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点滴谈

2012-05-08 05:12黄绍杜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7期
关键词:认识新课程初中语文

黄绍杜

摘要 新课程实施是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也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尖锐挑战。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此背景下該如何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现代教育理念谈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关键词 新课程;初中语文;认识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学生在自主的、积极的学习中提升自身能力。我国传统教育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再加上落后的教育现状,在新课程实施后并未取得如人所愿的预期效果。利用新教育理念来提升学习效率呢?笔者以初中语文为例,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出来,希望广大教育同行能够参考。

一、形成“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关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情感”是联系师生关系的纽带,无论任何教育模式都必须维系。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尊严是不可侵犯的,所谓“师严如父”,学生一定要毕恭毕敬、洗耳恭听。这种关系的存在,完全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使教育陷入一种恶性状态。所以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教师不一定是长者,朋友同样可以。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要主动为学生营造和谐、活跃的气氛,时不时开句幽默的玩笑或摆个让学生都认为可笑的姿式,让学生感觉到你能够被接受,至少和你的沟通不再有障碍。

2.善于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成功之人必备的品质。同样,兴趣也是语文学习最可贵的品质,没有兴趣是无法学生语文的。兴趣源自学生积极的情绪,而这种情绪需要适时的点拨才能被激活。显而易见,教师正是这把激活学生积极情绪的钥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设立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启发式谈话,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庐山云雾》一课,教师可搜集庐山美景图片制作成课件,并配以优美舒缓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当学生看到那奇妙的景色之后,就会不自觉得勾起一探究竟的兴趣,于是他们打开书本,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庐山云雾之美。遇到问题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整个课堂弥漫着一种积极、活跃、和谐的氛围。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学生创造力提升的关键。许多教师十分反感在授课时被学生打扰或打断,认为这样会影响其他学生,是“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作者以为不然,学生提问是因为有“质疑”,如果这时将其扼杀,其实质等于让学生服用一剂扼杀其创造力的毒药。所以,在语文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无论学生的“质疑”是对是错,都应该给予表扬和认可,因为这本身就是难能可贵的。当然,对于学生不当的“质疑”,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还要为其斧正观点。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使学生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

要正确理解学生、教材和教师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要善于利用讲台、黑板为学生搭建教材学习的桥梁。教师只有将课文情感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才能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进而提升学习的自主性。正如《伤仲永》一课,“伤”字贯穿全文,可以围绕这个字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或书籍搜索带有“伤”字的文句,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伤仲永》一文“伤”字的涵义。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积极性都很高,甚至一些学生写了读后感,可见对其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感染。当然,师生情感融通和学生情感再造,必须是以教师爱学生为前提的,学生爱老师,从而爱学习,那么,语文水平就肯定能提高了。

2.要在备课上下工夫

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讲的入情入理、丝丝入扣,关键在于备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往往一些教师因为教龄很大,认为教材的内容几乎是倒背如流了,不用再去刻意去背。其实这正是课堂教学最忌讳的,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肯定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提前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3.运用科学的问题教学方法

方法运用得当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首先,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问题具有启发性,学生就会乐于思考,就会产生一种求知欲,从而不至于使课堂氛围如“死水一潭”。当然,启发性的问题并不是指简单的游戏提问,其实游戏提问虽然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学生回答争先恐后,但问题的简单化并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学提问是指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问,逐步培养学生养成由不敢问到敢问,由不会问到会问的习惯。其次,让学生有疑可问。无疑就谈不上创新,所以用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生疑。如《故乡》一课,闰土有这么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这里教师就可以适当的点拨,闰土的第六个孩子多大了,有没有读书?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在读书,他为什么不去呢?家里那么多人可以干活,但为什么吃不够呢?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在无疑中生疑,教会他们这个方法,以后就不怕没有疑问了。最后,对比生疑。对比是很好的生疑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生疑的重要教学技巧。如《梅岭三章》一课,先用多媒体展现美丽的岭南风光,然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首诗,与岭南风光形成对比,从而生疑,为什么陈毅将军会写下这样的诗篇呢?当时这个美丽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自主质疑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大提高。

总之,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善于凸现主体,相信主体内在的潜力,把学生主体定位为知识的主动探究者,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应认真把握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努力完善学生的主体性结构,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成功需求和对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杨朝考.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J].中学教学参考, 2011,(22) .

猜你喜欢
认识新课程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信访工作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