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踝内翻的临床疗效①

2012-05-25 00:36杨和平李易舒相平易陆梁莹全主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年9期
关键词:怀化市电针痉挛

杨和平,李易,舒相平,易陆,梁莹,全主见

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踝内翻的临床疗效①

杨和平1,李易1,舒相平2,易陆3,梁莹1,全主见1

目的 比较拮抗肌运动点和腧穴电针刺激治疗脑卒中后踝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8)和对照组(n=48),两组均予Bobath法康复治疗,治疗组予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改良Ashworth量表和踝关节自主背伸外翻分级法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类、改良Ashworth量表、踝关节自主背伸外翻分级评分都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拮抗肌运动点电针缓解脑卒中患者痉挛性踝内翻疗效优于常规腧穴电针。

脑卒中;踝内翻;电针;拮抗肌运动点

[本文著录格式]杨和平,李易,舒相平,等.拮抗肌运动点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踝内翻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18(9):813-815.

瘫痪侧痉挛性踝内翻一直是阻碍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步行能力恢复的难题。尽早解除踝内翻对于偏瘫患者恢复正常行走至关重要。近年来,拮抗肌运动点针刺作为一种新的方法开始应用于临床[1]。本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对比分析拮抗肌运动点针刺和常规腧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踝内翻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0月~2011年10月共96例患者,分别来源于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怀化市总院、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洪江市分院、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靖州县分院。所有入选病例均符合1996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提出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并经CT或MRI确诊,年龄≤70岁,Ashworth量表痉挛评级Ⅰ级或以上。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②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提示痴呆;③并发心、肝、肾等严重疾病。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病例数比为1∶1,根据随机编码表按病例入选顺序排列;为保证组间均衡性,按研究对象的疾病性质(出血性或缺血性)进行分层。随机分配方案密封于不透光的信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①内科治疗:参考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通过的“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3],针对基础内科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予相应的内科常规处理;②Bobath法:以抗痉挛手法和诱导分离运动,包括抗痉挛体位,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辅助或主动活动,对痉挛肌优势侧施以缓慢持续的牵张,各种体位下的躯干肢体控制训练,坐位站平衡,起立行走训练,下肢负重,ADL训练等。以上训练以康复治疗师一对一的方式进行。

1.2.2 对照组 采用拮抗肌常规腧穴电针治疗:选穴拮抗肌侧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委中、承山。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膝关节垫高屈曲15º。以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常规针刺得气后,连接HM 6805-Ⅱ经穴治疗仪(四川恒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刺激参数:断续波,频率2~5 Hz,电流控制在0.1m A以内,以患者拮抗肌出现收缩并可耐受为度。每次20m in,每天1次。

1.2.3 治疗组 拮抗肌运动点针刺治疗:将针灸针直刺入小腿三头肌和腓骨长短肌肌腹内,连接经穴治疗仪,参数设定同对照组;调节针刺深度和位置,直至出现踝关节背伸、外翻的动作;记录针刺位置和深度,此点即为肌肉运动点[4]。每次20m in,每天1次。

各组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

1.3 疗效评定 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类[5]、改良Ashworth量表[6]26-27、踝关节主动背伸外翻活动能力分级[6]42-43。

以上评定采用统一的评定表格,治疗前和疗程结束后各进行1次。治疗前后的评定在一天内的同一时间由同一人进行,每项测定3次,取平均值。

1.4 盲法 采用单盲法。评定者与统计分析人员均对试验方案不知情。

1.5 统计学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临床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P<0.01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96例患者中,1例因提前出院脱落,3例因不配合和有其他干预措施被剔除,实际纳入分析92例,其中治疗组47例,对照组45例。各组均未发生全身反应现象,血、尿、便常规,心、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无异常改变。

2.2 步行功能 治疗后两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类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治疗组步行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痉挛程度 治疗后两组痉挛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踝关节背伸外翻活动能力 治疗后两组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2 Holden步行功能分类比较(n)

表3 改良Ashworth量表比较(n)

表4 踝关节活动评级比较(n)

3 讨论

肌肉“运动点”是神经末梢集中的部位,也是肌梭集中分布的部位,一般在神经入肌点和肌腹中部密度最大[4]。针刺运动点产生神经冲动传入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经神经中枢整合后由运动传导通路传出,支配相应的肌肉收缩,抑制痉挛[7-11]。脉冲电流可产生节律性神经冲动,有利于大脑皮质产生固定的映射区,从而增强大脑持续性支配作用;另外脉冲电流可加快局部血运,能有效防止肌肉萎缩。

肌张力异常增高对运动模式造成不利影响[12-14],而痉挛性踝内翻是异常运动模式中的重要一环。针刺拮抗肌,可使脊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缓解肌肉痉挛;Bobath技术可改善痉挛肌的痉挛状态;两者结合则能更好的改善关节活动、缓解痉挛状态[15-16],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本研究显示,电针刺激拮抗肌治疗1个疗程后,多数患者痉挛程度、踝关节活动度及步行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而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只1例患者步行能力下降,痉挛程度加重,原因可能在于患者不能按时定量完成康复任务及与治疗师极度不配合。

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主要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的高度可塑性,分别在结构和功能上进行重组[17]。本研究显示,拮抗肌运动点针刺结合Bobath法对缓解脑卒中后踝痉挛、促进行走功能有明显疗效。推测可能也适用于脑卒中后其他关节痉挛性功能障碍,有待进一步研究。

[1]王顺,尚艳杰,蔡玉颖,等.针刺拮抗肌运动点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60例的临床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07,(6):4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黄如训,郭玉璞.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01,27(1):73-75.

[4]李平,薛黔,张宏.骨骼肌的肌梭分布与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关系的观察[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2):92-95.

[5]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

[6]李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

[7]谭朝坚,雷艳辉.针刺结合康复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72-73.

[8]刘培强,苗红.电针结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状态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533.

[9]于晋云,郭兴富.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09,18(4):42-43.

[10]Dewald JPA,Given JD,RymerWZ.Long-lasting reduction of spastivicity induced by skin electrical stimulation[J].IEEE Trans Rehab Eng,1996,4:231-241.

[11]Liberson WT,Holmquest HJ,ScotD,etal.Functional electrotherapy:stimulation of the peroneal nerve synchronized w ith the sw ing phase of the gait of hem iplegic patients[J].A rch Phys Rehabil,1961,42:101-105.

[12]郭名霞,余世勋.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的康复[J].中国康复杂志,1999,14(3):43.

[13]李华,杨俊,赵艳青,等.抗痉挛模式对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的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1,23(1):55-56.

[14]董玉敏,郭广芹,高文杰.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肌张力恢复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5(11):133.

[15]迟相林,王道珍,郭兆荣,等.强化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状态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2): 1087-1089.

[16]李宏伟,罗兴华,黄东峰,等.运动再学习对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55-157.

[17]黄永禧,徐本华,黄真,等.运动再学习方法的新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0,6(3):97-101.

Electroacupuncture at Antagonistic M otor Points for Ank le Varus post Stroke

YANG He-ping,LIYi,SHU Xiang-ping,etal.No.2 People'sHospital ofHuaihua City,Huaihua 418400,Hunan,China

Ob jectiveTo com pa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atantagonisticmotor points and atacupoints on ankle varus post stroke.M ethods96 patientsw ith ankle varus post strokewere random 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group(n=48)and control group(n=48). A ll the patients accepted Bobath approach.The treatment group accepted electroacupuncture at antagonisticmotor points,while the control group at antagonistic acupoints.They were assessed w ith Holden 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modified Ashworth scale and dorsiflexion-eversion grade of ankle before and after 4 weeks of treatment.Results The ambulation,spasticity of ankle,and dorsiflexion-eversion of ankle im proved in both groupsafter treatment(P<0.05),and improvedmore in the treatment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P<0.05).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atantagonisticmotor pointsmay release spasticity of ankle poststrokemore effective than atacpoints.

stroke;ankle varus;electroacupuncture;antagonisticmotor points

R743.3

A

1006-9771(2012)09-0813-03

2012-03-07

2012-04-02)

1.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靖州分院,湖南怀化市418400;2.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怀化总院,湖南怀化市418000;3.怀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洪江分院,湖南怀化市418200。作者简介:杨和平(1979-),男,湖南靖州人,硕士,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脑卒中后痉挛及感觉障碍的恢复、失稳性颈腰椎的运动治疗。通讯作者:全主见。

10.3969/j.issn.1006-9771.2012.09.006

猜你喜欢
怀化市电针痉挛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展示之窗
怀化市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分析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电针结合电脑中频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