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的海岛渔民

2012-05-04 01:36撰文程燕青
海洋世界 2012年12期
关键词:远古山海经海岛

撰文/程燕青

《山海经》中的海岛渔民

撰文/程燕青

《山海经》等书籍对于远古的海岛居民有不少记载,尽管是一种夸张的描写,但从中能透露出真实的信息。纵观各种奇形怪状的方国渔民,我们可以描画出他们大致的形貌特征,主要是个子高、皮肤黑;其次还有手臂长、耳朵大。

据《列子·汤问》记载,海岛龙伯国的巨人,能够“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能够“一钓而连六鳌”。意思是:巨人一迈腿,不用几步就能来到五座大山面前;巨人投下钓钩,一钓就兼得六只海龟。他们究竟有多高?恐怕与跟高天厚地一起增长的盘古一样,高不可测。尽管这些巨人后来因触怒天帝而被缩短身材,他们身高还有数十丈。

那烟涛微茫的海岛,到底如史书记载的那样穷荒僻远,还是像神话传说的那样富庶美好?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在远古的海岛渔民身上……

山海经

《山海经》里有个海洋部落叫大人国,那里的人们,胎儿时期要在娘胎里待的时间长达36年,所以他们一生下来就巨硕无比。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海岛渔民通常长得高大壮实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在海风吹、海浪打的艰苦环境下谋生劳作,他们不高大威猛些,能适应穷荒的环境吗?直至今天,东海的渔民老大仍然 “屹立船艄抡大斧,倒捋胡须,气势赛盘古”。

黑齿国的渔民“为人黑”,是说他们的全身皮肤都是黑的,玄股国渔民的两条腿更是出奇的黑。至于雨师妾国渔民、劳民国渔民的黑脸、黑眼、黑皮肤,都是烈日暴晒和海风强吹的印记。

长臂国的渔民 “双肱三丈”,光是两条大胳膊就有三丈之长,难怪他们一伸手,就能抓到海里的鱼。一双肉长的手臂,发挥的竟然是鱼叉和鱼竿的功能。据说,长臂国和长肱国,都是以擅长捕鱼而闻名的海洋部落。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他们往往是滩涂捕捞或近岸垂钓,长期的劳作、固定的动作,势必会把他们的手臂拉长变壮。也可以换个角度设想,在长期捕鱼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发明了重要的劳动工具——鱼叉和鱼竿,那锋利的鱼叉和长长的鱼竿,难道不是他们长手臂的一种神话表达?

聂耳国的渔民,走路的时候,耳朵总是左摇右晃,为了防止耳朵摇晃,他们总是用手捏着双耳。离耳国的渔民,耳朵大,耳垂也大,他们喜欢把耳垂剪成几缕,垂到肩上……凡此种种,在描写海岛渔民时,为什么老强调他们的耳朵大,而且还大得这么有趣?归根到底,大耳朵对于远古的海岛渔民,是相当有用的。由于当时捕鱼,毫无技术手段可言,只能靠耳朵去辨别方向,听取鱼在水中细微的鸣叫声。拥有一双大大的“顺风耳”,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在《庄子》的名篇《逍遥游》里有这么一段:“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海岛上的渔民真的像这位神人一样,光凭“吸风饮露”就可以果腹了吗?

当然不是,古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远古的海岛渔民要实实在在活着,就得吃实实在在的东西。据《山海经》记载,无肠国、无继民国、深目国等占海洋部落绝大多数的渔民,是“以吃鱼为生”;雕题国的主食是“蠃和蚌”;离耳国除了主食“鱼和蚌”以外,还添了辅食,那就是“薯蓣”;玄股国,除了吃鱼外,还吃海鸥;劳民国的食物更丰富些,还能吃到“草籽和水果”。至今,江浙一带有些人依然以“蠃蚌”为美食,吴越地区的人们往往“食鱼而嗜咸”,看来,因地利之便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下来了。

鱼,不仅能填饱他们的辘辘饥肠,有时还能用来制作温暖身体的衣裳。玄股国渔民就善于用鱼皮做衣服。此外,在生产方式上,远古的海岛渔民会垂钓作业,也会“张帆捕鱼”。龙伯国巨人能用一竿钓起6只大海龟,此说尽管太夸张,但还是能够证明那时的海岛渔民已经学会垂钓了,而龙伯国渔民正是垂钓作业的祖师爷。

驾船操舟是远古海岛渔民的日常活动。对于这项技能,大人国的渔民无师自通,一生下来就会。那时,海岛上不仅有船,还有帆。《山海经》里描绘灌头国渔民“杖翼而行”, “杖”就是桅杆,“翼”是风帆。

《山海经》中玄股国的渔民就有用鱼皮做成的衣服。图为我国赫哲族的鱼皮衣服

你愿意在明朗的额头上刻绘花纹吗?你敢于把洁白的牙齿染成一团漆黑吗?这些,让我们现代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在悠悠上古的漫长岁月里,海岛渔民却是这样做的。

《山海经》里有个雕题国,它位于“郁水南”,即今天海南岛北部。这里的渔民喜欢在脸上纹上黑色的花纹,在身上画上鱼鳞般的图案。尤其女子成年之后,都会在额头上刺上花纹来表明身份。据说,这种奇特的风俗,在海南省黎族中的润、杞、美孚黎等支族中,一直流行至今。有人这样理解 “雕题”二字,“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鲛人”就是美人鱼,这样,雕题国的渔民又与美人鱼建立了丝丝缕缕的联系。据南朝任《述异记》记载:“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红楼梦》中林黛玉感慨宝玉之情时,说了一句“尺幅鲛绡劳解赠”,指的是宝玉送给自己的这方手帕太珍贵了,简直就是鲛人织成的。原来“雕题”二字,一头缠绕着远古的风俗,一头寄托着人类对美人鱼及其整个海洋世界无限的好奇与热爱。

《山海经》里还有个黑齿国。他们的黑齿并不是生来如此,而是风俗习惯使然。这里的人们,不论男女,都喜欢把牙齿用草染黑。甚至,干脆拔出,让牙齿形成黑洞。黑齿国的染牙或拔牙的风俗,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据《管子·内篇》记载,“昔者吴、干战,未齿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意思是:过去吴国与干国之间进行了战争,干国规定,没有脱掉乳齿的少年不得进入军门,干国的少年就敲掉了自己的乳齿,才进入了军门,投入了与吴国的战斗,为干国立下了许多战功。那毅然敲掉了自己的乳齿的干国少年,是不是从黑齿国渔民的风俗受到了启发?

黑齿国人以国名为姓氏,称黑齿氏。唐朝初期,有原黑齿国人、左武卫大将军名叫黑齿常元,因军功显赫而被封为燕国公。黑齿常元曾使突厥人望而生畏,只是命运多舛,后来死于武则天的酷吏政策下。黑齿常元的后裔以祖上为荣,遂用“黑齿”为姓氏,也有人将黑齿氏简化为黑氏、齿氏,常氏的。

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也描绘出一个黑齿国。那里的人们“通身如墨,连牙齿也是黑的”“映着一点朱唇,两道红眉,一身红衣”。这创作的灵感不也来自《山海经》里的黑齿国吗?

据记载,在东汉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和明朝时期,染黑齿的风俗在日本曾经大为风行,而且还是在贵族当中。

无论是“雕题”的文化情结,还是“黑齿”的深远影响,都在向我们片段式地还原着远古海岛渔民的生存原貌。

猜你喜欢
远古山海经海岛
从远古走来的神秘古蜀国
远古鳄鱼用两条腿走路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山海经夫诸
在海岛度假
远古厉险游
梦回远古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