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地、挣扎、生存、奋斗、伤害、政治、苦难、情欲……《白鹿原》注定与这些沉重、宏大且充满象征意义的词语相关。
很少有一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能像《白鹿原》一样,一经问世就能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如此大的争论和如此长久的热议。
20年前,陈忠实谨慎且审时度势地选择了出版时机,让这部作品得以面世,然后被要求删改,继而才能被授予茅盾文学奖。几经周折,《白鹿原》终于被允许改编为电影,但之后的十年依旧充满磨难,如同被施咒一般。
剧本改编数易其稿,仍立项未果,资方与导演的分歧也逐渐显露,宏大的题材陷入了电影政策与市场的双重困境。在王全安决定放弃之后,《白鹿原》与陈凯歌和张艺谋擦肩而过。十年,在等待和纷杂中流过。王全安终可重执导筒。超过3小时的首版得到了文化界惊人一致的称赞,这在华语电影日益商业、娱乐的时代算作一个奇迹,然而,最终是以,156分钟的版本过审,而上映期两天前,却因“技术原因”推迟档期……
《白鹿原》中的故事描述了一个巨变时代下的中国;而《白鹿原》从小说面世到电影上映的20年恰逢中国又一次转型。如果说《白鹿原》是对中国革命时代心灵苦难史的拷问,那么这部作品走向银幕的历程也是对当下转型期的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