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创新性课堂教学

2012-04-27 02:18刘彦
学园 2012年7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课堂

刘彦

【摘要】要想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7-0139-02

学习是学习个体的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少了童心和灵性,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思想,以学生能力发展和创新实践为重点的教育教学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有创新潜能的人。数学课堂教学只有充满创新的活力,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好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主体愉快学习。在此,笔者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新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创设利于创新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让创新真正走进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舒畅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其次,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有意注重,引起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最后要改变“只学不问”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学习中,大多数同学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主动性和大胆探索的精神;有的同学还错误地认为向老师提问是一种丢面子的事,因此,课堂学习实际上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一个个都成了“听话”的学生。这样被动地学习,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肤浅,不能灵活应用,更谈不上创新与发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这种“只学不问”的教学模式,还学生“自主权”,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敢想、敢问、会问,从而达到发展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为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重视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

要搞创新教育,就要重视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提高其创新能力。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牵着学生走”,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考。学生由于缺乏机会,创新行为便受到限制。为此,教师要更新观念,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交给学生创新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面积”时,根据教材上的提示将圆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至此,教师没有草草收兵,而是让学生再想一想:还能拼成已学的什么图形,学生通过观察、动脑、操作,又创造性地拼出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共得到4种不同的推导方法。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继续探求多种解法,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创新的情境。多想既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甲乙两地相距48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52千米,行驶312千米后遇到从乙地开来的一辆汽车,如果乙地开来的汽车每小时行42千米,算一算两辆车是不是同时开出的。学生大都从时间的角度考虑:如果两辆车同时开出的,那么两车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应相等。甲地车用的时间是:312÷52=6(时);乙地车用的时间是:(480-312)÷42=4(时)。时间不等说明两车不是同时开出的。这时教师提示:能否再从其他角度来思考。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学生由此又想出了“从路程的角度考虑”“从速度的角度考虑”两种全新的解题思路,使许多同学从中开扩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得到了启发。

三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充分的空间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完成下列计算:1+3=?1+3+5=?1+3+5+7=?1+3+5+7+9=?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有利于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还可以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 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把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一个人的实践活动能力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需要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也需要学生具有应用知识的能力,而知识也只有在能够应用时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识。为此在教学时,应精心设计练习,引导学生善于变异、转化、引申、缩小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实践活动中、在体验中领悟数学、学会想象、学会创造。如教学第一册“有趣的拼搭”时,让学生把几个相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进一步的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卡车、坦克、机器人等事物的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可以通过坚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越加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参考文献

[1]施晓光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2]郭瞻予主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高照〕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教学课堂
欢乐的课堂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写字大课堂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