体而宏大的合作构想;由于对美国“不大听话”,很容易招美国厌恶,特别是因为“与中国走近”而惹恼美国的前首相田中角荣、鸠山由纪夫被扳倒的背后都有美国因素在起作用。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如何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改善中日关系,成为日本“亚洲派”政治家的迫切心愿。他们认为发展中日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主张通过具体务实的合作来促进两国关系发展。其中值得重视的合作课题有:加快推进中日FTA;中国建设核电站可吸取日本在核电安全方面的深刻教训以及经验和技术;将福岛等灾区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生化基地;在东亚周边海域联手打击海盗,治理海洋污染;加强中日在食品安全和食品贸易方面的合作;利用戈壁沙漠这个“风力发电的宝库”,运用日本等国先进的蓄电池和电力网络化技术解决风力发电不稳定性问题,进而通过构筑跨越国境的电力网络系统以实现“东亚能源共同体”,最终实现建设“东亚共同体”理想等。

在亚太地缘政治中,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的心理认同与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心理认同(包括美国长期在日本国民中“培养”的对美依赖心理)孰重孰轻,是影响日本政治家外交政策取向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安全方面,心理认同越差,战略防范意识越深,这正是当今日本居于主流地位的“亲美派”政治家与不占主流的“亚洲派”政治家在对华政策上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野田内阁当政以来,日本强化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强化西南防务部署,加入美国有意分隔亚太地区的TPP,甚至伸手介入南海事务等,都体现了缺乏亚洲认同感的“亲美派”政治家对中国崛起的防范心理日益增强。另一方面,2011年发生东日本大地震以来,借助中国等亚洲国家经济增长之力,促进日本灾后重建并激发日本经济活力已成大势所趋,如何与中国建立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日本对华外交必须回答的课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加强与日本“亚洲派”政治家的沟通,通过他们的影响促使更多日本有识之士增强对亚洲的认同感,阻止战后长期主导日本社会的和平主义思潮出现后退,特别是对他们提出的以东亚为舞台的丰富的跨国合作课题开展可行性论证,使之付诸实施,对落实中日两国业已达成共识的战略互惠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政治家认同感东亚
范仲淹画粥苦读
学霸“三小只”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东亚港口联盟在青岛成立
周公作礼
挽衣留谏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政治家与鞋 ——艾马德(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