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事记

2012-04-18 00:54王凤兰冀翠敏顾漫宋歌宋白杨黄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017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化部名录医药

★ 王凤兰 冀翠敏 顾漫 宋歌 宋白杨 黄睿(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北京 100017)

今年正值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成立30周年大庆,回顾历史,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在2005-2009年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下设单位,不遗余力,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将“中医针灸”成功申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而且,通过申遗这项工作,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保护传统医药的热潮,客观上推进了传统医药在国际及国内的保护进程。

我们作为申遗委员会办公室成员,亲历了中医申遗的点点滴滴。那段时光既十分忙碌,也是锤炼我们成长的美好时期。仅在短短的4年时间里,我们组织了百余次大大大小小的会议,不仅培养造就了一批专家学者,而且对于传统医药的研究,开辟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值此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30周年大庆之喜的日子,传统医药能够成功申报,并在业界取得诸多成就,与我所专家学者的默默投入和奉献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兹就申遗工作作一认真回顾和梳理,以客观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的真实历程。

2003年

2003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了解到有些国家在抢先申报发源于我国的历史文化节日,为避免出现中医药文化遗产被其他国家抢先申报的被动局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以下简称国合司)提出了立项申报中医药文化遗产的建议。此项建议受到局领导的重视,并责成国合司进一步了解情况,提出申报方案。此期,可视为政府主导申遗工作的肇始。

2004年

5月9日,国合司组织了相关专家,走访了设在教育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有关官员,走访了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的一级机构—文化部,理清了程序,申遗工作正式启动。

2005年

7月26日,UNESCO助理总干事布纳基先生访问了国合司,听取了关于中医药的申遗计划。通过此次会谈,国合司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畴不仅针对处于濒危的项目,有价值的亦在保护范畴之内的消息,从而增强了国合司对项目申报的信念和决心。

9月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遗委员会办公室成立(简称申遗办)。委员会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中国中医科学院等领导组成;专家组由全国20余位业内权威专家组成;办公室成员由国合司、中医局各处、中国医史文献所共计10余人组成,办公室设置在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至此,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作为中医局下设的工作机构开始系统地、有组织地开展起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

12月5日,余靖副部长主持了“关于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局办公会,国合司汇报了方案,医史所专家列席会议。会议就“申遗”的意义、背景、可行性及筹备方案等重要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

12月14日,申遗委员会工作组召开第一次会议,沈志祥、李亚婵、柳长华、王凤兰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强调了申遗不单纯是一项研究课题,而是一项政府主导的长期工作。工作组不仅要积极筹备申报事宜,还要做好宣传,以提高业界对中医药申遗意义的进一步认识。

12月28日,申遗委员会工作组召开第二次会议,沈志祥、朱海东、李亚婵柳长华、王凤兰、宋白杨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了工作组人员名单,组长沈志祥、副组长王效频、柳长华;任命柳长华为委员会工作组办公室主任、王凤兰为办公室副主任。

12月31日,文化部对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向全社会进行公示,其中第九大类为“传统医药”,共6个项目,包括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申报的中医疗法(435)、中药制法(436)、针灸(437);浙江省申报的“胡庆余堂中药文化”、四川省申报的“甘孜州南派藏医药”、西藏自治区申报的“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

2006年

1月4日,申遗委员会办公室根据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通知,提供并修改了“中医疗法”、“中药制法”、“针灸”3项国家级名录公示项目简介,并协助审定了另外3项地方申报的项目,于1月9日反馈到中心,作为正式项目简介予以发布。

1月6日,由委员会专家组组长曹洪欣教授主持了第一次会议,在京的29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达成了以下共识: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采用“整体打包”的方式比较妥当;民族无论大小,医学体系如何,都应等量齐观,不能以“民族医药”一个项目笼统概之;名录项目应遵循中医药的规律,兼顾文化部国家级名录的要求。

1月27日,在文化部召开了第二次关于传统医药申报项目的协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文化部屈盛瑞、周小璞、孙凌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沈志祥、柳长华、王凤兰。双方一致认为需要再召开一个专家论证会议,由文化部推荐具有申遗经验的专家和中医领域的学者共同讨论,以达到整体申报又符合申报要求的目的。

2月12日-3月16日,由文化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正式开幕,传统医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加了此次展出。申遗委员会办公室提供了中医药解说图片68幅,入选“内景图”和“针灸铜人”等,中国医医史文献研究所博物馆提供了“针灸铜人”等实物,中医药保护成果展板受到文化部的高度评价。

2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文化部举行了第三次协商会议,文化部屈盛瑞、孙凌平、兰静以及申遗办公室柳长华、王凤兰、农汉才、邱玏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就申报项目进一步进行了协商,提出了申报主管单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建议。这意味着项目的持有人是国家,由国家代表广大中医工作者的权益。

3月7日,申遗委员会第四次协商会议在文化部召开。屈盛瑞、周小璞、孙凌平、兰静、沈志祥、朱海东、李亚婵、柳长华、万芳、王凤兰参加了会议。会议就申报项目进行了沟通,决定申报中医生命知识、养生、中医疗法、中医方剂、中药、针灸、藏医药、蒙医药、卫生民俗、其它、共计10项,并提请中医药、医史、民族医药以及文化部专家组进一步讨论。

3月13日,委员会工作组召开第三次会议,中国中药协会、中国针灸协会、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中药研究所、针灸研究所、基础理论研究所、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研究所承担申报项目的领导和专家进行了项目撰写和论证。

3月22日,委员会工作组召开了第四次会议,沈志祥、李亚婵、柳长华、王淑民、王凤兰、曹正逵、王桂华、金霭英、赵现红、黄龙祥参加了申报项目的最后确定会议。经过认真仔细的商讨,最后形成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养生、中药、方剂、针灸、中医疗法、卫生民俗、民族医药和其他十大类,上报文化部。

3月22日,委员会召开了第五次协商会议。周小璞、屈盛瑞、兰静、孙凌平、沈志祥、柳长华、王凤兰、郑长铃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将中医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批名录定为八项,即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正骨疗法、针灸、同仁堂中医药文化,项目简介于3月23日上午发至文化部申报办公室。为此,关于第一批进入名录的项目,经过与文化部5次协商会议,委员会办公室近10余次的会议,将近4个月的时间,最终被确定下来。

5月17日,申遗委员会工作组召开了落实“文化遗产日”期间相关活动宣传计划会议,由沈志祥主持,办公室成员以及7家申报单位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对申遗委员会办公室起草的“活动方案”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活动主题为“保护传统医药文化,服务人类健康”;活动口号为:(1)弘扬优秀文化,发展传统医学;(2)珍爱生命健康,关注中医中药。

5月20日,国务院发布通知,批准公布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传统医药隶属于第九大类,共计9项,分别为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中医诊法、中药炮制技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针灸、中医正骨疗法、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胡庆余堂中药文化、藏医药(拉萨北派藏医水银洗炼法和藏药仁、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仁青常觉配伍技艺、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国务院关于传统医药项目的发布,意味着传统医药在我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的认可,为后续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6月1日-10日,委员会办公室相应文化部“文化遗产日”活动要求,中国医史博物馆首次免费对北京市民开放,为传统医药走进百姓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6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东方花园饭店举行了中医药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新闻发布会,50余位记者到会。这是政府首次召开的中医药申遗新闻发布会议,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6月8日,申遗委员会办公室在北京中国青年记者之家饭店隆重举行“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暨‘文化遗产日’开幕式”活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文化部、外交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重要领导均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发言。与会的专家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社科院自然研究所、陕西、广州、成都、山东等;项目保护单位就如何保护、保护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了汇报。

此次会议,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与保护以来,学术研究与政府部门通力合作的一次盛会,客观上使传统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全国的进一步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

6月10日,应申遗委员会办公室通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与北京中医药学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在北京中山公园联合举办了大型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活动。北京地区26家大型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的320余名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专家进行了义诊和健康咨询服务,来访群众达6000多人;免费发放了中医药预防保健科普系列宣传资料10万余。

6月14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了申遗工作总结会议,柳长华、王凤兰、李亚婵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就进一步做好中医药普查、登记、抢救、建名录等工作进行了讨论。会议强调进一步与文化部密切合作,以做好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同时继续完善工作组制度和章程。

7月11日,召开了申遗委员会工作组会议,主要就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相关事宜进行了讨论,提出摸清家底、做好规划、重点突破、分批分类、建立成效机制的工作方针。此次会议为申报国际名录确定了方向,并明确了技术路线。

7月13日,在文化部召开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全国共有68位专家当选为委员,中医药界曹洪欣、诸国本、柳长华入选,孙家正、周和平到会,并为专家颁发了聘书,作了重要讲话。

7月-8月,申遗委员会办公室集中精力调查并研究了社会上抢注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事件,经与文化部协商,认为名录即将受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保护,最后放弃了注册。

9月7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了申遗委员会工作协调会,文化部社图司屈盛瑞、孙凌平、工作组成员柳长华、赵文华、林超岱、张恒有、吴凯、朱海东、李亚婵、王凤兰出席了会议。会议第一次提出申遗目的在于传统医药的保护、抢救、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这样的理念,并提请学术界专家应加大力度对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行深入研究。

9月15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孙家正、周和平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同时向各省市颁发了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牌。申遗委员会工作组沈志祥、赵文华、李亚婵、王凤兰参加了会议,并代表中医界领取了针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牌。

10月31日,申遗委员会主任李大宁召开工作组会议,指示办公室做好国际国内申报工作,提出“国际国内申报有别,分别落实到位,并确保成功”的指示。要求办公室要尽早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确定国际申报的形式和内容,认为“必要时可调集全国优秀人才,集中力量与时间进行攻关”。

11月1日,申遗委员会工作组召集李经纬、孟庆云、邓良月、诸国本、武景文等专家就国际申报的形式与内容展开热烈讨论,一致认为应以全面反映中医药内涵的形式申报,不可将其某一内容拿出申报,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11月4日,委员会办公室召开了“中医药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容”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专家有刘锡武、宋兆麟、沈荣、郑长铃、罗微等。会议认为申报文本应重点突出中医药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化独特性,保护计划应真实、客观、具有有效及可行性等。

2007年

1月5日,申遗委员会工作组召开会议,讨论落实申遗方案、工作协调与分工事项。经该次会议讨论,一致认为以“创始人+知识+文化”进行申报,以解决国际申报强调起源和传承人的问题。这是对中医药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和创新,为传统医药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前景。

1月15日,申遗委员会专家组经认真讨论研究,一致认为从“黄帝对生命与疾病认知文化”、“彭祖养生文化”、“扁鹊针灸脉学文化”、“伊尹汤液文化”、“张仲景医圣文化”、“神农本草药学文化”6个方面对中医药的文化内涵予以说明。并提请文本撰写专家成员承担此项研究工作,柳长华总体负责;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北京中医药大学武景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协助工作。

1月26日,中医药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功入选为2006年度中医药十大新闻之一,位列第三。

5月11日,国中医药办函[2007]57号发了“关于确定中医药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支持单位和专家组成员的通知”的文件,通知指出:“为了协调各方面工作,使‘中医药申遗工作’扎实推进,确定中国中医科学院等6家单位为我局‘中医药申遗工作’支持单位,王凤兰、蒋力生、刘更生、焦振廉、蔡永敏、肖永芝等7名同志为我局“中医药申遗工作”文本撰写专家组成员。

5月23至27日,国合司司长张奇带队、申遗办公室柳长华、沈志祥、王凤兰出席了在成都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特别会议,获得了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新信息。

5月23日-6月10日,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行,传统医药展览获得本届“太阳神鸟金奖”。该展览由申遗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成都中医药大学承办。

6月8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申遗委员会办公室、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承办的“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消化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有近百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形成了近20余万字的会议论文集。

6月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承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展——中国传统医药保护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隆重开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领导、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代表性传承人代表王雪苔、王孝涛、孙树椿以及来自中医药界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了新开馆的中国医史博物馆。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向各保护单位颁发了项目名牌,其中“中医对生命与疾病认知”项目保护单位为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

6月9日,文化遗产日之际,文化部于北京政协礼堂为北京市群众艺术馆等179家单位颁发了“文化遗产日奖”。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获得文化部“文化遗产日奖”。

6月11日,柳长华、沈志祥、王凤兰由于在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突出贡献,荣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

7月21日,文化部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传统医药界包括路志正等29位医家被认定为国家级项目的第一批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

1月26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51名,其中,传统医药界无代表性传承人。

6月7日,第二批和第一批扩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中医养生等38项传统医药项目列入名录,至此,国家级传统医药类项目增至47项。

7月-8月,申遗委员会办公室召集文本撰写组成员进京集中工作,按照申报新要求填写了“中医”代表作名录申报文本,并编制了10分钟视频脚本和解说词。

7月-12月,申遗办公室开展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类传承人才的调研工作”,对进入保护名录的13个项目,18位代表性传承人和23位相关传承人进行调研,形成2万字的调研总报告,20余万字的调研分报告。较全面地反映了北京市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2009年1月15日,该项目荣获2008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8月24日,国家领导人对中医申遗做出了重要批示。李克强副总理的批示是:“请卫生部、中医药局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刘延东委员的批示是:“如克强同志批示,所反映问题如属实,确实比较紧迫,要防止中医像端午节那样被韩国申遗,请蔡武同志及文化部查实并抓紧办理。”卫生部陈竺部长批示“中医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世界医学和人类文明的瑰宝。我部和中医药局应按克强、延东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商文化部就中医申遗来进行认真的研究办理”。

9月23日,申报文本和解说词最后定稿,完成10张申报项目的照片制作,完成权利让与申明及文件清单。

9月27日,申报文本的英文翻译稿、10分钟电视视频、10张照片以及“权利让与申明及文件清单”等全套申报材料制作完成,报送文化部。“中医”作为国家《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首推项目,由文化部外联局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2月27日至29日,首次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在陕西地区举办。该会议由申遗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研究所主办,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安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承办。柳长华、王旭东、马治国、宗喀-漾正冈布、王凤兰等作了专题发言。

2009年

4月21日,《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重要文件颁布,要求“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

5月26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布,孙树武等24位传统医药代表性传承人入选。至此,国家级传统医药类代表性传承人增至53位。

6月11日,“文化遗产日”期间,申遗办公室主办“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奖竞答”活动,在《中国中医药报》刊登问卷,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共收到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85份答卷,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10月1日,建国六十周年大庆期间,申遗委员会办公室推动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光荣列入了北京市“卫生系统60年百件大事”。

10月23-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项目的研讨会,中医和文化系统相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决定根据联合国要求修改申报项目名称,收窄申报范围。提出“中医生命疾病认知与实践”、“中医针灸”两个名称,准备两套申报方案,报局长办公会议决定。

11月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办公会议听取了两套申报方案的汇报,讨论决定完善“中医针灸”申报材料作为“中医”补充修改材料,递交教科文组织。

11月27日,“中医针灸”申报材料定稿,由我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递交至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

11月,《中国医道》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发行。首次展示了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近四年的学术成果,这部著作以进入国家级的第一批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为纲要撰写而成。

11月2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启动了“国家级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现状调研”(简称现状调研)项目,这是传统医药界首次对进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调研。

2010年

3月19日,申遗委员会办公室在“中国中医药报”开辟了“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谈”专栏,该专栏由柳长华主持,由相关研究人员撰写稿件,目前已刊登七期,在业界内部反响强烈,并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3月20日,“2010中国中医药文化建设暨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高峰论坛”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大宁副局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相关专家学者及代表性传承人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6月26日,“现状调研项目组”赴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对“科尔沁蒙医整骨”项目进行调研,在科尔沁左翼后旗召开学术会议1次,访谈传承人3位,访谈保护单位主管3人,走访传承场所2处。

7月28日,“现状调研项目组”赴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对“藏医药水银洗炼法和仁青常觉炮制技艺”项目进行调研,访谈传承人6位,访谈保护单位管理者10余位,走访项目传承场所2个。

8月3日,“现状调研项目组”赴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对“甘孜州南派藏医药”项目进行调研,访谈代表性传承人2位,访谈保护单位管理者多人,走访传承场所1个。

9月28日,“现状调研项目组”赴山东省东阿县对“东阿阿胶炮制技艺”项目进行调研,访谈传承人2位,保护单位管理者多人,参观博物馆1所没,走访传承场所1个。

10月15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举行,传统医药项目有二十余家参展。申遗委员会办公室柳长华、王凤兰、田芙蓉、宋歌参加了会议,并与参展保护单位进行了友好交流。

11月16日,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正式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1月24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医针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相关情况,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2011年

12月,“现状调研项目”结题。本课题历经2年,对全国8个省市地区的13个项目、22位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管理者进行了访谈调研。基本摸清了项目保护以及传承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相配套的社会及法律环境等对策建议,并初步研究构建了一套基于项目内容分类的保护评价体系。

2012年

5月24日,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国家级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立档保护研究”项目启动。

猜你喜欢
文化部名录医药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同贺名录
作者名录
传统医药类非遗
生产商名录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喜迎新年
——文化部直属艺术院团赴遵义春节慰问演出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