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古诗教学的整合

2012-05-08 05:12汤德英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7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

汤德英

摘要 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颗瑰丽璀璨的明珠,而它又是一类较特殊的课文。因为古诗虽然读来朗朗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思想深刻,能使学生开拓美的视野,陶冶美的情操,还能培养学生的情趣和欣赏能力。但是它的语言含蓄凝练,句子间跳跃性大,写的又都是古人古事,其中许多生活意境跟学生的实际相距甚远,这些特点为古诗的教学带来不少困难。

关键词 多媒体;信息技术;古诗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进入课堂。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它能使“静态”变成“动态”,使“抽象”变为“直观”,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物象变得有“声”、有“色”、有“形”。课堂中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能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古诗。

一、优化“解题导入”环节——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语文课堂上,导读课文始于题目,因而“解题”是学文的第一步。而古诗的“解题”则又不同于其他文体。“解诗题,知诗人”是古诗“解题”的重要内容。有位教师在教学《草》这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画面放映出这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画像,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学生纷纷急切地举手,畅谈自己对这位诗人已有的了解。紧接着,教师播放了一段自己制作的动画片,配上画外音:白居易,人称少年才子,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就能按照复杂的声韵来写格律体诗了。为了踏上仕途,十六岁的白居易带着诗稿,到了京都长安。有一天,他拿着自己的诗文《赋得古原草送别》去拜访当时颇有名望的老诗人顾况,顾况对其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赞不绝口。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白居易写的这首诗,看看谁能从诗中领悟到什么。学生看到这儿,早已迫不及待地要去拜读这位大诗人所写的诗了。教师趁机“导入”,出示自己巧妙制作成的课件,画面是辽阔的草原,野草繁茂的景象。与此同时,配上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生动的画面、动听的乐曲配上教师的美诵,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大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了学习思维,达到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二、优化“习得新知”环节——能探风雅无穷意

在学生学习新知时,很多抽象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且这些知识又经常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障碍,把这些抽象知识通过电教媒体的模拟功能加以展示,能使其具体化、形象化,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释词句,明诗意”是古诗学习的第二步,学习时,最忌学生就字论字,而不能真正理解体会诗词的含意,利用电教媒体,就能让学生融入诗的美妙意境之中。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录像展示江南春日的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了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盖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电教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耳——脑——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多媒体的“能探风雅无穷意”的效果是教师的口头讲解所不可比拟的。

三、优化“巩固延伸”环节——不及林间自在啼

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从阅读、理解到巩固、延伸,都应当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如在学生学完了《春晓》、《草》之后,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提供几首孟浩然和白居易的其他作品,一方面巩固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多读古诗词,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由此教师可以挑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送朱大人入秦》,白居易的《遗爱寺》和《大林寺桃花》,配上和古诗内容相应的画面做成课件。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自己喜欢的诗,自由组合学习伙伴,进行迁移自学,让学生自由争鸣,畅所欲言,形成“不及林间自在啼”的课堂学习气氛。另外,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比如在学了《送孟浩然之广陵》后,再让学生学习李白的《送友人》、《赠汪伦》,进一步体会李白对朋友的真诚、对友情的珍视;学了孟浩然的《春晓》,再让学生吟诵贺知章的《咏柳》、杜甫的《春夜喜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感受不同作者眼中春天不同的美景……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古诗阅读鉴赏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教学结课”环节——言已尽而意无穷

在优质的课堂教学中,“结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压轴”对于整体优化的作用不可低估。如在一节课接近尾声时,学生已有倦意,这时教师适时播放一段赞美春天的乐曲,学生随着乐曲声进入诗境,摇头晃脑地低吟:“春眠不觉晓……”一曲虽终,学生却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此时,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刺激学生已经疲乏的神经,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从而优化“结课”环节。又如,一位教师在结束教学前用多媒体课件打出了这样的作业:(1)学了这首诗后,你最想做些什么?画一画,演一演,吟一吟,背一背,写一写……选择一项或几项完成;(2)搜集这位诗人的诗,并选择一首喜欢的理解后背诵下来。这种精心设计的作业不难使我们看出:发展教学是一个开放系统,学生参与活动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与课本,而应该课内外结合。自主性作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古诗的积累,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目前,现代媒体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现代媒体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激發了古诗隐形的美丽,让古诗更有吸引力,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多媒体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