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敢议冢中人

2012-05-24 07:11马继征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曹操

马继征

一、蒲松龄(公元一六四○——一七一五),山东淄川蒲家庄人(今淄博市),字留仙,号柳泉,世称柳泉先生。他的主要作品是二十四卷本的《聊斋志异》,这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想象丰富,情节曲折离奇,通过作品中的花妖狐鬼,来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与不平。

在《聊斋志异》中,虽然绝大部分作品的主角是花妖狐鬼,但也有一些作品是借历史上的人物,来表现主题,或者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其中,三国时的曹操就是一个。

二、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这似乎成了历史的定论,鲁迅就曾经说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对曹操青眼有加,在词中也写到“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但在蒲松龄的笔下,曹操的形象却完全变了样,这从作品中完全可以看出来。

在《聊斋志异》中,有三篇写到了曹操,分别是《阎罗》《甄后》《曹操冢》,这在全部400多篇小说里,虽然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在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里,却至少用三篇作品来写同一个历史人物,也算是蒲老先生对曹操的“情有独钟”吧。

先来看一看《阎罗》。作品是这样写的:“莱芜秀才李中之,性直谅不阿。每数日,辄死去,僵卧如尸,三四日始醒。……李中之,阎罗也。……惟提勘曹操,笞三十。”

生人而为阎罗,已经让世人甚感奇怪了,而更惊奇的是,他到阴间只是为了审一桩案子,而所审的犯人竟然是一千多年前的曹操,并且还用竹板子打了他的屁股三十下,这不能不令人佩服蒲松龄的想象力。

在中国历史人物中,曹操可以说是最让后人争论不休的一个。《魏书·武帝纪》中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认为曹操将来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桥玄曾经对曹操说过:“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字子将)则干脆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桥玄、何颙、许子将都是当时的名人,他们对曹操的评论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曹操不仅要被打屁股,连死后的尸骨都不得安生,这就要说到另一篇作品了。

我们再来看一看《曹操冢》。

《曹操冢》也不长,兹抄录于下,“许城外,有河水汹涌,近崖深黯。盛夏时,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断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转向惊怪。邑宰闻之,谴多人间断上流,竭其水。见崖下有深洞,中置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去轮攻入,有小碑,字皆汉篆。细视之,则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宝尽取之”。

曹操之死,历史记载甚详,据《魏书·武帝纪》,“庚子(公元220年),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二月丁卯,葬高陵”。而死后,无论是其本人,还是曹操墓,竟然成了一段历史公案,历代观点不一。这大概与曹操的个人品德有着很大的关系,《武帝纪》说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而他后来的行为放荡与滥杀无辜,更是引起了人们对他的厌恶。

三、那么,蒲松龄为什么会对曹操如此的贬斥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蒲松龄笔下的与曹操同时代的人物是怎样的?

在《于去恶》中,“桓侯翼德,三十年一巡阴曹。三十五年一巡阳世”,而《张诚》中写到 “菩萨几十年一入冥司”, 张飞简直就是玉皇大帝的钦差大臣了,地位跟菩萨是同一级别的,而关公则始终是以王者风范出现在不同的小说中。

这是为什么呢?

1.反映了蒲松龄生活时代人们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蒲松龄的一生,大都在康熙皇帝当政之时,那时,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稳定,开创了清朝的一代繁盛,人们自然追求正大光明,对阴险奸恶之徒深恶痛疾,《聊斋志异》在作者在世时就“人竞传写,远迩借求”,可见它是适合了当时人们的心理与文化需要的。

2.深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蒲松龄出生时,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已经去世240年,而他的小说《三国演义》也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他所倡导的“拥刘反曹”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

蒲松龄作为一名乡村私塾先生(如同今天的乡村小学教师),自然就很容易的接受了这种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3.是对曹操喜怒无常、滥杀无辜的一种无情的鞭笞。曹操一生,抛开战争的因素不说,单是死在他手中的当世的名人就有孔融、杨修、华佗,还有借刀而杀掉的祢衡。蒲松龄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 “仁者爱人”“仁义礼智信”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也成为蒲松龄的为人处世准则。自然,对于握有生杀予夺大权又滥杀无辜的曹操是深恶而痛嫉的了。

猜你喜欢
蒲松龄聊斋志异曹操
心动杀人
蒲松龄纪念馆举办“道法自然——王佑学山水写生画展”
聊斋志异小翠
山鸡舞镜
蒲松龄
三国演义
成语连线
由对立走向友善
曹操梦中杀人
蒲松龄隐诗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